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词语在儿童的心灵世界里鲜活站立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E10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设计】
  一、 联系生活事例,理解“做工”
  1. 双手会干什么呢?请小朋友看图。(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的小朋友用自己能干的小手在干什么?(指名说。教师随机点评:小朋友用自己能干的双手,为世界增添了一抹绿色;小朋友的手在电脑键盘上上下飞舞,多灵活啊;灵巧的双手翻动书页,一本精彩的图书一页页看完了;双手拍皮球,一下一下又一下,小皮球蹦得多欢啊……)
  2. 老师知道,我们小朋友的手也特别能干,谁来说说你的手能干什么?
  3. 我们小朋友的手都这么能干,大人的手就更了不起啦,大人的手能干什么呀?
  4. 是呀,像这样用手来做事情就叫“做工”。(板书:做工)
  二、 唤醒生活体验,理解“思考”
  1. 我们的双手在做工时,我们的另一个宝贝——大脑又在干什么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思考)
  2. 什么叫“思考”呢?
  3. 思考就是动脑筋、想问题、想办法。比如说,你在画画的时候,大脑会想;你在做手工的时候,大脑会想。你还在什么时候,思考过什么问题呢?
  4. (指导朗读)原来我们的双手和大脑有这么大的作用,怪不得是人的两个宝呢!谁来读好这句话?让大家都听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指名读,齐读)
  三、 引入生活实践,理解“创造”
  过渡:双手和大脑本领这么大,那该怎样用好它们呢?一起读。(出示句子: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1. 光用手不用脑,事情做不好;同样,光用脑不动手,事情也办不成。只有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2. 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叔叔阿姨们都是用手又用脑,完成自己的工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一起来看——(PPT出示厨师、建筑工人、医生、农民、裁缝等职业的工作场景)
  谁来用这样的句式夸夸他们,你可以看着图说,也可以说说自己想到的。(PPT出示句式: 用手又用脑,会 。)
  3. 老师知道,我们小朋友也都是善于用手又用脑的,是不是呀?
  老师课前发给大家一张白纸,要大家用手又用脑,想办法把它变成一样作品。快拿出来让大家看看,你都把它变成了什么?你这个是什么呀?你是怎么做出来的?(你可以说,我用手又用脑,会怎么样?)
  4. 小朋友真了不起,我们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也用纸做出了很多有趣的东西,想看看吗?(课件出示相关剪纸、折纸、绘画等作品)
  5. 你们看,一张小小的白纸,经过我们用手又用脑,居然变成了这么多精彩的作品,这些本来没有的东西被我们做了出来,这就叫——创造。(板书:创造)
  6. 小朋友现在是小创造,大人可有大创造!你们看:(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并描述)蛟龙号潜水艇深入大海,神舟七号飞入了太空,东方明珠电视塔是亚洲第一的高塔,在高铁铁轨上,运行的火车速度都已经超出了飞机起飞时的速度。这些呀,都是人们用手又用脑才创造出来的,所以说,只有——(引读: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评析】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词语教学更应占有重中之重的位置。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早就指出:在低年级,从教学的最初步起,知识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词,更确切地说,就是词里面所反映的现实的周围世界;儿童在知识的梯子上攀登时,使他迈出最初的、也是最宽阔步伐的,就是通过词来认识世界。但是,这里的‘词’不是机械的符号,不是冷冰冰的概念,不是‘不动的’‘死的行装’,‘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维果茨基语)因此,词语教学最大的忌讳便是机械识记,机械操练,唯有建立词语与学生精神领域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唯有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欢蹦乱跳起来,它才能真正成为学生个体生命的一部分。
  《人有两个宝》系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是根据陶行知先生《手脑相长歌》改写的一首儿歌。全文共六行三句话:“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
  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其中,“做工”“思考”和“创造”是本课的关键词语。如何让这些词语在儿童的心灵世界里鲜活站立?本课设计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
  1. 唤醒经验,还原词语丰富的画面性。
  词语不是一个静止的符号,词语总是和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或画面紧紧相连。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还原词语丰富的画面性,能一下子拉近词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使原本平面、静止的文字迅速变得熟悉、可亲起来。本课例中对“做工”一词的教学,让学生借助画面及生活回忆,说说小朋友、自己以及大人的手分别能干些什么,三个层层递进的环节无痕地将“做工”一词具象化,既让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做工”的词义,又让学生对“双手”的作用有了清晰的认识。
  2. 唤醒体验,还原词语切己的情感性。
  “词语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是对词语具有情感性这一特点的生动描述。词语的学习如果只是以词解词,让学生记住一个与己无关的概念,那么这个词语在学生心中一定是了无生机的,它只是心灵之树旁一片枯萎的叶子,心理机器旁一个孤零零的生了锈的零件。但如果能将词语与学生的体验勾连,能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解说词语、运用词语,那么这个词语的生命力马上就被激活了。上述课例中,对“思考”一词的教学处理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什么叫“思考”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并没有满足于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进一步启发引导:“对了,思考就是动脑筋、想问题、想办法。比如说,你在画画的时候,大脑会想 ;你在做手工的时候,大脑会想 。你还在什么时候思考过什么问题呢?”学生在这样的情境思考和表达交流中,“思考”的体验被一遍遍唤醒和强化,“思考”一词也带着学生各自切己的情感体验,自然而然进入了学生的心灵词汇库。
  3. 动手实践,还原词语活跃的思维性。
  “创造”一词对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而言,是空洞而抽象的。如何架设词语与学生思维之间的桥梁,让理性抽象的词语依然能在学生心头绽放生动、形象的花朵?本课教学中第三板块的设计可谓匠心独运——看着PPT场景,让学生用“ 用手又用脑,会 。”的句式夸夸各行各业的叔叔阿姨们。这里的说和夸是为“创造”蓄势;“我们小朋友也是善于用手又用脑的”,让学生将各自的白纸做成各种作品,并展示和描述自己的成果,是让学生亲历并彰显“创造”,激发学生的创造感和成就感;让学生欣赏高年级大哥哥大姐姐的剪纸、折纸或绘画作品,是对学生思维力、创造力的拓展与提升;最后,由小朋友的小创造到大人的大创造,由日常生活中的创造到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创造图片展示和深情描述,则将“创造”的内涵进一步引向深入。在学生的一声声惊叹中,学生的双眼与心灵都被点亮了。“创造”一词,就这样润物细无声地进入了学生的心灵,而且经久难忘!
  (盛冯慧,无锡市教学能手、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教师;
  李勤,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副校长)
其他文献
一、 由画导入,揭示本课目标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幅人物的肖像画,你们能认出他们是谁吗?(播放一组人物漫画)成龙的肖像画中最显眼在哪个部位?  生:大鼻子。  师:憨豆先生之所以成为著名的喜剧演员,他脸上最有特点的是——  生:眼睛。  师:对呀,就是这双眼睛给他增添了不少喜剧效果。李咏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生:头发很长……(师做脸长的动作)脸也很长。  师:这几幅画之所以画得栩栩如生,
期刊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效率不高。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许多教师没有弄清楚语文教学究竟应该教什么,不知道怎样去确定教学目标和把握教学内容。那么,小学语文教学究竟应该教什么,怎样去确定其教学目标,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呢?笔者认为,首先必须做到三个方面,即“从大处着眼、从具体入手、从学生实际出发”。  从大处着眼,就是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与内
期刊
一、 每日一对  师:今天我们来上——对课。(板书)先来“每日一对”,我说“天”。  生:我对“地”。(师先后说“风”“清风”,“上”“上楼”,“千”“千方”,“春”“寒”“寒来”“寒来暑往”;生相应对道“雨、雷云”“淡云”“明月”,“下”“下楼”“下车”,“万”“百计”,“秋”“暑”“暑往”“春去秋来”……)  师:反应真快!来一个现场对,我说“话筒”。  生:我对“音响”。  师:说话的筒。 
期刊
听了两位老师上邹韬奋的《我的母亲》(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发现两堂课惊人的相似:先是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作者写母亲的四个生活片段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谈谈对这四个生活片段的感受,得出文章主旨。之后,有的老师是让学生说一说或是写一写自己经历的亲情故事;也有老师则引进与题材相关或相近的作品,让学生作延伸阅读。其中,师生对文本的解读并未花多少心思,而拓展训练的板块倒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  课后,问
期刊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大多会涉及到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等信息,即通常说的“知人论世”。它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用来助推文本解读,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还是必要的。但在教学实践中,它却往往被异化,变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与套路,运用不当,或适得其反。  无论是何种教学方法或策略,其终极目标应该是为文本解读和语言学习服务,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应该是一种动态生成的教学环节,而不是简单的文字演示;应该是启发学生思维的
期刊
《安恩和奶牛》这篇文章选自于《希默兰的故事》,它的作者是丹麦作家约翰尼斯·延森,本文被苏教版初中教材编入七年级上册的第一个单元。有很多老师在一些杂志上撰文,谈到安恩是一位清贫而富有仁爱之心的老奶奶,文章表达了作者的敬重之情。然而,笔者认为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是“真正孤独的是安恩”,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来。  一、 文中的奶牛并不孤独  这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一些老师认为,奶牛是孤独的,而安恩能充
期刊
我市一直进行《提高小学语文教师教材解读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以课题带动的方式,关注小学语文教师群体专业能力的发展、专业素养的大面积提升,推进我市小学语文教研水平整体发展,实现“两提升”,即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一、 解读教材的一般性操作策略  解读“课标”、解读文本、解读学生三方面是我们解读教材的“三要素”。  1.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经纬,解决“教什么”。我们在解读《语
期刊
一、 检查预习,指导写字  师:同学们,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理想吗?  生: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军人,如果能当上特种兵就更棒了,那一定很神奇。  生:我想当舞蹈演员,我在电视上看到杨丽萍阿姨跳的孔雀舞,真是太令人羡慕了,我也想和她一样。  师:你们的理想不但美好,而且远大。这节课,周老师要送给大家一把神奇的钥匙,它可以帮助你们打开理想之门。让我们一起走进第22课,去寻找这把钥匙。(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期刊
一、 谈话导入,紧扣观点。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滴水穿石的启示》。(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这是一篇说理文.说理文的特点就是先提出观点,然后举例论证,最后得出结论。那你们还记得作者提出的观点是什么吗?  生: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师:是呀,水滴之所以能滴穿石块
期刊
港城冬日,高朋满座,群贤毕至。载入赣榆和连云港教育史册一次重大教育活动如期举行了,来自全省各地的350名代表,出席了“江苏省小学书法(写字)教育区域推进现场会”,指导赣榆县、连云港市,特别是亲临黄海路小学、青口小学、城头小学、海头小学、柘汪小学等学校的写字和书法教学现场。在这里,我们由衷地说一声“谢谢你们”!  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南师大终身教授尉天池先生亲临会场,国家级的大师、享誉中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