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农业物联网 引领现代农业建设

来源 :吉林农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9482210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联网作为农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在分析当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积极有效地发挥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关键词:物联网;农业生产;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7.03.003
  农业信息化将农业与科技紧密地结合起来,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农业领域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物联网是近年来在信息感知技术、网络传输等新技术发展和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综合化应用技术[1]。作为农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物联网为农业生产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模式转变提供保障,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积极推广物联网技术是农业依托新型技术,与信息化结合的范例,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标志。
  1农业生产与物联网建设
  1.1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物联网作为现代信息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农业生产在管理方式上更加精细化,在智慧型农业发展中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随着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逐步拓展,可以有效地降低人力成本,同时获取精确的农业数据及信息,为各种自动化、智能化及远程控制设备提供数据,实现高效科学种植,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1.2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基本架构
  物联网组成架构由数据采集层、数据传输层、应用服务层及用户层组成。数据采集层主要是对影响农业生产的环境因子,例如对光照、温度、湿度等进行监测;数据传输层则是把采集层采集捕获的数据高速地传输出去;应用服务层则是把传输层传回的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并提供各种计算服务;用户层是负责信息处理的人把采集、传输、处理后的数据再作用于对象,实现信息控制[2]。
  1.3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随着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农业生产的精准、集约、高效化也逐步得到提高和完善,自2001年始,物联网逐步拓展应用于农业生产中。2001年,北京小汤山现代农业基地高光谱遥感信息试验成功;2011年,物联网技术被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引入应用,在精准农业生产、生态农作物集成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011年,农业部在上海、安徽、天津启动了物联网试点并建立起多个大田作物数字化综合应用示范基地,取得了显著成效[3]。
  2现代农业生产中物联网建设存在的问题
  2.1物联网专业人才匮乏,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农业信息化人才是物联网应用与推广的关键技术人员,不仅要具备信息化管理、调试、维护等技能,还要具备相关的农业知识,加之信息化管理技术人员在就业中更多地倾向于大中型城市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这就使得愿意服务基层的人才十分缺乏。其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联网建设和应用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硬件设备及软件的技术支撑远不能满足物联网实用、适用的要求。
  2.2物联网应用标准规范不统一
  建立健全国家统一标准的农业物联网应用规范,拥有统一的信息化技术标准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农业物联网标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这就导致各地物联网发展的设施不完备,分析数据不能有效地共享,严重影响了整个农业信息网络化建设。
  2.3物联网基础建设投入巨大,财政经费有限
  物联网基础建设需要资金支持,前期投入多,收效慢,加之农业生产受天气影响明显,除了有限的财政支持和专项项目经费外,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投资建设。虽然近些年来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强,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支持也不断提高,但与城镇信息化建设相比,依旧十分有限。
  2.4农业从业人员的物联网建设意识薄弱
  我国农业从业人员主要由农民、农技推广人员以及大中专院校及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组成。虽然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有所提高,但平均水平还有待提高。尤其是从事农业一线生产的农民对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缺乏科学的认识,而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相连的物联网建设和应用更是缺乏了解,加之物联网建设缺乏整体的统筹规划,所以应用起来往往存在“科研多、生产少”的现象,农业生产中物联网建设“务虚”成分远超“务实”。
  3加强现代农业生产中物联网建设的对策
  3.1加强人才及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业生产中物联网人才和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普及推广信息技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农业知识和信息化管理水平;二是高校在学科建设中应重视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农业物联网人才的培养机制、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为农业发展、社会进步提供人才保障;三是加强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让质优价廉的农田基础设施装备应用到田间地头。
  3.2制定和规范物联网标准
  农业从业人员、科研院所、管理部门、农业企业应协调一致,从数据采集、技术应用两个角度明确物联网标准的工作范畴和应用领域,形成多方共同参与、共同应用的机制,分步有序地完成物联网标准的制定工作。
  3.3加大财政支持和政策保障
  农业生产是国民生产的基础,应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各级政府应把物联网建设发展纳入到农业基本建设中,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同时建立专项资金用于物联网基础建设的投入,加大农业企业对科研投入的扶持力度,让科技服务农业,保证农业现代化的贯彻和实施。
  3.4发挥政府宏观调控机制
  农业生产中物联网建设涉及领域广,需要整合和共享的资源来源广泛,必须科学统筹、合理规划,明确战略定位和建设步骤。这就需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有效引导各部门积极合作,更快更好地推进物联网的建设和应用。
  4结语
  物联网技术作为农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步改变农业生产中管理方式粗放,土地、资源及劳动生产率不高的现状,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尽管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中必将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艳萍,田兴国,杨征,等.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1):51-53.
  [2]曲树杰,博杰,宋景华,等.物联网在现代农业试驗基地中的应用探讨[J].山东农业科学,2014(12):117-119.
  [3]李志清,李璇.浅谈物联网的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09(22):327.
其他文献
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水平是促进畜牧养殖发展水平的关键,当前,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对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重点进行了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能基本完成针对某种职业上岗前所需知识和能力的各种准备,并取得某种从业资格.本文从分析我国高等教育职业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经历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目前,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从前一时期的量的扩张,转变到质的提高上来。比较和分析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高职教育模式
摘要:在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模式下,探讨种植类专业的培养模式、课程改革及课程考核方式等改革情况,提出种植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是在“应用技术型”人才总体框架下,形成以“四大模块”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即职业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素质模块、顶岗实习模块。实行双循环的教学模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框架下,优化师资配置,重构课程结构,理实一体,学做结合。  关键词:种植类专业;应用能力;课程
我国职业学校常常由于缺乏训练设备、场地、材料和资金等客观问题,学生不能到真实工作岗位实习。模拟教学,能够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为学生提供近似真实的实习条件,因此在职业教育
针对近年来外、合资企业对高职人才英语不过关而录用率低的现状,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发现高职院校把外语课视作知识课,英语教学不具备职业特色等问题,提出高职院校的
档案统计是档案业务建设中最为基础性的一项工作,是档案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认识档案工作的重要工具,同时还是提供优质档案服务的重要途径,在档案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意义
有人说月亮是别在故乡的一枚徽章;有人说沿着炊烟的方向就能找到故乡。这些美妙诗意的句子,总是会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而我,但凡在书上看到“围炉夜话”四个字,心瞬间便被一种温暖的情感击中。  每每到冬天,我就想念儿时用过的小火盆。现如今取暖设备五花八门,小火盆这类“古董”已经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然而,小时候一家人守着火盆烤火的情景,永远都那么温暖。  立冬过后,北风呼啸,风越来越猛,树叶似乎在一夜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