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但同时也是一个难点.现在一些学生一提到作文,就觉得无话可写,产生畏难情绪。如何改变目前学生怕写作文的现状呢?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激发他们的情感。因为情感是生活的积淀,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情感更是学生作文的原动力。只有引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情感,学生才能在激情满怀中写出具有生命力的文字。具体做法是:
一、重视命题趣味,诱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学生作文是倾吐生活积累的过程,是学生实际生活的反映。学生作文首先接触的是题目,只有题目新颖且有鲜明的色彩、饱满的感情,才能使学生的写作情感在心中激荡起来。反之,就会压抑学生的作文情感。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只有从儿童心底流出的命题,儿童才会以极大的兴趣对待它。"因此命题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的需要,必须符合学生学识的积累,必须触动学生纯洁的心灵,必须诱发学生稚嫩的情感,必须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命题时要注意"三性":
(一)是启发性。从心理学角度说,好的作文题目应成为一种"诱因",能帮助儿童打开记忆库房的大门,激起学生习作的欲望。有启发性的命题不但能勾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使其在头脑中浮现出作为写作素材的各种各样的鲜明形象,更重要的是能开拓学生思路,令学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产生联想,诱发他们潜在的情感。
(二)是趣味性。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富有情趣的命题,能使学生产生"我要写"的积极愿望,引起创作激情。如《愉快的春游》《有趣的队活动》《看蚂蚁搬食》等等,这些命题跟学生的生活联系得很紧密,让学生看到题目脑海中就能浮现出当时的情景,使他们有东西要写。
(三)是灵活性。叶圣陶先生说过,命题作文是"不得已而为之","学生所写的,必须是学生积蓄的"。因此我们在命题时要注重灵活性,可采用"半命题...’自由命题"等形式,使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自己的爱好,拓宽思路,畅所欲言,真正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可以把作文命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质上也是让学生自定写作思路。如进行命题"竞赛,比一比看谁的题目让人一看就喜欢,一见就想写,以此来调动学生写作的热情。
二、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教师要想克服学生对作文怕写、厌写的畏难情绪,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就必须创设一个民主、和谐、愉悦的写作心理环境。"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只有受到环境的感染时,人才会产生相应的情感,激发学生表达这种情感就需要语言或文字了。因此,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才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才能避免写空话、假话的弊端。
创设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趣味因子,诱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一方面,在平时要有目的地收集课本上有关作家、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作成就的故事,向学生介绍并让学生联系作家、诗人的成才道路,学习名人精神,激发写作热情。如讲到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名句,我就适时穿插了诗人数次锤炼"绿"字的故事。另一方面,依据教材中给出的环境、情节、人物,有时配上乐曲,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故事续尾、诗歌改写:切换角色等富有个性新意的作文创作。如读了《凡卡》后写《凡卡的梦》,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写《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教完《狐狸和乌鸦》一课后,写写乌鸦的肉被狐狸骗走后会怎么样。
三、借助范文欣赏,诱发习作兴趣
现行的语文教材,编排非常科学,它能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同时得到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每篇课文都是极好的范文,通过对范文的学习使学生欣赏、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叙述方法,还积累了大量的好词佳句。学生如果能借助范文,及时地应用到实践中,写一些随笔、练笔、读后感,甚至可以仿写、改写、续写。如学习《黄果树听瀑》一文,学生被这篇抒情散文所感染,品味它的词句优美,结构独特,描写激荡人心,而改写成诗歌或仿写它的美感文,颇有成效。又如《桂林山水》一文,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描绘了桂林山的奇、秀、险,以及水的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桂林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学生颇受启发,学生通过多次练习,只要一看到感受颇深的文章就想写些什么,诱发习作的内驱力,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四、加强作文评改,深化学生的写作情感
实践表明,学生了解学习结果比不了解学习结果更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情感,促进学习的进步。
首先,在修改上要坚持自主性,即教师要把修改权还给学生,在修改过程中教给学生先增后删法、诵读法、请教法、搁置法等有效的自改方法,培养自改的习惯。在批改上要坚持激励性,要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为准则,以赏析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劳动成果,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对优等生要严格要求,好中求新,好中求异;对中下等生要放低要求,以鼓励为主。对学生中出现的佳作或进步较大学生的文章,要给予肯定与赞赏,可通过记分、加星、点评等方式予以表扬。
其次,教师要将"课后评改"更多的变为"当堂评改",让学生在老师面对面的指导下接受评改,提高写作水平。对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说,当堂采用圈划法、商量法、高分法,奖励法的评改措施,其收效甚佳。從师生参与评改的形式来看,有教师示范评改,有根据教师批语和符号自改,有学生之间的互改,还有师生集思广益的集体评改。
在评改形式上,变"一人读一人评,优劣褒贬一人定",为"个个读者觅佳篇,篇篇作者有知音"。利用儿童善于模仿、进取心强的特点,学生在互相传阅过程,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发现肯定他人的好文采、好构思、好品行、好习惯,互赞互学,互促共进。这样,教师与学生群体对习作中的闪光点,将会有睿智的发现、热情的赞许和精当的评点,能使学生充分看到自己的潜力,欣赏到自己智力活动的成果,在愉悦中激励追求,鼓起奋进的风帆,钟情于习作这片充满温情的舞台,达到和谐习作的最高境界。
一、重视命题趣味,诱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学生作文是倾吐生活积累的过程,是学生实际生活的反映。学生作文首先接触的是题目,只有题目新颖且有鲜明的色彩、饱满的感情,才能使学生的写作情感在心中激荡起来。反之,就会压抑学生的作文情感。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只有从儿童心底流出的命题,儿童才会以极大的兴趣对待它。"因此命题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的需要,必须符合学生学识的积累,必须触动学生纯洁的心灵,必须诱发学生稚嫩的情感,必须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命题时要注意"三性":
(一)是启发性。从心理学角度说,好的作文题目应成为一种"诱因",能帮助儿童打开记忆库房的大门,激起学生习作的欲望。有启发性的命题不但能勾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使其在头脑中浮现出作为写作素材的各种各样的鲜明形象,更重要的是能开拓学生思路,令学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产生联想,诱发他们潜在的情感。
(二)是趣味性。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富有情趣的命题,能使学生产生"我要写"的积极愿望,引起创作激情。如《愉快的春游》《有趣的队活动》《看蚂蚁搬食》等等,这些命题跟学生的生活联系得很紧密,让学生看到题目脑海中就能浮现出当时的情景,使他们有东西要写。
(三)是灵活性。叶圣陶先生说过,命题作文是"不得已而为之","学生所写的,必须是学生积蓄的"。因此我们在命题时要注重灵活性,可采用"半命题...’自由命题"等形式,使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自己的爱好,拓宽思路,畅所欲言,真正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可以把作文命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质上也是让学生自定写作思路。如进行命题"竞赛,比一比看谁的题目让人一看就喜欢,一见就想写,以此来调动学生写作的热情。
二、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教师要想克服学生对作文怕写、厌写的畏难情绪,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就必须创设一个民主、和谐、愉悦的写作心理环境。"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只有受到环境的感染时,人才会产生相应的情感,激发学生表达这种情感就需要语言或文字了。因此,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才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才能避免写空话、假话的弊端。
创设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趣味因子,诱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一方面,在平时要有目的地收集课本上有关作家、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作成就的故事,向学生介绍并让学生联系作家、诗人的成才道路,学习名人精神,激发写作热情。如讲到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名句,我就适时穿插了诗人数次锤炼"绿"字的故事。另一方面,依据教材中给出的环境、情节、人物,有时配上乐曲,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故事续尾、诗歌改写:切换角色等富有个性新意的作文创作。如读了《凡卡》后写《凡卡的梦》,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写《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教完《狐狸和乌鸦》一课后,写写乌鸦的肉被狐狸骗走后会怎么样。
三、借助范文欣赏,诱发习作兴趣
现行的语文教材,编排非常科学,它能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同时得到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每篇课文都是极好的范文,通过对范文的学习使学生欣赏、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叙述方法,还积累了大量的好词佳句。学生如果能借助范文,及时地应用到实践中,写一些随笔、练笔、读后感,甚至可以仿写、改写、续写。如学习《黄果树听瀑》一文,学生被这篇抒情散文所感染,品味它的词句优美,结构独特,描写激荡人心,而改写成诗歌或仿写它的美感文,颇有成效。又如《桂林山水》一文,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描绘了桂林山的奇、秀、险,以及水的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桂林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学生颇受启发,学生通过多次练习,只要一看到感受颇深的文章就想写些什么,诱发习作的内驱力,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四、加强作文评改,深化学生的写作情感
实践表明,学生了解学习结果比不了解学习结果更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情感,促进学习的进步。
首先,在修改上要坚持自主性,即教师要把修改权还给学生,在修改过程中教给学生先增后删法、诵读法、请教法、搁置法等有效的自改方法,培养自改的习惯。在批改上要坚持激励性,要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为准则,以赏析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劳动成果,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对优等生要严格要求,好中求新,好中求异;对中下等生要放低要求,以鼓励为主。对学生中出现的佳作或进步较大学生的文章,要给予肯定与赞赏,可通过记分、加星、点评等方式予以表扬。
其次,教师要将"课后评改"更多的变为"当堂评改",让学生在老师面对面的指导下接受评改,提高写作水平。对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说,当堂采用圈划法、商量法、高分法,奖励法的评改措施,其收效甚佳。從师生参与评改的形式来看,有教师示范评改,有根据教师批语和符号自改,有学生之间的互改,还有师生集思广益的集体评改。
在评改形式上,变"一人读一人评,优劣褒贬一人定",为"个个读者觅佳篇,篇篇作者有知音"。利用儿童善于模仿、进取心强的特点,学生在互相传阅过程,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发现肯定他人的好文采、好构思、好品行、好习惯,互赞互学,互促共进。这样,教师与学生群体对习作中的闪光点,将会有睿智的发现、热情的赞许和精当的评点,能使学生充分看到自己的潜力,欣赏到自己智力活动的成果,在愉悦中激励追求,鼓起奋进的风帆,钟情于习作这片充满温情的舞台,达到和谐习作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