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和谐社会必须是一个诚信的社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诚信精神思想。但当今社会存在着严重的诚信缺失现象,极大地制约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诚信建设。
关键词 诚信 和谐社会 诚信建设
中图分类号:F062文献标识码:A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可见,和谐社会必须是一个诚信的社会。而目前诚信的缺失及其引发的各种问题严重地制约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弘扬传统文化中的诚信精神对当前加强诚信建设具有极大的意义。
一、诚信的内涵及传统文化中的诚信精神
“诚”的本意就是真实无欺;“信”就是讲真话,是指“使人信任”;“诚”是不欺心,是内在品质;“信”是不欺人,指外在态度。古人往往将“诚”与“信”作为等义概念,所以《说文解字》中说:“诚,信也。”“信,诚也。”基本涵义都是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
历代思想家和各朝统治者都非常注重诚信精神,并不断强化它,使之居于社会伦理道德的主导地位。传统诚信精神主要有:
首先,诚信是个人立身处事之本。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意思是说话做事讲诚信,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能行得通;说话做事不讲诚信,即使在本地,能行得通吗?其次,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孔子弟子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孟子曰:“朋友有信。” 再次,诚信是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晋文公说:“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 子贡问政时,孔子觉得“信”比“食”和“兵”都重要,他强调:“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二、当今社会的诚信危机严重制约着和谐社会的构建
虽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诚信的宝贵精神遗产,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逐渐遗弃了诚信精神。
(一)部分政府公信力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一些干部以权谋私,假公济私的现象。一部分国家公务人员肆意侵害群众利益,执法违法,有的甚至成为公害。一些干部大搞“形象工程”,弄虚作假。群众用一首顺口溜讽刺那些作假的干部说:“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国务院,发文件,发到下面全不见。” 这种现象导致部分政府公信力严重下降。
(二)某些企业诚信缺失。
企业在追逐利益时,似乎总是忘记市场诚信准则。如今,假烟、假酒、假文凭等各行各业的一系列失信事件让人触目惊心。2005年,我国一些奶粉厂家生产劣质奶粉事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财政部2002年公布的一次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显示,在被抽查的157个企业中,竟然有155家存在虚假报利润问题。企业失信真是举不胜举。
(三)个别人诚信严重缺失。
一些人为了追求一己私利,不惜一切手段。偷税漏税,制假售假,开假票,办假证……这使得人情淡薄,人们之间缺乏信任。
诚信的严重缺失,给社会带来许多严重问题,直接影响了社会的和谐。 诚信缺失不仅影响着社会稳定,而且直接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同时还严重败坏社会风气。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诚信建设
当一个社会的稳定遭到挑战,公平正义被破坏,社会风气日益败坏的时候,这个社会必定矛盾重重,冲突不断,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可见,加强诚信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首先,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精神。为此,应该将诚信的教育和培养作为思想教育的重中之重,将诚信教育作为公民的终身教育而贯穿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始终,从而培养整个国民的诚信意识。
其次,用法律法规规范不诚信行为。无论政府、企业还是个人的诚信缺失问题,都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构成违法犯罪。因此,应该加强制定规范诚信行为的法律法规,同时大力宣传,并且切实行使法律法规的规范作用,对违规违法的不诚信行为坚决予以惩处。
再次,各级政府和党政领导干部应该成为履行诚信的表率。政府的各种决策过程应尽可能地公开透明,开诚布公;政府必须实事求是,对人民做出的承诺必须兑现;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从自身做起,做到言出必行。只有这样,政府才能取信于民,在百姓中树立起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进而引导整个社会营造出诚实守信的道德风尚。
最后,运用现代科技,新闻媒体等手段加强诚信记录和监控体系建设。 国家应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公民个体、单位集体和公司法人的信用记录档案,实行有效的监控并附之以相应的配套奖惩措施。同时,媒体公开曝光是揭露欺诈行为的有效途径,因此应加强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精神,针对当前社会的诚信危机,实行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诚信建设,必将有效地化解当前的各种矛盾,从而大大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作者: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9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研究方向:红色资源优势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
注釋: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论语·为政.
论语·卫灵公.
论语·学而.
孟子·滕文公上.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论语·颜渊.
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P202.
曹新军.传统诚信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诚信体系构建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
王荣华.童世骏.多学科视野中的和谐社会.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肖群忠.伦理与传统.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关键词 诚信 和谐社会 诚信建设
中图分类号:F062文献标识码:A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可见,和谐社会必须是一个诚信的社会。而目前诚信的缺失及其引发的各种问题严重地制约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弘扬传统文化中的诚信精神对当前加强诚信建设具有极大的意义。
一、诚信的内涵及传统文化中的诚信精神
“诚”的本意就是真实无欺;“信”就是讲真话,是指“使人信任”;“诚”是不欺心,是内在品质;“信”是不欺人,指外在态度。古人往往将“诚”与“信”作为等义概念,所以《说文解字》中说:“诚,信也。”“信,诚也。”基本涵义都是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
历代思想家和各朝统治者都非常注重诚信精神,并不断强化它,使之居于社会伦理道德的主导地位。传统诚信精神主要有:
首先,诚信是个人立身处事之本。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意思是说话做事讲诚信,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能行得通;说话做事不讲诚信,即使在本地,能行得通吗?其次,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孔子弟子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孟子曰:“朋友有信。” 再次,诚信是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晋文公说:“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 子贡问政时,孔子觉得“信”比“食”和“兵”都重要,他强调:“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二、当今社会的诚信危机严重制约着和谐社会的构建
虽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诚信的宝贵精神遗产,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逐渐遗弃了诚信精神。
(一)部分政府公信力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一些干部以权谋私,假公济私的现象。一部分国家公务人员肆意侵害群众利益,执法违法,有的甚至成为公害。一些干部大搞“形象工程”,弄虚作假。群众用一首顺口溜讽刺那些作假的干部说:“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国务院,发文件,发到下面全不见。” 这种现象导致部分政府公信力严重下降。
(二)某些企业诚信缺失。
企业在追逐利益时,似乎总是忘记市场诚信准则。如今,假烟、假酒、假文凭等各行各业的一系列失信事件让人触目惊心。2005年,我国一些奶粉厂家生产劣质奶粉事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财政部2002年公布的一次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显示,在被抽查的157个企业中,竟然有155家存在虚假报利润问题。企业失信真是举不胜举。
(三)个别人诚信严重缺失。
一些人为了追求一己私利,不惜一切手段。偷税漏税,制假售假,开假票,办假证……这使得人情淡薄,人们之间缺乏信任。
诚信的严重缺失,给社会带来许多严重问题,直接影响了社会的和谐。 诚信缺失不仅影响着社会稳定,而且直接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同时还严重败坏社会风气。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诚信建设
当一个社会的稳定遭到挑战,公平正义被破坏,社会风气日益败坏的时候,这个社会必定矛盾重重,冲突不断,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可见,加强诚信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首先,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精神。为此,应该将诚信的教育和培养作为思想教育的重中之重,将诚信教育作为公民的终身教育而贯穿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始终,从而培养整个国民的诚信意识。
其次,用法律法规规范不诚信行为。无论政府、企业还是个人的诚信缺失问题,都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构成违法犯罪。因此,应该加强制定规范诚信行为的法律法规,同时大力宣传,并且切实行使法律法规的规范作用,对违规违法的不诚信行为坚决予以惩处。
再次,各级政府和党政领导干部应该成为履行诚信的表率。政府的各种决策过程应尽可能地公开透明,开诚布公;政府必须实事求是,对人民做出的承诺必须兑现;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从自身做起,做到言出必行。只有这样,政府才能取信于民,在百姓中树立起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进而引导整个社会营造出诚实守信的道德风尚。
最后,运用现代科技,新闻媒体等手段加强诚信记录和监控体系建设。 国家应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公民个体、单位集体和公司法人的信用记录档案,实行有效的监控并附之以相应的配套奖惩措施。同时,媒体公开曝光是揭露欺诈行为的有效途径,因此应加强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精神,针对当前社会的诚信危机,实行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诚信建设,必将有效地化解当前的各种矛盾,从而大大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作者: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9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研究方向:红色资源优势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
注釋: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论语·为政.
论语·卫灵公.
论语·学而.
孟子·滕文公上.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论语·颜渊.
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P202.
曹新军.传统诚信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诚信体系构建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
王荣华.童世骏.多学科视野中的和谐社会.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肖群忠.伦理与传统.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