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爱看影视剧,进而爱看影视报刊上的豆腐块儿影视杂谈栏目。交淡中,得知不少人亦是如此。后来发现:影视报刊大军陆续地把影视杂谈这个阵地放弃了,就连一些老牌影视媒体的名牌杂谈专栏都慢慢撤军。可怜的观众和读者们,连看一看人们对影视剧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评论的权力都没有了。
更可悲的还不是观众和读者,而是那些主动取缔影视杂谈的专业媒体决策人—他们办报刊既不怎么了解为谁办,也不了解如何才能办好。
人们知道,在中国的体育强项乒乓球上,中国人有一个出奇制胜的绝招,那就是“短平快”的战法。在“屏论”战线上,也有“短平快”战法。这里的“短平快”,就是影视杂谈。
“短”,是指影视杂谈文章短小精悍。千儿八百字,花边一方。“短”,第一,是历史的需要。今天,中国人已经进入了快节奏时代,往往更需要的是省时文章。第二,是社会的需要。影视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了普及艺术。无论从影视艺术的发展上来说还是从受众心理上来说,都需要影视剧创作者、表演者和观赏者的互动,都需要观赏者的参与。受众话语的表达,不可能像艺术理论专家那样长篇大论,严密完美,只能是有感而发急就杂谈。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文章短,并不等于文章浅。鲁迅的文章,大都是短小的,有些文艺杂谈文章只有几行几条,谁能说它们浅?鲁迅没有什么“三部曲”,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文豪。鲁迅主张:决不可将速写的素材拉长为小说;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
“平”,是指影视杂谈文章平易近人。影视杂谈,多出自百姓之手,一些理论家往往是不屑于写的。受众群体自己写自己读的东西,自然平易近人。“平”,还指作者及其文章和读者的平等。在这里,没有教师居高临下的架势,没有专家灌输的口吻。读影视杂谈小文章,老百姓感到亲切自然,轻松愉悦。
“快”,是指影视杂谈对影视现象的反应快。晚上的黄金时间看了影视剧,有所感悟,熬点儿夜就能出来一篇短评,发出去,一两天的报纸、本月的杂志,就可以见刊。文章反应快,自然读者的接触也快。其实,有些文论,是有极强的时效性的,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既然影视杂谈有如此“短平快”的属性,既然“屏论”“短平快”当在繁荣之列,那么,为什么反而被影视报刊决策者撤销番号了呢?据我的观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文艺界的大气候。当今,文艺界的大气候是文艺批评成了好好先生和事老,你好我好大家好,甚至出现庸俗的相互吹捧。而大众的“屏论”“短平快”,往往是观点鲜明意见尖锐,不来客气不讲情面。因此,影视杂谈就成了文艺界不受欢迎者而被打入另册。
还有,是演艺界的小气候。当今,演艺界的小气候是重演轻论,表现在传媒上,对演艺界是三多三少:消息多评论少、画面多文字少、热闹多门道少。具体在文论上,又是重长轻短,文以长短论英雄。其实,文论战线也属战场,既需要大兵团阵地战,也需要轻骑兵麻雀战;既需要山地炮,也需要火箭筒。法无定法是为法。文章是长是短,都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认为“屏论”只需长篇大论而不需短小杂谈是形而上学。
再有一点,就是影视报刊也在媚俗。增添花里胡哨的版面,成了大美人月份牌;减少正儿八经的栏目,成了软广告小海报;办报刊,工夫却在报刊之外。自然,严肃认真一点儿的“屏论”版面或栏目,首当其冲被消灭。
还有一点——这是我的推测:一些编辑由于自己的学养不够,对“屏论”“短平快”的鲜明观点尖锐意见吃不准断不下,因此对影视杂谈文字也就来个避而远之。
“屏论”“短平快”栏目被削弱的同时是不是还意味着消解了别的什么?
更可悲的还不是观众和读者,而是那些主动取缔影视杂谈的专业媒体决策人—他们办报刊既不怎么了解为谁办,也不了解如何才能办好。
人们知道,在中国的体育强项乒乓球上,中国人有一个出奇制胜的绝招,那就是“短平快”的战法。在“屏论”战线上,也有“短平快”战法。这里的“短平快”,就是影视杂谈。
“短”,是指影视杂谈文章短小精悍。千儿八百字,花边一方。“短”,第一,是历史的需要。今天,中国人已经进入了快节奏时代,往往更需要的是省时文章。第二,是社会的需要。影视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了普及艺术。无论从影视艺术的发展上来说还是从受众心理上来说,都需要影视剧创作者、表演者和观赏者的互动,都需要观赏者的参与。受众话语的表达,不可能像艺术理论专家那样长篇大论,严密完美,只能是有感而发急就杂谈。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文章短,并不等于文章浅。鲁迅的文章,大都是短小的,有些文艺杂谈文章只有几行几条,谁能说它们浅?鲁迅没有什么“三部曲”,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文豪。鲁迅主张:决不可将速写的素材拉长为小说;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
“平”,是指影视杂谈文章平易近人。影视杂谈,多出自百姓之手,一些理论家往往是不屑于写的。受众群体自己写自己读的东西,自然平易近人。“平”,还指作者及其文章和读者的平等。在这里,没有教师居高临下的架势,没有专家灌输的口吻。读影视杂谈小文章,老百姓感到亲切自然,轻松愉悦。
“快”,是指影视杂谈对影视现象的反应快。晚上的黄金时间看了影视剧,有所感悟,熬点儿夜就能出来一篇短评,发出去,一两天的报纸、本月的杂志,就可以见刊。文章反应快,自然读者的接触也快。其实,有些文论,是有极强的时效性的,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既然影视杂谈有如此“短平快”的属性,既然“屏论”“短平快”当在繁荣之列,那么,为什么反而被影视报刊决策者撤销番号了呢?据我的观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文艺界的大气候。当今,文艺界的大气候是文艺批评成了好好先生和事老,你好我好大家好,甚至出现庸俗的相互吹捧。而大众的“屏论”“短平快”,往往是观点鲜明意见尖锐,不来客气不讲情面。因此,影视杂谈就成了文艺界不受欢迎者而被打入另册。
还有,是演艺界的小气候。当今,演艺界的小气候是重演轻论,表现在传媒上,对演艺界是三多三少:消息多评论少、画面多文字少、热闹多门道少。具体在文论上,又是重长轻短,文以长短论英雄。其实,文论战线也属战场,既需要大兵团阵地战,也需要轻骑兵麻雀战;既需要山地炮,也需要火箭筒。法无定法是为法。文章是长是短,都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认为“屏论”只需长篇大论而不需短小杂谈是形而上学。
再有一点,就是影视报刊也在媚俗。增添花里胡哨的版面,成了大美人月份牌;减少正儿八经的栏目,成了软广告小海报;办报刊,工夫却在报刊之外。自然,严肃认真一点儿的“屏论”版面或栏目,首当其冲被消灭。
还有一点——这是我的推测:一些编辑由于自己的学养不够,对“屏论”“短平快”的鲜明观点尖锐意见吃不准断不下,因此对影视杂谈文字也就来个避而远之。
“屏论”“短平快”栏目被削弱的同时是不是还意味着消解了别的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