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庄户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shangliu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里,村人称庄稼为庄户,种土地的村人就是庄户人家。在村里居住时,我记得庄户人有个习惯喜欢看庄稼。春天看庄稼出苗状况,夏天看庄稼长势如何,秋天看庄稼有几分成熟。
  在我渐进成长中,我不经意就喜欢上了看庄户,加入到看庄户的人流中。觉得好玩,好看。
  春日里,庄稼到了快出苗的前夕,庄户人就到田间查看种子发芽状况。按常理庄稼到了出苗的时候,却没有出苗,庄户人的心很纠结。在田地里的垄眼上用手刨开泥土,查看种子发芽。缓缓地剥开一层层泥土,生怕触碰到种苗。如看到种子没有发芽,还得继续刨,直到从泥土中看见有发黄的嫩芽时,心就落在肚子里。庄户人擅长从劳动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明白了种子发芽出苗生长与气温的关系。天气气温低,热量不足,种子发芽迟缓;天气气温正常,种子如期发芽。破土而出的嫩芽盈盈喜人,在阳光的照耀下,泛出嫩绿,油绿,看似弱不禁风,日渐成长变化喜人。
  庄户人喜欢雨后看庄稼,这仿佛是每一个庄户人的功课。雨后看庄户常常给人带来好心情,好心境。一场喜雨过后,满山遍野到处是看庄户的村人。在村里我当农民的那阵子,我常常混杂在庄户人群中到田野里看庄户,也有独自看庄户的时候。站在地头眺望,满眼的绿,层层叠叠的绿,漫天而来的绿,铺天盖地的绿,真是“绿”字当头,绿满心头。徜徉在绿油油的世界里,莜麦嫩绿,小麦油绿,谷子糜子黍子深绿,荞麦的两片嫩叶泛出绿意,可爱盈人。
  “一道道圪梁一道道洼,手牵着妹妹看庄稼。”
  “不知道是哪一块地长得好,心里头高兴拉着妹妹跑。”
  不知是谁的歌声,从歌声中我们听得出一定是雨水足墒情好,庄稼长势旺盛。庄户人内心喜悦,不由得喊上几嗓子信天游。微风吹来雨后的清醒湿润,有凉爽之感。在绿色的世界里憧憬丰收,把希望留给金色的秋。
  到了初秋时节,每年一度的查产是全大队人的头等大事,也是秋天田野里一道别致风景线。
  查产关系到生产队能不能留足口粮,关系到家家户户能分到多少粮食,关系到每一个人能不能吃饱饭,每一个庄稼汉子都很关心查产。查产,其实就是看庄户,有着特殊的意义。大队组织各个生产队的队长在学校开会,大队支书讲话,生产队长们发言。十二个生产队轮流转一圈,看庄稼长势,预计收成,核定产量,核定给国家上缴公粮数量。无论到了哪一个村,中午管一顿午饭。也没有什么好吃的,白面馒头大烩菜。个别生产队给宰一只羊犒劳大队领导,查产的小队长们跟着沾光,也能吃上荤腥。
  在村里,我参加过几次查产会议。年岁尚小的我看到了壮观的场面,感到大队支书是一个很大的官,看到那些小队长个个也很风光,在我年少的心里羡慕的五体投地。几十年过去了,那些大队干部的名字甚至小队长的名字还清楚地记得。这个高级别的看庄户,庄户人参加不上。
  落实生产责任制,看庄稼成了村里的风景,我也是看风景的一个。秋风阵阵,吹拂着原野,吹拂着庄稼,吹拂着我们庄户人的心。春天有“春风不刮地不开”的说道,那秋风的吹拂,催熟庄户回头。我漫步在田间,心情格外激动,看到即将成熟的麦子,荞麦,我的脑海里涌出“繁荣”和“希望”的词语,我想起“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声。麦穗渐渐泛黄,涂上了黄楞楞的色调,荞麦在秋风中摇曳着,茎秆深红,叶子脱落,籽粒失去了绿意,黑色成了主色调。
  看庄户,曾經是我的一个习惯。雨后看庄户,秋初看庄户,是我在乡村生活时的爱好。徜徉在田间,齐腰高的庄户荡漾着绿意,麦穗锋芒,揽一撮麦穗在手掌,划过指尖,谷穗厚实,摇曳风姿,满当当的是丰满质感。那是我最兴奋的时刻,现在想来,也会激动一阵子。
  在下乡扶贫的日子里,车子驰骋在乡间的小路上,隔窗而望,到处是一片生机和活力。其实,我每天都在看庄户,让我回味看庄户的每一个日子,那种期盼,那种担忧,那种希望,百感交集,万般思绪。一年多的日子里,看庄户丰富了我视野,丰富了我的生活,丰富了我的心灵。春天里,破土而出的幼苗让我看到了生长的希望,夏日里,盈盈喜人的庄稼给了我美好的憧憬,秋天里,充满希望的田野给了我满满当当的收获。
  不经意间,我重拾起看庄稼的爱好。今年雨水丰沛,庄稼长势喜人,我是认真看庄户的。夏日雨后的一个下午,从村委出来,我徒步走访贫困户,遇到了看庄户的村民张宝善。给我指了一下他的两块麦田,初露锋芒的麦子在微风中摇曳,绿油油的惹人喜爱。我脱口而出“好麦子,好麦子!”隔三差五,午饭后我总要代张宝善去看麦田,风吹麦浪,丰收在望。
  看庄户是有瘾的,能培养起人的兴致来。我看油菜花开,看荞麦开花,那金色的黄,那雪白的白,常常会直抵我的灵魂深处。现在,向日葵又开花了,微笑着面对太阳。莜麦长势很好,细碎的穗子仿佛风吹的铃铛。高大的玉米成为一堵坚实的绿墙,樱子在风中舞。
  看庄户,可以重拾兴趣爱好,可以找回丢失的岁月,也可以憧憬未来的日子。看庄户,看的是庄稼,愉悦的是心情。庄户人最懂得节俭,知道每一粒粮食是用勤劳和汗水换来的。从春天耕种到夏季锄地,再到秋日里收割,历经几个月的时光,还得老天惠顾,风调雨顺,才能吃到嘴里。收割后还需要碾打、淘洗、晾晒,加工成面粉。还有生火做饭,和面擀面,煮熟蒸熟。每一道程序每一个步骤缺一不可。然后摆上餐桌,刺激我们的味蕾,咀嚼出麦香心里的甜蜜。
  我想起在村里生活时那些锦囊妙语,不乏我们庄稼人的智慧和幽默。于是就有了过年庄户人写在米面瓮上的“米面如山”的憧憬,有了“勤俭持家,节约先行”箴言训话,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想愿望。
  我又想起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感悟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蕴藏的内涵。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承诺  你是我一生中必须要遭的劫,我之所以來到这个世界,是因为我知道你一定会来找我。我怕你孤独漂泊,伤心难过,所以就早早地,提前了多少年,在前世约好的地点等你,创造一次美丽的遇见。我知道,我今后的生命中,你一定要经过的,我此后所有要说的话,所有要走的路,所有要做的事,甚至所有要吃的苦,所有要流的泪,都会与你产生千丝万缕的关系,都会在你我的心里涌起最温柔的涟漪。你将注定要融入我的生命,我将必然要进入
期刊
时间似乎就是给人们描述各种情怀故事的一首歌,一幅苍劲古朴的画。到了明天,今天也许会成为过去的叙说。光阴犹如一碧如洗的蓝天下流动的白云,云朵顽皮可爱的样子时而像只天狗,时而又像月宫玉兔,一朵又一朵,沉醉于欢腾的广袤无际天空中。流逝的光阴里那些曾经的足迹,已经优雅地老去……  1989年暑假,与同为军旅人的伙伴一起行走于山东和大连。  山东省位于中国最大的半岛——山东半岛,地处东方,东有无垠大海,西为
期刊
一  河西走廊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在这块古老的黄土地里,培育丰盈了文明的神韵,种下了中国历史上无数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打开地图就能清晰地看出,河西走廊在东西方的历史上是重要的战略要地。紧紧衔接着中原、西域、草原、高原等地域,是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亚区域地带。它的特殊地理位置,一直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不同侧面映射出了各历史王朝的国运兴衰。  当年汉武帝时期,匈奴人占据着河西走廊,屡屡南下对大汉朝进行骚
期刊
清晨,是一天的开端。左前方,是从薄雾中刚刚跳出海面的一轮红日。  早早的,我就從杏林来到了中山路。  这里的骑楼恐怕是厦门最古老的建筑了,其实最早说的厦门,也就是这附近一带了。中西方的建筑艺术在这里交汇,充分体现出东南海滨城市的特色,鳞次栉比的商店,川流不息的人群,勾画出繁华喧闹的都市街景。  目光远处,是五老峰。五座山岭连绵起伏,层峦叠翠,林木葱郁,奇石嶙峋,洞壑幽深。每逢仲春时节,云雾萦绕,状
期刊
2019年7月,正是盛夏时节,我踏着《诗经》的旋律,沐浴着一米阳光,放飞心中的蝴蝶,从黄土地到红土地,一路向西,翩跹着飞向大理,飞向蝴蝶泉边。  心里的斑斓,是缘于对蝴蝶泉的向往,是从《五朵金花》开始悬浮于心空的梦,让我去拥抱一场蝴蝶雨的缤纷,迫不及待地在记忆的库存里,把储存多年的一词一句落笔成诗。  一路上,不知道是人引蝶还是蝶引人。离开古生村,大巴车沿着背倚苍山、面朝洱海、鳞次栉比、灰瓦白墙的
期刊
作客前沙涧路7号院,心想:为什么不顺便游览稻香湖呢?主意已定,便约内弟陪同,吃过早饭,带上几瓶矿泉水和水果,骑上自行车,高高兴兴地出发了。  前沙涧桥  内弟也没去过稻香湖。一路边打听,一路行。虽然天很热,我戴着墨镜和遮阳帽,在树荫下骑行,也没晒到。我们路过前沙涧桥、稻香湖公路大桥、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对过温阳路桥三座大桥并拍照。  再往前行,十字路囗右拐,不到二十分鐘就到达稻香湖上的一座石栏桥头。桥
期刊
我的家乡座落在乌裕尔河东岸下游,故而得名“小河东村”。乌裕尔河是一条无尾河流,流到家乡就看不到河床了,河水四处漫延,孕育出一望无际的大湿地。闻名世界的扎龙自然保护区就是这片湿地的产物,与家乡的湿地紧挨着,是手牵着手的亲兄弟。湿地里湖泊星罗棋布、苇草密密麻麻、野花五颜六色、鱼虾游来游去,吸引着大批珍稀水鸟到这里繁衍生息。  六十年代父亲就在村里打鱼,那个年代全村共有四个生产小队,每个队只有一个打鱼的
期刊
久闻汉中万亩荷花已盛开,甚是壮观,几欲前往观之,皆未遂愿。周末,天清气朗,友再次相邀,便欣然应允。  远远地望去,接天莲叶,碧海荡波,一望无涯;临近荷塘,那朵朵浓浓的粉、淡淡的红,伫立池水之上,怒放着娇艳的容颜,高洁而娴静。菡萏半羞,绿叶清水相映,鲜嫩欲滴。荷花之尖,蜻蜓悄然停立,碧叶相托,池水潋滟,装点着夏日之风情。  一对对情侣,摆着各种姿势,连连拍照,同绿荷菡萏相得益彰,构成又一风景。见此情
期刊
山海民俗馆地处达拉特旗白泥井镇,是当地极具特色的一张文化名片。从青铜器到近代的各种生活物件,历史的厚重和神秘在这里揭开面纱。目前,山海民俗馆在国内也小有名气,据说是现在内蒙古唯一一家大型草根民俗博物馆。  称名“山海”,主人邬海青“野心”不小。他用三十多年的时间走街串巷、翻山越岭,深挖过去、收集当下,探古寻今的热情竟不曾有半刻冷却,“永远热泪盈眶”的状态也不曾有半分锐减。时间带走了很多东西,但那些
期刊
这一辈子,我与花之间有一种特殊的缘分。  小时候我气性很大,只要一哭,必会“气死”,全身抽搐、口吐白沫、眼睛上翻,人就没了气息,吓得一家人抱着我四处求医问药,结果徒劳无功。算命先生讲,我命里缺木,需在庭院东北方向种植一棵梨树,待梨树长大,梨花开放,病自然痊愈。父亲按照先生意思做了。说来奇怪,两年以后的春天,梨树第一次开花,我真的再没有犯病。父亲让我跪下给梨树磕头,从此那棵梨树成了我的“干爹”,也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