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与播种方式、密度和施氮量对稻茬小麦幼苗质量的影响

来源 :麦类作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w37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耕作与播种方式、密度和施氮量对稻茬小麦幼苗质量的影响,在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比较分析了不同耕作与播种方式[旋耕两次+ 2BG-6A型均匀摆播机(TS1)、旋耕两次+2BFG-10 (8) 230型播种机(TS2)、板茬+2BMF-稻茬免耕条播机(TS3)]、密度(225×10 4和300×104株·hm-2)和施氮量(0、112.5、135和157.5 kg· hm-2)处理间小麦播种质量和幼苗质量的差异.结果 表明,TS1和TS2的出苗率和出苗均匀度高于TS3,但TS3苗高、主茎第1~第3叶面积、单株干重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均较高,说明TS1和TS2有助于保证苗数,但幼苗质量欠佳,而TS3下幼苗质量较好,但苗数不足.密度对幼苗个体质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群体质量.增加施氮量可显著提高苗高、单株叶面积、单株干重、单株次生根数、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和叶面积指数,但过量施用氮肥无助于幼苗质量提升,以施氮量135 kg· hm-2为宜.耕播方式、密度和施氮量对苗高、单株干重、单株叶面积、单株次生根数、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和叶面积指数存在互作效应.由此可见,通过播种密度和施氮量的配套调控,可更好地发挥机械化耕播在小麦生产中的作用,有利于足苗、壮苗实现.
其他文献
为探讨大麦(Hordeum vulgare L.)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基因(HvGS1)表达对氮素水平的响应及对籽粒氮素积累的影响,以蒙啤1号、蒙啤3号、甘啤4号和垦啤7号
为了解小麦低温胁迫后叶绿素荧光特性及产量的变化特征,以新麦26和郑麦366为供试材料,在拔节期进行3个梯度的低温处理(分别为5℃、0℃和-5℃),处理时间均为10 h,以自然生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