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有效改善和提高学生体质是目前学校体育面临的问题之一,学生的体质健康地发展是一项多领域的综合体系,很难从个体角度去干预或预防。要切实改善学生体质,必须形成一种综合干预体系,因此该研究提出构建三位一体的学生体质干预模式,为改善学生体质提供一个新思路。
关键词:互动模式 学生体质 监控干预 构建
中图分类号:G8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3(b)-0069-02
近几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表明,学生的速度、耐力、爆发力、柔韧性等体能素质和肺活量水平持续下降,说明改善学生体质刻不容缓。但学生的体质健康的发展是一项多领域的综合体系,很难从个体角度去干预或预防,不是简单的某个方面就能独立改善提高的,因此,该研究在对学生体质现状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试图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对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不同社会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以寻求影响学生体质下降的社会原因,构建三位一体的学生体质干预模式,并通过相应的教学实验进行实践验证,为改善学生体质提供一个新思路。
1 学校、家庭、社会互动模式下学生体质监控干预体系构建
根据研究设想,该研究主要从综合干预的出发点去改善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根据这一出发点,该体系构建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加强锻炼氛围的营造,通过学校各种媒体和社会力量,营造一种健康的生活观念,淡化大学生从中小学养成的忽视体育锻炼,重视文化课学习的不良生活习惯;其次,依托学校《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标准》实施,对大学生体质现状进行详细地分析,通过数据分析构建大学生体质现状数据库,发现不同个体大学生体质薄弱之处,寻求干预切入点,积极和家长沟通,争取家长支持;最后,结合舆论的营造和家长的支持,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体质干预体系,结合学校学生体质测试的开展,完善评价与反馈机制、强化监控的内在动力和加强政策干预、落实等,强调对监测结果的运用。对一些体质健康测试中数据欠佳或者不佳者,要加强测试反馈机制,提出预警,让家庭、社会共同参与进行干预,通过行之有效的干预手段改善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2 学校、家庭、社会互动模式下学生体质监控干预体系应用
2.1 研究对象
该研究选取陕西科技大学2014级定向运动选项课的120名男大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前后按照《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标准》(2014年)修订版,对实验对象进行身体形态和机能方面的测试,经检验实验前两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表1),满足实验要求。实验时间为2015年9月至2015年12月,实验地点为陕西科技大学西安校区。实验对象选定后对实验对象进行身体素质和机能测试。
2.2 实验内容及过程的控制
该研究采取横向对比的方式验证学校、家庭、社会互动模式对学生体质影响,为了保证教学实验的有效性,两组的教学运动量、教学课时基本相同,教学内容和考试办法按照陕西科技大学教学大纲执行,在实验结束后,由体育部组织3名老师对学生选项课程和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等进行测试。
3 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结束后学生成绩的对照分析
表2统计结果显示:经过15周的教学实验后两组的最终评定成绩出现了统计学差异,实验组成绩好于对照组成绩,说明采取学校、家庭、社会互动模式能有效促进学生选项课成绩的提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最终成绩的评定包含30%的素质考试成绩;另一方面是学生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对技术的掌握。
3.2 实验结束后两组相关指标的比较分析
3.2.1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形态的比较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实验后学生的身高、体重坐位体前屈都出现了相应的变化,但是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可能是因为大学生身体形态基本定型,身体形态的发育受自然生长因素影响较大,也可能是因为实验时间较短,所以差别不大。
3.2.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素质的比较分析
表4统计结果显示,经过15周教学实验,两组的1 000 m成绩都有了相应的提高,但是实验组的提高幅度较大,而且实验后两组的成绩也出现了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后两组的50 m成绩也出现了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采取的一体化互动模式能有效地提高和改善学生的1 000 m和50 m成绩;而这两项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占到的权重都是20%,因此这两项成绩的提高对于改善和提高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标准成绩具有重要的作用,立定跳远和引体向上两项指标实验后没有出现统计学差异,但是实验组的成绩从数据上来看好于对照组,实验组立定跳远成绩优于对照组10.9 cm,引体向上实验组高于对照组1.7个。
3.2.3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机能的比较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经过15周的教学实验,实验组的肺活量成绩好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实验组采取的一体化互动模式能有效地提高和改善学生的肺活量水平,对促进学生体质评价整体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
4 结论和建议
(1)实验后实验组成绩好于对照组成绩,说明采取学校、家庭、社会互动模式能有效促进学生选项课成绩的提高。
(2)实验后两组的1 000 m成绩、50 m成绩出现了统计学差异 (P<0.05),实验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采取的一体化互动模式能有效地提高和改善学生的1 000 m和50 m成绩。
(3)实验结果证明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互动模式下学生体质监控干预体系,可以有效地改善和提高学生体质,为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质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刘志刚,张波.四川省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0(11):69-70.
[2] 曹型厚.重庆市中小学生体质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4):431-433.
[3] 孙全洪,常德盛.陕西省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现状的分析[J].体育科学,2004(5):67-69,77.
关键词:互动模式 学生体质 监控干预 构建
中图分类号:G8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3(b)-0069-02
近几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表明,学生的速度、耐力、爆发力、柔韧性等体能素质和肺活量水平持续下降,说明改善学生体质刻不容缓。但学生的体质健康的发展是一项多领域的综合体系,很难从个体角度去干预或预防,不是简单的某个方面就能独立改善提高的,因此,该研究在对学生体质现状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试图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对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不同社会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以寻求影响学生体质下降的社会原因,构建三位一体的学生体质干预模式,并通过相应的教学实验进行实践验证,为改善学生体质提供一个新思路。
1 学校、家庭、社会互动模式下学生体质监控干预体系构建
根据研究设想,该研究主要从综合干预的出发点去改善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根据这一出发点,该体系构建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加强锻炼氛围的营造,通过学校各种媒体和社会力量,营造一种健康的生活观念,淡化大学生从中小学养成的忽视体育锻炼,重视文化课学习的不良生活习惯;其次,依托学校《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标准》实施,对大学生体质现状进行详细地分析,通过数据分析构建大学生体质现状数据库,发现不同个体大学生体质薄弱之处,寻求干预切入点,积极和家长沟通,争取家长支持;最后,结合舆论的营造和家长的支持,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体质干预体系,结合学校学生体质测试的开展,完善评价与反馈机制、强化监控的内在动力和加强政策干预、落实等,强调对监测结果的运用。对一些体质健康测试中数据欠佳或者不佳者,要加强测试反馈机制,提出预警,让家庭、社会共同参与进行干预,通过行之有效的干预手段改善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2 学校、家庭、社会互动模式下学生体质监控干预体系应用
2.1 研究对象
该研究选取陕西科技大学2014级定向运动选项课的120名男大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前后按照《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标准》(2014年)修订版,对实验对象进行身体形态和机能方面的测试,经检验实验前两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表1),满足实验要求。实验时间为2015年9月至2015年12月,实验地点为陕西科技大学西安校区。实验对象选定后对实验对象进行身体素质和机能测试。
2.2 实验内容及过程的控制
该研究采取横向对比的方式验证学校、家庭、社会互动模式对学生体质影响,为了保证教学实验的有效性,两组的教学运动量、教学课时基本相同,教学内容和考试办法按照陕西科技大学教学大纲执行,在实验结束后,由体育部组织3名老师对学生选项课程和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等进行测试。
3 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结束后学生成绩的对照分析
表2统计结果显示:经过15周的教学实验后两组的最终评定成绩出现了统计学差异,实验组成绩好于对照组成绩,说明采取学校、家庭、社会互动模式能有效促进学生选项课成绩的提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最终成绩的评定包含30%的素质考试成绩;另一方面是学生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对技术的掌握。
3.2 实验结束后两组相关指标的比较分析
3.2.1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形态的比较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实验后学生的身高、体重坐位体前屈都出现了相应的变化,但是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可能是因为大学生身体形态基本定型,身体形态的发育受自然生长因素影响较大,也可能是因为实验时间较短,所以差别不大。
3.2.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素质的比较分析
表4统计结果显示,经过15周教学实验,两组的1 000 m成绩都有了相应的提高,但是实验组的提高幅度较大,而且实验后两组的成绩也出现了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后两组的50 m成绩也出现了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采取的一体化互动模式能有效地提高和改善学生的1 000 m和50 m成绩;而这两项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占到的权重都是20%,因此这两项成绩的提高对于改善和提高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标准成绩具有重要的作用,立定跳远和引体向上两项指标实验后没有出现统计学差异,但是实验组的成绩从数据上来看好于对照组,实验组立定跳远成绩优于对照组10.9 cm,引体向上实验组高于对照组1.7个。
3.2.3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机能的比较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经过15周的教学实验,实验组的肺活量成绩好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实验组采取的一体化互动模式能有效地提高和改善学生的肺活量水平,对促进学生体质评价整体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
4 结论和建议
(1)实验后实验组成绩好于对照组成绩,说明采取学校、家庭、社会互动模式能有效促进学生选项课成绩的提高。
(2)实验后两组的1 000 m成绩、50 m成绩出现了统计学差异 (P<0.05),实验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采取的一体化互动模式能有效地提高和改善学生的1 000 m和50 m成绩。
(3)实验结果证明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互动模式下学生体质监控干预体系,可以有效地改善和提高学生体质,为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质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刘志刚,张波.四川省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0(11):69-70.
[2] 曹型厚.重庆市中小学生体质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4):431-433.
[3] 孙全洪,常德盛.陕西省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现状的分析[J].体育科学,2004(5):67-6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