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与阅读都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知识,借助阅读来提升写作能力;在写作中运用阅读所积累的素材,深度理解文本。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才是语文教学的理想状态,才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通道。
一、借力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
初中生在写作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词语匮乏,表达不畅,读文如嚼蜡。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学生需要进行一定的语言积累,进而在写作时能运用到具体的情境中,使文章生动一点、形象一点。教材是学生阅读学习的主要资源,同时也应成为他们写作能力提升的资源库。教材中大多数文章是名家的经典之作,语言的运用与表达都堪称典范,学生将学来的词语、句式、表达方法等活学活用到自己的作文上,必然能提升表达能力,使自己的作文生动流畅。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摘抄好词佳句的习惯,以及迁移运用的能力。
以统编教材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为例,文章一开始,鲁迅先生就用这样的笔调描述环境,也描述“清国留学生”:“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无论是词语的表达,还是写作手法的运用,都非常传神。教师先是让学生将这段话摘抄下来,体味感知其中的妙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有一定品味语言的能力,教师要给他们“品”的机会,不需要将这些词语的运用分析十分透彻。学生觉得这段文字的比喻运用得非常精当,通过比喻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出来。因此他们模仿这一段的词语表达与手法运用,写出了下面的句子:“考完试,走过乡下的麦田,那些春天里的麦苗在我眼前起伏,我感觉自己就像站在大海的边缘,麦苗就如漾起的波浪,我就像浪中的一只小船,不知道会漂向何处。”显然学生借鉴了鲁迅先生的写法,运用比喻,写出了自己的心情,同时通过比喻,将相关的景致描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品味语言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其中的精妙之处,同时要让他们学着去模仿、去创造。只有将文本的语言内化,才会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这是阅读的要求,也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借力阅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让他们记住一些基础的知识、文学常识、关键语段等,还要培养他们的高阶思维能力,比如分析能力、想象能力等。这些能力的提升反过来也能促进学生写作素养的提升。大多数学生在写作时,因为缺少分析,文章缺少一定的深度与广度。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能力的培养贯彻其中,并将相关的能力运用于写作中。
以统编教材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孔乙己》为例,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鲁迅先生只用了两个精当的动词,一个“慌”一个“罩”,就传神地写出了孔乙己慌张的情态,从侧面写出他的善良与贫寒。教师问学生假如他们那时就是其中一个孩子,会怎样评价孔乙己的这个动作?这其实就是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想象,让他们深刻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同时也给学生一次锻炼写作能力的机会。一位学生这样写:“孔乙己爷爷真是心狠啊,看到我流口水的样子,还用手掌罩着盘子。不过,我也分明看到他颤巍巍的手,手指就如干枯的竹枝,上面还有点点黑斑。他其实也挺可怜的,生活也不如意,他除了茴香豆,好像也没点过菜。下次,我就不去那边凑热闹,不去要他的茴香豆了,他的‘慌’,讓我看着心疼。可是如果不去,孔乙己爷爷会不会寂寞,真正陪他的就我们几个小伙伴。”这个学生完全将自己置于当时的情境中,开始了一场以文本人物的身份与孔乙己的对话。不仅写出孔乙己当时的困境,也写出文中孩子的心态。从这样的写作中能看出学生不一般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而这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正是写作中不可缺少的能力。借助阅读,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进而也提升了他们的写作质量,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借力阅读,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
写作是学生情感的表达,是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与感悟。因此教师要在写作中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让他们的思想能紧跟时代,写出有一定深度的、有自己想法的文章。当前学生在写作中,几乎表达不出自己的思想,对社会现象也没有深刻的认识,他们习惯了借鉴别人的思路,别人怎么说的,自己就怎么写。要想提升写作素养,提升他们的思想认识是重要前提。
以统编教材初中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作者讲述了自己的童年,回忆了过去那些美好的时光,当然也表达了对当时教育的不满。教师可让学生也写一写自己的童年,将童年中那些有趣的故事讲述出来,将当时的那份天真表现出来。有了教材中的这篇范文,学生会自然地想到自己的童年,会发现童年生活同样丰富多彩,或者比作者的童年生活还要丰富。教材提升了学生的思想认识,他们在学习这篇文章的同时,感受到自己很幸福,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让他们将这样的情感付诸笔端。
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老家能引起我回忆的就剩下眼前这棵枣树了,嶙峋的枝丫述说着这些年的沧桑。枣树现在不结枣子了,但是我依然爱它,经常给它浇水。记得我小的时候,夏天就在枣树下乘凉,密密麻麻的树叶挡着灼人的阳光。最快乐的就是等爸妈不在家用棍子打树上的枣子吃,爸妈不许我打枣的原因是,枣子要长熟了才好吃。我那时不懂,只知道一有机会,就拿着棍子,一阵狂舞,劈里啪啦的,枣子纷纷落地。捡到枣子就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又如穷光蛋捡到珠宝。”借力教材,学生的思绪纷至沓来。
教师要抓住阅读的契机,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要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给学生多方面的体验,进而提升综合能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进行相关的写作训练,让写作如阅读一样,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借鉴阅读文章的写法、词语、思想等,让写作成为阅读的一次迁移与创新。
一、借力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
初中生在写作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词语匮乏,表达不畅,读文如嚼蜡。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学生需要进行一定的语言积累,进而在写作时能运用到具体的情境中,使文章生动一点、形象一点。教材是学生阅读学习的主要资源,同时也应成为他们写作能力提升的资源库。教材中大多数文章是名家的经典之作,语言的运用与表达都堪称典范,学生将学来的词语、句式、表达方法等活学活用到自己的作文上,必然能提升表达能力,使自己的作文生动流畅。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摘抄好词佳句的习惯,以及迁移运用的能力。
以统编教材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为例,文章一开始,鲁迅先生就用这样的笔调描述环境,也描述“清国留学生”:“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无论是词语的表达,还是写作手法的运用,都非常传神。教师先是让学生将这段话摘抄下来,体味感知其中的妙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有一定品味语言的能力,教师要给他们“品”的机会,不需要将这些词语的运用分析十分透彻。学生觉得这段文字的比喻运用得非常精当,通过比喻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出来。因此他们模仿这一段的词语表达与手法运用,写出了下面的句子:“考完试,走过乡下的麦田,那些春天里的麦苗在我眼前起伏,我感觉自己就像站在大海的边缘,麦苗就如漾起的波浪,我就像浪中的一只小船,不知道会漂向何处。”显然学生借鉴了鲁迅先生的写法,运用比喻,写出了自己的心情,同时通过比喻,将相关的景致描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品味语言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其中的精妙之处,同时要让他们学着去模仿、去创造。只有将文本的语言内化,才会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这是阅读的要求,也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借力阅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让他们记住一些基础的知识、文学常识、关键语段等,还要培养他们的高阶思维能力,比如分析能力、想象能力等。这些能力的提升反过来也能促进学生写作素养的提升。大多数学生在写作时,因为缺少分析,文章缺少一定的深度与广度。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能力的培养贯彻其中,并将相关的能力运用于写作中。
以统编教材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孔乙己》为例,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鲁迅先生只用了两个精当的动词,一个“慌”一个“罩”,就传神地写出了孔乙己慌张的情态,从侧面写出他的善良与贫寒。教师问学生假如他们那时就是其中一个孩子,会怎样评价孔乙己的这个动作?这其实就是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想象,让他们深刻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同时也给学生一次锻炼写作能力的机会。一位学生这样写:“孔乙己爷爷真是心狠啊,看到我流口水的样子,还用手掌罩着盘子。不过,我也分明看到他颤巍巍的手,手指就如干枯的竹枝,上面还有点点黑斑。他其实也挺可怜的,生活也不如意,他除了茴香豆,好像也没点过菜。下次,我就不去那边凑热闹,不去要他的茴香豆了,他的‘慌’,讓我看着心疼。可是如果不去,孔乙己爷爷会不会寂寞,真正陪他的就我们几个小伙伴。”这个学生完全将自己置于当时的情境中,开始了一场以文本人物的身份与孔乙己的对话。不仅写出孔乙己当时的困境,也写出文中孩子的心态。从这样的写作中能看出学生不一般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而这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正是写作中不可缺少的能力。借助阅读,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进而也提升了他们的写作质量,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借力阅读,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
写作是学生情感的表达,是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与感悟。因此教师要在写作中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让他们的思想能紧跟时代,写出有一定深度的、有自己想法的文章。当前学生在写作中,几乎表达不出自己的思想,对社会现象也没有深刻的认识,他们习惯了借鉴别人的思路,别人怎么说的,自己就怎么写。要想提升写作素养,提升他们的思想认识是重要前提。
以统编教材初中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作者讲述了自己的童年,回忆了过去那些美好的时光,当然也表达了对当时教育的不满。教师可让学生也写一写自己的童年,将童年中那些有趣的故事讲述出来,将当时的那份天真表现出来。有了教材中的这篇范文,学生会自然地想到自己的童年,会发现童年生活同样丰富多彩,或者比作者的童年生活还要丰富。教材提升了学生的思想认识,他们在学习这篇文章的同时,感受到自己很幸福,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让他们将这样的情感付诸笔端。
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老家能引起我回忆的就剩下眼前这棵枣树了,嶙峋的枝丫述说着这些年的沧桑。枣树现在不结枣子了,但是我依然爱它,经常给它浇水。记得我小的时候,夏天就在枣树下乘凉,密密麻麻的树叶挡着灼人的阳光。最快乐的就是等爸妈不在家用棍子打树上的枣子吃,爸妈不许我打枣的原因是,枣子要长熟了才好吃。我那时不懂,只知道一有机会,就拿着棍子,一阵狂舞,劈里啪啦的,枣子纷纷落地。捡到枣子就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又如穷光蛋捡到珠宝。”借力教材,学生的思绪纷至沓来。
教师要抓住阅读的契机,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要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给学生多方面的体验,进而提升综合能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进行相关的写作训练,让写作如阅读一样,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借鉴阅读文章的写法、词语、思想等,让写作成为阅读的一次迁移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