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外伤所致传导性耳聋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从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于我院就诊因外伤原因所致传导性耳聋的患者中选取20例24耳,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8例11耳为单纯传导性耳聋,另12例13耳传导性耳聋患者同时合并外伤性颅脑损伤,本组20例患者均采取外耳道成形术治疗,观察患者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经手术治疗后,所有患者听力均恢复良好,治疗有效率为95.83%。其中包括传导性耳聋合并外伤颅脑损伤病例在内的所有患者气导听阈均显著恢复,8例单纯传导性耳聋病例均恢复正常。本组术后气导听阈为37.3±15.8dBHL,气骨导差为17.9±11.8dB。均显著优于术前气导听阈(59.8±15.9dBHL)及气骨导差(41.9±16.2dB),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在1-3年的随访中,有1例复发,耳道再次狭窄,经手术治疗后恢复,其余患者均无复发情况。结论:及时诊断外伤致传导性耳聋对于患者听力恢复意义重大,外耳道成形术对于该类患者具有显著疗效,听力恢复良好,不宜复发,值得推广。
【关键词】外伤;传导性耳聋;诊断;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324-01
颅脑外伤与颌面外伤可造成传导性耳聋,该伤病早期治疗效果显著,因此及早诊断与治疗对于患者听力恢复具有显著意义【1】。为分析研究外伤所致传导性耳聋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及疗效,本次研究选取我院外伤传导性耳聋20例24耳病例,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8例11耳为单纯传导性耳聋,另12例13耳传导性耳聋患者同时合并外伤性颅脑损伤,本组20例患者均采取外耳道成形术治疗,观察患者的疗效及复发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于我院就诊因外伤原因所致传导性耳聋的患者中选取20例24耳,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在19-64岁,平均(32.9±3.2)岁,病程在14d-5个月,平均(50.6±4.2)d,9例单纯左耳,7例单纯右耳,4例双耳,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耳闷、耳堵及听力下降等症状。经常规听力检查结果为:8例11耳为单纯传导性耳聋,另12例13耳传导性耳聋患者同时合并外伤性颅脑损伤。CT检查结果显示所有病例均于外耳道可见软组织填充,具体结果见表1。
表1CT检查结果情况
总例数 骨质不连 前壁骨折 后壁骨折 前后壁均骨折
24 17 13 4 2
1.2方法
20例24耳均给予外耳道成形术治疗,其中11例全麻,9例局麻。先以耳内切口清除闭锁或狭窄处的结缔与肉芽组织,同时以电钻磨掉部分外耳道骨,以此扩大外耳道,保证重建外耳道直径超过1cm,之后对创面进行植皮操作,并根据创面植入适当厚度的皮片。术中还需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进行相应处理,例如本次研究中5例患者腮腺组织突入于外耳道,术中将其切除,以明胶海面压迫,将中厚片植入固定;4例后壁骨折病例,将瘢痕组织清除后,以电钻磨掉后壁部分,以此扩大外耳道。
1.3疗效判定
术后2周开始复查听力,之后每半年进行1次复查,以术后气骨导差缩小超过15dB,或者气导听阈低于40dBHL为治疗有效标准。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手术治疗后,患者听力均恢复良好,治疗有效率为95.83%,在1-3年的随访中,有1例复发,耳道再次狭窄,经手术治疗后恢复,其余患者均无复发情况。具体见表2。
表2 治疗结果及复发情况
总例数(n) 有效治疗(n) 总有效率(%) 复发(n) 复发率(%)
24 23 95.83% 1 4.17%
包括传导性耳聋合并外伤颅脑损伤病例在内的所有患者气导听阈均显著恢复,8例单纯传导性耳聋病例均恢复正常。本组术后气导听阈为37.3±15.8dBHL,气骨导差为17.9±11.8dB。均显著优于术前气导听阈59.8±15.9dBHL及气骨导差41.9±16.2dB,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具体见表3。
表3治疗前后气导听阈及气骨导差情况比较
阶段 气导听阈 气骨导差
术前 59.8±15.9dBHL 41.9±16.2dB
术后 37.3±15.8dBHL 17.9±11.8dB
P值 <0.05 <0.05
t值 4.284 6.826
3 讨论
随着交通事故频发,外伤传导性耳聋病例也随之增加,该伤病早期治疗效果良好,但由于出现外伤时,医师主要以抢救生命为优先治疗目的,难免疏于对耳道伤害的关注,往往是患者感到不适后才前来就诊,一定程度影响治疗【2】。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为受伤半月后就诊,并有1例患者因就医过晚,治疗效果欠佳,因此为提高治疗效果,医疗系统应当在患者因外伤就医时起,就对患者或其家属宣讲早期诊断外伤性传导性耳聋的重要性,嘱咐其进行全方面检查,防止延误治疗【3】。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听力均恢复良好,治疗有效率为95.83%,其中包括传导性耳聋合并外伤颅脑损伤病例在内的所有患者气导听阈均显著恢复,8例单纯传导性耳聋病例均恢复正常。本组术后气导听阈为37.3±15.8dBHL,气骨导差为17.9±11.8dB。均显著优于术前气导听阈(59.8±15.9dBHL)及气骨导差(41.9±16.2dB),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在1-3年的随访中,有1例复发,耳道再次狭窄,经手术治疗后恢复,其余患者均无复发情况。由此可见及时诊断外伤致传导性耳聋对于患者听力恢复意义重大,外耳道成形术对于该类患者具有显著疗效,听力恢复良好,不宜复发,值得在外伤性传导性耳聋患者的治疗中推广。
参考文献:
[1]郭敛容,郑世信,苏永进.手术治疗外耳道闭锁或狭窄巧例[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1.1 5(4):122-124.
[2]鲁宏华,杨彩虹.后天性外耳道狭窄的手术治疗[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2012.11(4):243-245.
[3]崔艳红,朱丽雅.外伤性外耳道狭窄或闭锁治疗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1.11(2 ):56-57.
【关键词】外伤;传导性耳聋;诊断;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324-01
颅脑外伤与颌面外伤可造成传导性耳聋,该伤病早期治疗效果显著,因此及早诊断与治疗对于患者听力恢复具有显著意义【1】。为分析研究外伤所致传导性耳聋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及疗效,本次研究选取我院外伤传导性耳聋20例24耳病例,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8例11耳为单纯传导性耳聋,另12例13耳传导性耳聋患者同时合并外伤性颅脑损伤,本组20例患者均采取外耳道成形术治疗,观察患者的疗效及复发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于我院就诊因外伤原因所致传导性耳聋的患者中选取20例24耳,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在19-64岁,平均(32.9±3.2)岁,病程在14d-5个月,平均(50.6±4.2)d,9例单纯左耳,7例单纯右耳,4例双耳,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耳闷、耳堵及听力下降等症状。经常规听力检查结果为:8例11耳为单纯传导性耳聋,另12例13耳传导性耳聋患者同时合并外伤性颅脑损伤。CT检查结果显示所有病例均于外耳道可见软组织填充,具体结果见表1。
表1CT检查结果情况
总例数 骨质不连 前壁骨折 后壁骨折 前后壁均骨折
24 17 13 4 2
1.2方法
20例24耳均给予外耳道成形术治疗,其中11例全麻,9例局麻。先以耳内切口清除闭锁或狭窄处的结缔与肉芽组织,同时以电钻磨掉部分外耳道骨,以此扩大外耳道,保证重建外耳道直径超过1cm,之后对创面进行植皮操作,并根据创面植入适当厚度的皮片。术中还需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进行相应处理,例如本次研究中5例患者腮腺组织突入于外耳道,术中将其切除,以明胶海面压迫,将中厚片植入固定;4例后壁骨折病例,将瘢痕组织清除后,以电钻磨掉后壁部分,以此扩大外耳道。
1.3疗效判定
术后2周开始复查听力,之后每半年进行1次复查,以术后气骨导差缩小超过15dB,或者气导听阈低于40dBHL为治疗有效标准。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手术治疗后,患者听力均恢复良好,治疗有效率为95.83%,在1-3年的随访中,有1例复发,耳道再次狭窄,经手术治疗后恢复,其余患者均无复发情况。具体见表2。
表2 治疗结果及复发情况
总例数(n) 有效治疗(n) 总有效率(%) 复发(n) 复发率(%)
24 23 95.83% 1 4.17%
包括传导性耳聋合并外伤颅脑损伤病例在内的所有患者气导听阈均显著恢复,8例单纯传导性耳聋病例均恢复正常。本组术后气导听阈为37.3±15.8dBHL,气骨导差为17.9±11.8dB。均显著优于术前气导听阈59.8±15.9dBHL及气骨导差41.9±16.2dB,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具体见表3。
表3治疗前后气导听阈及气骨导差情况比较
阶段 气导听阈 气骨导差
术前 59.8±15.9dBHL 41.9±16.2dB
术后 37.3±15.8dBHL 17.9±11.8dB
P值 <0.05 <0.05
t值 4.284 6.826
3 讨论
随着交通事故频发,外伤传导性耳聋病例也随之增加,该伤病早期治疗效果良好,但由于出现外伤时,医师主要以抢救生命为优先治疗目的,难免疏于对耳道伤害的关注,往往是患者感到不适后才前来就诊,一定程度影响治疗【2】。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为受伤半月后就诊,并有1例患者因就医过晚,治疗效果欠佳,因此为提高治疗效果,医疗系统应当在患者因外伤就医时起,就对患者或其家属宣讲早期诊断外伤性传导性耳聋的重要性,嘱咐其进行全方面检查,防止延误治疗【3】。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听力均恢复良好,治疗有效率为95.83%,其中包括传导性耳聋合并外伤颅脑损伤病例在内的所有患者气导听阈均显著恢复,8例单纯传导性耳聋病例均恢复正常。本组术后气导听阈为37.3±15.8dBHL,气骨导差为17.9±11.8dB。均显著优于术前气导听阈(59.8±15.9dBHL)及气骨导差(41.9±16.2dB),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在1-3年的随访中,有1例复发,耳道再次狭窄,经手术治疗后恢复,其余患者均无复发情况。由此可见及时诊断外伤致传导性耳聋对于患者听力恢复意义重大,外耳道成形术对于该类患者具有显著疗效,听力恢复良好,不宜复发,值得在外伤性传导性耳聋患者的治疗中推广。
参考文献:
[1]郭敛容,郑世信,苏永进.手术治疗外耳道闭锁或狭窄巧例[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1.1 5(4):122-124.
[2]鲁宏华,杨彩虹.后天性外耳道狭窄的手术治疗[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2012.11(4):243-245.
[3]崔艳红,朱丽雅.外伤性外耳道狭窄或闭锁治疗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1.11(2 ):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