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材料大价值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u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题语言运用题的复习,历来都是就题练题,即使是举一反三的类题训练,收效也甚微。与其在一种题型上反复训练,重复机械低效劳动,还不如借助这道题,挖掘其内在蕴藏的“剩余价值”,来迁移提升学生对于其他题目的解题水平,从整体上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试卷的得分情况,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都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对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高中语文教学而言,作为标志性评价方式的高考试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的能力。
  每年高考,语言运用题考查学生“读”和“写”的能力,它虽然语言材料短小、不连续,甚至有时是图示,但笔者认为,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其多样、灵活、创新的内容和题型,挖掘内在多方面的价值,以思促读,以读带写,从而实现整个高考的突破。
  一、定思维品质,提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历来被专家们认为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阵地。阅读,是人与文字之间的对话,是学生和文本作者之间的交流。思维品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阅读理解的能力高下。反之,学生也可以在阅读时,汲取作家高品质的思维习惯,从而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所谓思维品质,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智力与能力的差异,大体可以从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五个方面加以衡量。
  高三的部分学生,由于一直未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看到长篇大论,往往兴致全无,这时不妨借助语言运用题的短小材料来激起其阅读兴趣,激发其思维的敏捷性。例如,教师可以找些短小材料,训练学生提取信息,概括大意,这种训练看似在做题,其实重在提升学生捕捉重要和核心信息的敏捷度。还可以要求学生对所给的语料进行分析评价,这样在分析评价过程中能锻造学生深刻的、具有批判性的思维品质。甚至可以利用给出的语言运用题的材料,让他们自己出题,既可以是信息的提取、概括,内容的赏析和评价,还可以是仿写等题型,这样可以培育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
  从高考解题要求来讲,以2014年江苏高考为例,古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占了整张试卷差不多一半的分数,专项训练固然重要,但创新复习方法,挖掘语用题的“剩余价值”,有时能帮助我们提升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语用题训练学生对一段话表达思路的梳理,从而帮助学生在后面的古诗、现代文阅读题的“构思脉络”题型中得分;教师可以利用语用题“提取关键词”题型的训练,帮助学生在后面阅读题的概括题方面得分。这种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又能帮助学生在高考试卷其他方面得分的做法,何乐而不为呢?
  二、搭表达平台,促写作能力
  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的构成,以2014年为例,仅有21分是选择题,虽说砍去了两道语言运用表达题,取而代之两道语言运用选择题,就算除去8分的名句默写,其他131分均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达。如果说优秀的思维品质、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敲开语文高考试卷的大门,那么学生准确的语言表达、非凡的写作能力则是学生通向语文高考成功宝座的红毯。
  仿写题和句式转换题型已经多年未进入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但这一题型的“剩余价值”我们不能小觑,那就是——打磨作文语言的前期铺垫训练。有些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除了评语上给出“语言有待提升”之外,似乎就不能再助学生一臂之力了。习作的修改、升格一方面需要老师给予审题立意的指导,另一方面还需要老师在语言的锤炼方面给学生以明确的训练指导。
  如教师可以利用2013年湖北高考卷其中一题来训练学生写记叙文。原题如下(附图省略):
  请根据丰子恺先生《巷口》这幅画,围绕“盼”描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③字数不超过80字。
  参考答案是:夕阳西下,晚霞如飘扬在天空中的轻纱,暮色温柔。奶奶牵着孙子的小手,伫立巷口,翘首盼望那远游者归来的身影——是儿子,是父亲。背后,深巷幽幽,低吟着等候者的悠悠心曲。
  教师可以借助这道题,训练学生记叙文中容易出彩的细节描写,把文中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情描摹得惟妙惟肖。
  再如教师可以利用仿写题训练学生写作。原题如下:
  依照下面的句子,写一个句式相同的句子,并要求所选的事实材料与推出的观点一致。
  无论是披阅十载完成《红楼梦》的曹雪芹,还是忍辱负重写成千古杰作《史记》的司马迁;无论是苦心钻研最终发现“镭”的居里夫人,还是患有重病却探究出宇宙成因的史蒂芬·金,他们的经历都告诉我们:只有不懈努力,才能成功。
  这种语言表达在学生的议论文中常常需要,但学生往往写不到如此简练且深刻。教师可以借这类仿写题训练学生议论文关于论点论证部分的语言阐述,对升格议论文很有帮助。
  此外,2014年江苏语文高考试题第5题,“对漫画理解最贴切的一项”的题型,则启示我们老师可以把此类题型的价值发挥到材料作文的审题上,训练指导学生分析出正确立意和最佳立意。
  高考语言运用题题型多样,只有钻研出其潜在价值,投入到学生其他能力的提升上,才能收获江苏语文高考的全面胜利。
  [作者通联:江苏南通市天星湖中学]
其他文献
当前,作文训练都提倡创新,要求学生写个性文,但从实际来看,效果却极其有限。毕竟思维敏捷、文学素养高的学生少之又少,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能写出中规中矩的文章已是相当不错了。  而高考考场作文,是短时间的速成之作,必须倚马可待,立等可取。不仅要求速度快而且要求质量高,考生在短时间内,写出质量高能够引起阅卷人兴趣的好文章,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模仿了。  学生习作始于模仿,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模仿就是学习
时间:2013年9月29日   地点:四川双流中学   师:上课。   班长: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余老师好。   师:谢谢。请坐。大家的声音好大;我马上想到《蝉》这篇课文里的一句话,“那么小,却那么响。”有没有啊?有吧?   生:有。   评:巧妙地引用文本对学生进行赞许,幽默风趣,缩短了师生心理距离,融洽了师生感情,顺势将学生引入课文,为课堂增添了美妙情趣。   教师出示课件。 
《祝福》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深刻地展示了祥林嫂凄苦、多舛的坎坷人生:丧失两任丈夫沦为寡妇,被强卖改嫁,痛失儿子复遭驱逐家门,被视为“伤风败俗”;即便遭逢无尽的创伤,仍未泯灭生存的勇气。然而在鲁镇“繁响”的祝福声中,带着伤心、恐惧、忏悔,祥林嫂悄无声息地死去。长期以来,祥林嫂的死因备受各方研究者关注,也给出了多种阐释,概括起来大致为:一是封建礼教渊薮昭然,政权、族权、父权、神权四大绳索
《登泰山记》是清代散文桐城派代表姚鼐游泰山后所写,这是他最著名的一篇文章,也是我国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游记奇文。真可谓有奇情,取奇道,览奇景,悟奇境,出奇语,留奇文,兴之所致,留恋忘返。经作者的生花妙笔,全文不足五百字,其语言之洗练,内容之丰厚,情感之蕴藉,境界之高妙,无不令人称奇。  境界一取景经典,用语奇清  全文450多字,写尽了泰山胜景之姿色。作者取景经典,“夕照”“日出”,寥寥几笔,绘形得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高中教材的传统篇目,许多老师在讲解《我与地坛》时,往往舍本逐末,从地坛出发,从地坛“博大与纤细,沉静与轻盈,古老与年轻”(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教学参考》)的特点出发,寻找生命的意义,寻找生命的痕迹,寻找人生的启示。如同将学生带进地坛的迷宫中,找不到生命的出口。这般解读,有点牵强又有点费解。  本文试图从三个角度,以作者为主体,以地坛为支点,比较阅读《命若琴弦》,解读《我与地
小说在文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小说教学在语文教育中也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尤其在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中,小说选文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就教学内容选择而言,高中阶段的小说教学更侧重于文学作品的鉴赏教学。小说教学要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对小说的艺术形象进行分析,达到感悟人生、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的目的。  然而,我们的小说教学常常遇到这样的尴尬,面对教科书的文本,反复研读,查阅有关资料,却总是
高考作文命题,从技术上说,无非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防止伪作泛滥,二是甄别思维品质。前者是因为部分考生事先会收集一些文章,通过背诵或套改来瞒天过海;后者是因为考生创新素养的形成需要在思维品质上见高下。梳理今年全国16套高考卷作文题发现,安徽卷作文题是最接近这两个目标的,它既有效防止了考生“投机”主义的滋生,又为人才选拔提供了参照系。本文例谈2015年高考安徽卷作文题立意的几个维度,希望对学生习作起到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选取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一文为“珍爱生命”的首篇,自然有其深意,如教材所说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敬畏生命,善待生灵,热爱生活,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同样面对生命的思考,不同的作者用不同的形式表达了各自”。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根据作者的文字去解读是一种直觉性的行为,而如果转换自己的阅读视角,将自己当成作者,那么对于这种“独特的感受与体验”的理解可能又
入夜,记者徜徉在新安中学校园,仰望星空,思绪绵绵。2000年的一场语文教育大讨论,标志着我国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进入了在反思中求发展的新时期。如今十年过去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所做过的、所想过的,到今天只不过是老问题翻新,语文课改仍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大面积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仍不能成为现实。然而,就在这十年间,吴泓突破应试教育的藩篱,完成了从单篇、单元注入式到专题研究性学习的转变。他的学生无论
作为二十世纪上半期英国最有思想和个性的作家,奥威尔一向被认为是“反极权”与“反乌托邦”的斗士,这在他最重要的两部小说《动物农场》与《一九八四》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奥威尔更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怀着无比沉重和悲悯的情怀直面社会的苦难和极权的压迫,以极大的勇气用身体力行的方式体验着下层民众的贫困与失落,对人类的困境表现出深深的忧虑与同情,充分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尊严,难怪英国20世纪最著名的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