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生附子应用规律探析

来源 :中华中医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iyg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伤寒论》生附子应用条文和相关文献,对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探析其用量、方剂、脉证规律.《伤寒论》涉及应用生附子条文共20条,方剂8首.张仲景应用生附子用量谨慎,配伍严谨,脉为阴脉,证为阴证,阳虚阴盛为其应用的主要病机.生附子主要应用于太阳病误治后真阳不足证,少阴病、厥阴病阳虚阴寒内盛证,厥阴病真阳欲脱证或阴阳格拒证,霍乱病阴阳两伤上竭下脱证.探析《伤寒论》生附子应用特点、规律,对研究张仲景辨证论治学术思想有重要意义,对中医治疗急危重症有一定启发意义.
其他文献
传统中药知识与现代药学知识的认知图式具有不同思维方式和认识路径,探析产生这种差异的渊源是本研究的目的.笔者运用具身认知理论阐释中药知识概念域的形成及发展,以社会文化认知方法研究中药五味文化的知识系连方式,深度挖掘中药五味文化知识域的建构机制.通过探究得出的结论是:从神农尝百草和原始的“滋味说”到《神农本草经》的五味理论,进而与五行理论相融合,在实践中利用经络、脏腑的“归经”理论指导临床应用,形成主体“人”与客体“环境”不断交互的文化认知过程,认识这种基于“味感”建立联想的知识,可以充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认
栀子豉汤是体现“火郁发之”思想的代表方,笔者选取栀子豉汤及其类方共11张,通过绘制几何图形的形式,创新性从美学角度赏析和阐释在“火郁发之”思想指导下温病学派对经方栀子豉汤的传承与发展,实现经方结构和组方思路的可视化,易于学习、理解,以期能够为经方的解析、教学提供新思路,为临床拓展应用提供借鉴,构建中医文献与临床实践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