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学习的前导和持之以恒的动力,小学数学对于学习其他学科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成绩的目的。
【关键词】激发 学习兴趣 小学生 数学
兴趣是学习数学的基本动力之一,在小学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学习态度很消极,学习兴趣日益淡薄。令教师在教学中最头痛的一件事情,就是老师付出了很多努力,而学生的成绩却没得到提升。为此,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重中之重。结合当今的教育教学实际和工作经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
小学生对于颜色、形状很感兴趣,在教学的时候,抓住时机,适时出示图片使他们先获得感性认识,然后经过教师的讲解,再上升为理性认识,巩固于脑中,获得的知识便不容易遗忘。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计算机也已经进入校园,因此,教师也应当与时俱进,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制作一些简单又生动有趣的课件,集合图、文、声、像的综合表现功能,使学生更直观,生动的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理论。例如:我在教学《圆锥体积》时制作了一个简单动画,用圆锥容器三次装满了水倒在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里正好装满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他们看得很认真,很快就掌握了圆锥与圆柱体积的关系进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通过游戏,激发兴趣,在教学《元角分》时,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物品带到教室,设置几个卖东西的摊位,一部分学生扮演买方,另一部分扮演卖方,模仿买卖东西的过程,看到他们讨价还价,还挺有趣,玩得很开心,同时又学会了怎样补钱。抓住小学生最喜欢听故事的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相关的故事,同样能把学生吸引到课堂来。例如:在教学《分数》时我给他们讲孙悟空分西瓜的故事,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很快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我想只要老师抓好教学时机,用好这些方法,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各种竞赛
竞赛是一种动力,小学生好胜心强,求胜心切,课堂上的竞赛,能极大的满足学生们的显示欲,个人之间,尤其是男女间,小组之间,谁都想逞强,显示自己的力量。这样,在开动脑筋,互助合作的过程中,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这种形式小学生是极感兴趣的。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竞赛活动,让数学学习活动尽可能增加竞赛的色彩,是强化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小学的计算教学是很枯燥无味的,总是反复练习,学生觉得无趣和烦躁,因此我经常采用口算比赛、笔算比赛、师生大挑战等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每次比赛都评出优秀奖、进步奖、鼓励奖并发一些小奖品。这样的比赛,人人都有获胜的机会,他们都非常开心,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的被提高了。
三、在教学中多鼓励,少批评
后进生是学习中的最大困难,如果老师不鼓励,他们就会放弃学习。特别是当后进生在考试中有了进步,你应及时表扬:“你很聪明,只要努力就会进步。”他们的学习信心就会倍增。现在的学生自尊心特别强,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我班上有一个学生,刚来时不管你怎么问他,他都不说话。上课让他回答问题,他也不说,当其他学生说他是“哑巴”,我看到他的脸红了。课后我跟他说,你不要害怕,就算答错了,老师不会批评你,如果你不说同学们就会说你是“哑巴”。第二天,我又让他回答问题,他小声的回答了。我立刻表扬他,看得出他也很高兴。渐渐地,他能大声回答问题并对学习数学有了兴趣。可以说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老师的一片赞扬声中培养起来的,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也在老师的一片赞扬声中得以维持与激发,学生对老师不产生畏惧感,也是在赞扬声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在赞扬声中更容易建立起来。
四、让学生动手操作
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独立探求,在亲手操作中会发现各种不同问题,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学生好动是正常的,如果我们合理的运用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到教学活动中,就会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既能满足他们好动的要求,又能在愉悦中获取知识。例如,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中,给学生发了几张图形,让他们自己去折图形,看看对折后的图形能否重合,从而判断该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特别是平行四边形,很多同学都认为它是轴对称图形,可通过对折发现不能重合。这样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像,以后就不会再犯错了。我还让他们亲手制作轴对称图形,有很多学生都做出了漂亮的图形,我便把它们贴在教室的墙上,学生感到非常的开心。在教学《圆的周长》中,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虽然有些误差,但还是弄清楚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发现比值不变。因此,在实践活动中学知识,学生会学起来特别轻松。
总之,作为教师要创造轻松自然的人文环境,调动一切轻松愉快的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验学习快乐,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主动去学,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其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柱银,李硕. 学生“厌学”现象浅析及对策[J]. 职教论坛,2004(6).
[2]劳素华.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问”[J].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7(02).
[3]单亮. 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初探[J]. 学问 现代教学研究,2009(5).
【关键词】激发 学习兴趣 小学生 数学
兴趣是学习数学的基本动力之一,在小学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学习态度很消极,学习兴趣日益淡薄。令教师在教学中最头痛的一件事情,就是老师付出了很多努力,而学生的成绩却没得到提升。为此,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重中之重。结合当今的教育教学实际和工作经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
小学生对于颜色、形状很感兴趣,在教学的时候,抓住时机,适时出示图片使他们先获得感性认识,然后经过教师的讲解,再上升为理性认识,巩固于脑中,获得的知识便不容易遗忘。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计算机也已经进入校园,因此,教师也应当与时俱进,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制作一些简单又生动有趣的课件,集合图、文、声、像的综合表现功能,使学生更直观,生动的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理论。例如:我在教学《圆锥体积》时制作了一个简单动画,用圆锥容器三次装满了水倒在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里正好装满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他们看得很认真,很快就掌握了圆锥与圆柱体积的关系进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通过游戏,激发兴趣,在教学《元角分》时,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物品带到教室,设置几个卖东西的摊位,一部分学生扮演买方,另一部分扮演卖方,模仿买卖东西的过程,看到他们讨价还价,还挺有趣,玩得很开心,同时又学会了怎样补钱。抓住小学生最喜欢听故事的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相关的故事,同样能把学生吸引到课堂来。例如:在教学《分数》时我给他们讲孙悟空分西瓜的故事,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很快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我想只要老师抓好教学时机,用好这些方法,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各种竞赛
竞赛是一种动力,小学生好胜心强,求胜心切,课堂上的竞赛,能极大的满足学生们的显示欲,个人之间,尤其是男女间,小组之间,谁都想逞强,显示自己的力量。这样,在开动脑筋,互助合作的过程中,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这种形式小学生是极感兴趣的。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竞赛活动,让数学学习活动尽可能增加竞赛的色彩,是强化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小学的计算教学是很枯燥无味的,总是反复练习,学生觉得无趣和烦躁,因此我经常采用口算比赛、笔算比赛、师生大挑战等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每次比赛都评出优秀奖、进步奖、鼓励奖并发一些小奖品。这样的比赛,人人都有获胜的机会,他们都非常开心,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的被提高了。
三、在教学中多鼓励,少批评
后进生是学习中的最大困难,如果老师不鼓励,他们就会放弃学习。特别是当后进生在考试中有了进步,你应及时表扬:“你很聪明,只要努力就会进步。”他们的学习信心就会倍增。现在的学生自尊心特别强,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我班上有一个学生,刚来时不管你怎么问他,他都不说话。上课让他回答问题,他也不说,当其他学生说他是“哑巴”,我看到他的脸红了。课后我跟他说,你不要害怕,就算答错了,老师不会批评你,如果你不说同学们就会说你是“哑巴”。第二天,我又让他回答问题,他小声的回答了。我立刻表扬他,看得出他也很高兴。渐渐地,他能大声回答问题并对学习数学有了兴趣。可以说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老师的一片赞扬声中培养起来的,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也在老师的一片赞扬声中得以维持与激发,学生对老师不产生畏惧感,也是在赞扬声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在赞扬声中更容易建立起来。
四、让学生动手操作
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独立探求,在亲手操作中会发现各种不同问题,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学生好动是正常的,如果我们合理的运用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到教学活动中,就会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既能满足他们好动的要求,又能在愉悦中获取知识。例如,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中,给学生发了几张图形,让他们自己去折图形,看看对折后的图形能否重合,从而判断该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特别是平行四边形,很多同学都认为它是轴对称图形,可通过对折发现不能重合。这样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像,以后就不会再犯错了。我还让他们亲手制作轴对称图形,有很多学生都做出了漂亮的图形,我便把它们贴在教室的墙上,学生感到非常的开心。在教学《圆的周长》中,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虽然有些误差,但还是弄清楚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发现比值不变。因此,在实践活动中学知识,学生会学起来特别轻松。
总之,作为教师要创造轻松自然的人文环境,调动一切轻松愉快的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验学习快乐,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主动去学,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其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柱银,李硕. 学生“厌学”现象浅析及对策[J]. 职教论坛,2004(6).
[2]劳素华.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问”[J].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7(02).
[3]单亮. 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初探[J]. 学问 现代教学研究,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