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证明标准的规范功能与实践归宿

来源 :环球法律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mingxiaoziwoa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排除合理怀疑尽管被写入我国刑事诉讼法,但\"证明标准主客观相统一\"的立法旨趣并未实现,客观化证明标准反而在实践中复归并逐渐强化。我国刑事证明标准领域仍存在诸多亟待穿透的理论迷雾。造成淆乱的原因是刑事证明标准的立法功能在于保障事实认定的准确性,而对确定性的追求超出裁判者的认识能力,从而催生证明标准客观化的实践。证明标准的规范性功能实则在于分配裁判错误,既可以使裁判者免受其因主观判断导致错误裁判的负担,也可以防止其诉诸个人价值判断恣意裁判,滥用自由心证。证明标准的实践归宿在于裁判者的常识判断——一种需要事实
其他文献
孤独症是一种先天疾病儿童孤独症也称为儿童自闭症,是一类起病于3岁前,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及交流障碍和兴趣狭窄及重复刻板的行为等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发育障碍。儿童孤独症是儿童期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不仅严重影响患儿的社会功能,而且给患儿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一般来说,孤独症起病年龄越小症状越重,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的障碍、沟通障碍、刻板行为、语言障碍,常伴有智力低下。个体中症状严重程度差异较大,有的在不同年龄阶段症状表现也可能发生变化,有的可持续到成年。
凝聚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目前,对地方政府行为动因的既有解释,以"利益—权力"的技术分析代替了对制度的价值研究,无法有效说明地方政府的超经济行为逻辑,难以揭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家治理绩效背后的深层机理和治理体系中的制度伦理.在组织结构上,党政结构中的地方政府、国家行政内的地方行政、中心工作下的价值评价导向,为地方政府的价值治理提供了坚强的组织制度依托.引入历史维度可以发现,地方政府的价值治理任务经历了从"团结目标"到"利益目标",并迈向"综合目标"的渐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