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古到今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大教育家孔子认为:“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现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也说:“教育就是帮助人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下面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从小抓起,打好基础
科学研究证明: 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应该是在幼儿期和儿童期。孩子年龄小,可塑性强,良好习惯容易建立也易于巩固,一些不良习惯若被发现也容易纠正。“小时严,大时宽”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如果小时不“塑造”,大了再“改造”可就难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从小学一年级、甚至从幼儿园起,教师就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步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形成稳定的自觉行为。
二、培养意识,启发自觉
意识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自觉反映的高级形式。人的正确意识一经形成,就能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行为。而习惯又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因此,培养良好的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习惯意识。
作为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课内外一切有利时机,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习惯的意义并了解哪些习惯是优良习惯、哪些习惯是不良习惯。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就有利于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形成,有利于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了这样的意识,学生才能自觉地培养好习惯、克服坏习惯,从而让好习惯伴随终生、让坏习惯尽快与之告别。
三、小事入手,贵在坚持
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在不断重复和训练中才能逐步形成。由于小学生比较听话,益于训练,容易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前准备、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要引导他们善于思考、敢于质疑,按时完成作业。要注意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行为等并给予正确的指点和及时督促,为他们良好习惯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行为看起来都不是什么大事,但一旦将这些行为习惯融合在一个学生身上,其作用之大是不可估量的。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反复训练。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那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想法和做法,是不符合习惯形成规律的。
四、以身示范,家校协同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习惯往往是在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在学校里,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教师的行为习惯有很大关系。教师的一言一行以及生活态度、学习工作等方面都对学生习惯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而,教师在课内到课外都要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让学生有更多的仿效机会。成功的习惯培养,还需要家校协同。否则,就可能造成学校教育的苍白无力。我觉得,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对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通过教师与家长不断地沟通、互相配合,能使学生坏习惯形成的机会减到最少。另外,通过沟通,也可以让家长正确地了解教师,充分发挥家校这个桥梁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除了沟通之外,家长教导孩子时如果能言传身教,那么这个家庭的孩子就会像父母一样有修养。反之,如果家长教导孩子时说一套做一套,那么孩子很快就会学会口是心非。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必须处处留意,要从“小事”入手,加强自身修养,使孩子从小耳濡目染,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俗话说得好:“好习惯成就好孩子!”那么,就让我们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开始,为学生幸福的一生奠基。
一、从小抓起,打好基础
科学研究证明: 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应该是在幼儿期和儿童期。孩子年龄小,可塑性强,良好习惯容易建立也易于巩固,一些不良习惯若被发现也容易纠正。“小时严,大时宽”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如果小时不“塑造”,大了再“改造”可就难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从小学一年级、甚至从幼儿园起,教师就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步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形成稳定的自觉行为。
二、培养意识,启发自觉
意识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自觉反映的高级形式。人的正确意识一经形成,就能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行为。而习惯又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因此,培养良好的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习惯意识。
作为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课内外一切有利时机,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习惯的意义并了解哪些习惯是优良习惯、哪些习惯是不良习惯。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就有利于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形成,有利于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了这样的意识,学生才能自觉地培养好习惯、克服坏习惯,从而让好习惯伴随终生、让坏习惯尽快与之告别。
三、小事入手,贵在坚持
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在不断重复和训练中才能逐步形成。由于小学生比较听话,益于训练,容易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前准备、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要引导他们善于思考、敢于质疑,按时完成作业。要注意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行为等并给予正确的指点和及时督促,为他们良好习惯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行为看起来都不是什么大事,但一旦将这些行为习惯融合在一个学生身上,其作用之大是不可估量的。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反复训练。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那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想法和做法,是不符合习惯形成规律的。
四、以身示范,家校协同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习惯往往是在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在学校里,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教师的行为习惯有很大关系。教师的一言一行以及生活态度、学习工作等方面都对学生习惯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而,教师在课内到课外都要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让学生有更多的仿效机会。成功的习惯培养,还需要家校协同。否则,就可能造成学校教育的苍白无力。我觉得,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对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通过教师与家长不断地沟通、互相配合,能使学生坏习惯形成的机会减到最少。另外,通过沟通,也可以让家长正确地了解教师,充分发挥家校这个桥梁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除了沟通之外,家长教导孩子时如果能言传身教,那么这个家庭的孩子就会像父母一样有修养。反之,如果家长教导孩子时说一套做一套,那么孩子很快就会学会口是心非。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必须处处留意,要从“小事”入手,加强自身修养,使孩子从小耳濡目染,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俗话说得好:“好习惯成就好孩子!”那么,就让我们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开始,为学生幸福的一生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