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题目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yan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言道“题好一半文”,这句话极言题目对一篇文章的重要性。确实,题目如同一篇文章的眼睛,透过它可以洞悉一篇文章的内核。经典的作品之所以令人难忘,往往也正是“题”与“文”互相辉映的结果。我们语文老师在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时,如果能利用好文章标题,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此,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为例,介绍三种由题入手的教学策略。
  一、 由题入手,辐射全文
  部分老师在上课时,由于缺乏对文本及课堂的整体把握,缺乏对问题的整合与提炼的意识,导致课堂上“满堂问”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课堂设计,提出大量问题供学生思考。但是,这些问题往往缺乏主线,多且杂,从而造成整堂课呈现出零散化、碎片化的状态,最终直接影响了学生的理解。因此,如何设置一个合适的主问题,从而能够将整堂课贯穿起来,并使得各板块之间更加清晰,同时也使得课堂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就成为年轻教师在备课时颇费踌躇的一件事。这时,我们不妨利用标题,由标题切入,这样既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譬如,对于小说《最后一课》,传统的上课思路是,首先介绍小说背景,然后再让学生概述故事情节,接着分析人物形象,最后总结课文主旨。这也是笔者一直使用的基本教学方式,其中也穿插着事先设计的多个思考问题。然而通过几年的教学,笔者发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不深刻,多数学生往往会侧重于某个人物,或者某个故事,缺乏对课文人物、故事以及主旨的整体理解。针对此问题,笔者最近在上这篇课文时,索性打破这些条条框框,在学生熟读文本后,由题目入手解析文本:先将题目写在黑板上,并在前后加上两条横线,变为这是“ 的最后一堂 课”,让学生根据文本找出答案来填充题目。学生们顿时来了兴趣,纷纷举手。最先回答的同学答道:“这是阿尔萨斯人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时我就趁势让该生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并找出了文中对此有暗示的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接下来的答案越来越精彩,有的学生答:“这是小弗郎士的一堂心灵成长课”,并且还发现了小弗郎士的前后变化,我和学生借此分析小弗郎士的性格在整个事件中的动态发展与变化过程。学生发现,小弗朗士由最初的贪玩、不爱学习到后文的成熟懂事,促使他性格发展的最大因素是这最后一课和韩麦尔先生在课上的言行。在此基础上,有学生提出,小弗郎士能在短时间内成长起来,离不开韩麦尔先生的引导,因此这应该是“韩麦尔先生的一堂爱国教育课”。就这样,韩麦尔先生最后一个动作的意义自然而然成为本堂课的重点。接下来,有学生发现了教室后面还有一些特殊的听众——镇上的人们。这堂课不仅使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思想观念发生转变,也是以镇长为代表的阿尔萨斯民众灵魂觉醒的关键。因此,文章最后,学生们共同得出结论,这还是一堂“沦陷区的法国人的一堂心灵觉醒课”。纵观学生的四个答案,由文章背景到主旨,由浅层到深入,将环境、情节、人物全部分析到位。
  像《最后一课》这样的传统名篇,内蕴丰富,主旨深刻,情节、人物、语言、手法,哪一方面都可以大讲特讲,我们老师往往抛出过多问题,使得学生疲于应付。此次笔者从文章题目入手,让文题成为上课途中的引线,串起多项课堂任务,使得课堂既环节清晰,又融会贯通,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二、 自主拟题,对比释疑
  由于文体的相似性和教学目标的重合性,很多时候,老师在上课时就形成了自己的固定套路,特别是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师,对于某一堂课,先解决哪些任务,再解决哪些问题,都有自己的教学模式。久而久之,学生对接下来老师可能提哪些问题了如指掌,也就提不起上课的兴趣。而如何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除了老师提高自己的个人魅力之外,设计新颖的教学思路也成为一条可行的办法。我们不妨从文题入手,改变上课思路,打破僵化环节,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譬如笔者在教授文言文《人琴俱亡》时发现,大部分老师教授文言文的重点落在文言字词积累上,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较少提及。然而,文言文是学生走近古人,了解古人思想,继承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桥梁和窗口。例如,《人琴俱亡》不仅体现了兄弟亲情,更传达出古人的生死观,展现了魏晋时期的文人风度。因此,笔者在上课时设计了“这个题目是编者加的,如果你是编者,你会给本文加一个什么题目”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给出的答案有“子猷之死”“兄弟情深”等。从答案上来看,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短文内容,并能够感受到人物的情感。但是,由于缺乏生活体验,加上时代鸿沟,对于子猷不合常理的“摔琴”行为以及“都不哭”“了不悲”与“月余亦卒”之间的矛盾,却很少有学生能够理解。还有学生表示子猷故作此态,矫情有余,真情不足。为了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既然本单元的主题为亲情,那么兄弟情深就已足够,为什么编者要以人琴俱亡为题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各抒己见。经过讨论,大部分同学认为琴是子敬心爱之物,兄弟感情甚笃,一定经常切磋琴艺。这张琴见证了手足之情,子猷在吊丧时以弹琴来寄托自己的哀思,既是睹物思人,又表示知音难觅。所以当琴弦不调时,他愤然摔断琴弦,传达出内心对知音逝去的难以抑制的悲伤。这时我再问学生,知音之间需要长篇大论吗?学生自然了悟,最美最真的声音是不需要语言来传达的,一个眼神、一个音符自然心意相通。所以子猷在听不见子敬的消息时,就断定“此已丧矣”。如果仅限于兄弟情谊,学生就只看到“人亡”,而看不到“琴亡”。这时笔者再结合学生正在读的《世说新语》,补充关于几则子猷的小故事,使学生更加完整立体地理解王子猷的性格特征。例如,《雪夜访戴》当中王子猷语“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体现其随性率真,《子猷植竹》当中“何可一日无此君”体现其情志高雅,尤其是《桓伊吹笛》当中王子猷听桓伊吹笛“弄毕上车,宾主不交一言”,充分传达出王对于知音的态度——重视心灵交游而非言语交谈。这样,学生对子猷的性格和行事风格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就能懂得子猷“径入灵床上取子敬琴弹”是符合其一贯行事风格的高雅的祭奠方式,而摔琴这个动作正是人物情感迸发的高潮。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学生豁然开朗, 纷纷赞同“人琴俱亡”比“兄弟情深”更适合作为本文的标题。课文结束后,“魏晋风度”这个词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后,笔者发现这堂课之所以能激发学生深度的思考,就在于巧妙利用文题作为切入点,鼓励学生自己编写文题,在与原题对比中发现文章的精妙之处。学生在辨析中思考,在争鸣中创造。最终达到文、情、理的深度交融。
  三、提炼关键,重点击破
  要想提升学生思想的深刻度,锻炼他们的思辨能力,哲理性文章必不可少。但这类文章往往因其语言含蓄蕴藉和思想的幽邃深沉,学生短时间内难以全部接受、消化。常言道:“打蛇要打七寸。”对于这一类的文章,我们不妨从标题中寻找关键词,抓住文章的“七寸”,顺藤摸瓜,往往难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笔者早前在教授《光明在低头的一瞬》这一课时,由于没有理清文章的重点,课后得知,学生对于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尚能有较模糊的掌握,但对于文中引用但丁的《神曲》以及文章的主旨句“光明的获得不在于仰望的时刻,而在于低头的一瞬”的意义却茫然无知。笔者再次上这篇课文时,吸取了前次的教训,从题目入手,追问题目的关键字——低头。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到文本中找到对“低头”的描写,进而引导学生对老妇人低头打扫烛油的段落进行仔细分析。从人物的动作、神态等多方描写中,学生明白老妇人的光明在于内心的安然,在于工作的认真虔诚,在于对上帝、生活的感恩。而老妇人的这些品质全部聚焦在“低头”的这个动作上。接下来,笔者再次抓住“低头”进行追问:“作者是如何发现老妇人的美德的?”学生恍然大悟:作者是在不经意的低头的瞬间发现这个平凡的老妇人。而对比先前作者瞻仰著名的教堂和雕塑的感受,大家明白,伟大有时恰恰隐匿于平凡,美好并不等同于外表的美丽,有时我们需要低头去审视自己的内心。这才是“低头”的深层含义。
  就这样,笔者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作为突破口,以此深入文本,带领学生进行一次逐步深入的文思畅游。笔者在类似的课文中均尝试采用此方法,比如《紫藤萝瀑布》抓住“瀑布”感受生命力的强大与生生不息,《幽静悲剧》中抓住“悲剧”顿悟“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的悲哀与愤懑,《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抓住“一点一点”体察漠河冬天的坚韧与顽强……在课堂上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能看到作者内心的思绪波澜;题目亦如画上的点睛之笔,好题目使整文皆活,异彩初绽。作者在拟题时,无不仔细斟酌、反复筛选、认真提炼。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不妨好好利用这一资源,由题及文,由文及理,如同庖丁解牛,顺着“牛的骨节”层层深入。既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豁然开解”的愉悦,又能令教师享受到“游刃有余”的快乐,何乐而不为呢?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主动参与,相互切磋,共同研究,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可以减轻学生压力,增强自信,可以增加自我表现和动手实践的机会,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小组成员的全面进步,确实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落后,相对封闭,面临重重困难,迫切需要国家通过市场和政府对我国经济进行调控和改革。对内,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并根据自身国情并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体系,由封闭、落后的计划经济体系过渡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对外,我国顺应国际市场的潮流,紧追全球化的脚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  在改革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开放的手段加快了改革的速度,从而
[摘 要:在中职阶段对中职生开展音乐教学是很有其必要性的,对中职生进行音乐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其音乐素养,而且学习音乐可以有效加强学生的德育与美育发展,因此,中职生的音乐教学需要是很重要的。现阶段,许多的老师都在探究如何在中职阶段对学生开展音乐教学,这也是许多老师关注的教学热点。本文对中职开展音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进行探讨与分析,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关键词:中职;音乐教学;有效途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人们熟悉和喜爱的名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是一句质朴无华的叙述,貌似平淡无奇,且夹在描写桃花源美妙境界的精彩语段中,却与之无甚关联,似乎是不经意之笔,甚至显得“多余”,因而往往被人忽略。然而,仔细思量,又令人颇觉“逆情悖理”。  首先,不合情理。正如《桃花源诗》所云:“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从桃花源人的先世为“避秦时乱”而“来此绝境”
[摘 要:档案管理工作在办公室业务中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在当前的发展阶段下,随着信息资源总量不断增加,档案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尤其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内容不断被细化,这在提升档案管理精细化水平的过程中,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档案管理的工作量,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也为档案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法途径,可以说档案管理在信息时代下,面临新的挑战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因此本文主要
[摘 要:在高校计算机教学课堂,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通过开展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总结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研究了具体的培养途径,希望分析能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教学水平,从而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同时也希望有效阐述,能进一步加强计算机教学实践能力。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教学;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高校学生必备的能力,通过结合计算机教学内容,研究了提高学生计算机创新能力的对策。作为
先生,我终于走近了您。这是我多年的夙愿。  这次,从扬州返回成都的途中,我特意在南京停留了一天,南京的朋友想陪我多游览些风景名胜,我说:“我哪儿都不去,只想去看看陶行知先生。”  今日的晓庄已属于市区而不是郊外,但一走进晓庄遗址,我仍然感到一种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一座崭新的“犁宫”坐落在山坡上,其外观完全依照您和您的学生当年用双手筑成的犁宫造型。这座新犁宫,就是现在的“陶行知纪念馆”。  尽管这犁
[摘 要:我国舞蹈类电视节目的起步相比其他国家而言,时间较晚,起初舞蹈艺术是以伴舞的形式登上电视舞台,没有达到较大的重视程度。随着我国科技进步与人们的精神需求的不断增加,舞蹈艺术逐渐的被人们关注,并且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关键词:舞蹈类电视节目;发展]  一、我国舞蹈类电视节目的作用  电视作为媒介对于舞蹈艺术的内容拍摄角度能够完全的保留并还原舞蹈艺术的现场感,与此同时,也非常顺利
摄影作品以其视觉的冲击力和思想的震撼力为广大中学生所喜闻乐见、津津乐道。教师可以在作文课上,指导学生凭借敏锐的触觉,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去寻找自己想拍的场景。正如罗丹所说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捕捉生活中美的细节,迅速地按下快门,很大程度要靠感觉判断,把摄影之法运用到作文指导中,对写作大有裨益。  一、 学习“特写”镜头,优化细节之美  特写主要是反映被摄对象的局部和细部,
[摘 要:近年来我国始终推行素质教育,强化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全面化提升,特别是当前传统文化再一次兴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不断强化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保障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学生语文水平的全面化提升。所以本文主要围绕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开展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研究]  引言:对于大多数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并没有形成系统性、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