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高职院校大都开设了口才课,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对于高职学生来讲,从日常生活沟通到毕业之后的求职,再到职场生涯,可以说,口才能力的高低对学生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口才教学;语言修养;职业特色
有这样一种说法:人才不一定有口才,但有口才的人一定是人才。立足高等职业教育再看口才课对于学生的培养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李开复在给中国大学生的七封信中明确提出“沟通与合作能力”是21世纪最需要的人才素质。所以,好的口才是成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从文件的要求看,高职院校应立足社会和市场,培养出更适合社会需要、更适合岗位需求的人才。为提高口才课的教学工作,笔者认为应该加强以下教学培养。
一、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
学生的语言修养大致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基础语言修养。高职学生文化素养相对较低,对于语言基础文化知识掌握并不牢靠。再加上地域差异而引起的方言问题要给予纠正,所以要让学生掌握声母韵母、声调语流音变等基础语言知识,并且要让他们多说多练,通过绕口令、文章等练习基础发音。二是语言表达修养。说话是一门学问,好的表达可以使人易于接受。语言表达的教学重点要让学生有情感的表达,不能让说话变得直白无力,要使语言有温度、有情感。说话要有对象,根据不同的对象调节说话的语势和感觉。懂得语言的内在语,说话和做事都有一个适度原则,说话的“度”如何把握?语言的内在语有什么功效要让学生明白。另外,还要使学生学会语言表达的外部技巧:停练、重音、语气、节奏,通过外部的语言表达技巧改善说话的方式,从而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三是副语言及表达技巧修养。与人交流和沟通需要语言这个载体,但同时不可缺少副语言,副语言包含表情、动作、服饰、化妆等,这些因素都影响语言的传播效果。所以在交流时,如何使语言与副语言相辅相成,营造和谐的传播效果也是影响交流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说话的技巧也很重要,说话的模糊技巧、修辞技巧、委婉技巧等都是口才养成的重要技巧。要让学生明白在职场中,好的口才往往会出奇制胜。所以,语言基础是学习口才课的基础和关键。
二、加强学生心理训练和逻辑训练,注重实践教学
高职学生正处于青少年发展的成长时期,对于事物的认知和社会阅历相对较少,再加上文化素质相对薄弱。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通过想象训练、表演训练、释放训练等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要让学生准确而灵活地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和思维规律等逻辑思维进行表达,从而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
据有关调查显示,在大數据时代中成长的学生接受事物越来越快,内心想法也越来越多,但是表达的欲望却越来越少,常常出现红脸、害羞、不愿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想法的情况,还有些学生一说话就紧张。口才课除了训练学生如何说好之外,还要训练学生的心理素养和表达欲望。哈佛大学就业指导小组调查结果显示,在500名被解雇的男女员工中,因人际沟通不良导致工作不称职者占82%。所以,大胆的袒露胸怀和表达想法也是职场生存的重要能力,训练高职学生的心理和胆量有助于他们日后的工作。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克服胆怯心理。
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的是大批高素养、高能力的实践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以素质为本位。加强实践教学也是教学的重中之重,要让学生多说、多练、多看、多听。在课堂上可以增加实践机会,进行主题演讲,主题辩论,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表达欲望。
三、注重学生口语应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语言传播信息。在生活和工作中,巧妙的交际语言会让人如沐春风,不恰当的语言会让人感到反感。所以在交际语言中,应变能力非常重要。语言的应变能力是决定一个人有无口才的重要因素。
应变能力指口语交际中对意外出现的变故的处理能力,这种能力与人的心理、思维、学识联系紧密。语言应变能力较强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是一种沉稳的气质,遇事处变不惊,井井有条,逻辑清楚,沉着应对。在口语交际中,出现意外变故的情况大致有两种:主观性变故和客观性变故。主观性变故指口语交际中表述者由于各种原因产生的表述失误,如忘词、大脑空白等尴尬;客观性变故给人应变能力更大的挑战,它是指不为表述者愿望而转换的突然性变故,这时如不随机应变,就会措手不及,陷入困境,如讲话时观众插话或者突然离去等。如何说服听众使秩序正常,显示出一个人的应变能力。应变能力的训练不同于发声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应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无法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因为口语交际中的主客观变故具有多样性、具体性、突然性、临时性,我们在训练中不可能有“以不变应万变”的应变模式。语言应变能力是在长期的口语交际中提高,人们要有一定的阅历和知识储备,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口语交际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能力,口才的基础是思维能力,而口才的重要标志则是语言的应变能力。语言应变能力有三个要求:一是恰当,二是巧妙,三是迅速。所以,在教学中应该从这三个要求出发训练学生的语言应变能力。
四、创新专业口才和职业口才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很多学生认为口才课就是学学说话,练练普通话,觉得这是一门无足轻重的课程。其实不然,口才课程绝不仅仅是训练学生说话、教授学生表达的课程,它是高等职业院校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是连接所学专业与社会就业的中枢课程,是连接大学与工作的转折课程。
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高职院校的口才教育课程就是让学生适应社会交流,适应工作需要。所以,在通用口语表达的基础之上,开展专业口才和职业口才相结合的教学,突出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专业特色和职业特色。在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职业口才,职业口才教学大致分为:求职口才、社交口才、管理口才、导游口才、谈判口才、医护口才、营销口才、教学口才等,应根据所教授学生的专业选择教学内容。职业口才的教学,首先学生要掌握牢靠的专业基础知识,没有专业知识,再好的口才在工作中都是一张白纸,这也是职业口才的关键。要教授学生每种类别的口才要求和特点,如何正确使用等问题。其次要使学生了解每种类别口才的技巧,不一样的职业口才技巧是不一样的,比如:营销口才和导游口才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讲授技巧是重点内容。口才一定是在生活和工作中磨炼出来的,所以,讲授技巧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到社会中去实践,让学生到一线工作中锻炼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教师还要教学生学会表达,要锻炼学生说话走心,说话用情,这样的语言才会真挚,让人信服。所以,情感训练也是口才训练的重点。总之,高职院校的口才课一定要立足社会,找准专业的特色,如果偏离了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方向,就会脱离社会的实际需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口才教学;语言修养;职业特色
有这样一种说法:人才不一定有口才,但有口才的人一定是人才。立足高等职业教育再看口才课对于学生的培养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李开复在给中国大学生的七封信中明确提出“沟通与合作能力”是21世纪最需要的人才素质。所以,好的口才是成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从文件的要求看,高职院校应立足社会和市场,培养出更适合社会需要、更适合岗位需求的人才。为提高口才课的教学工作,笔者认为应该加强以下教学培养。
一、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
学生的语言修养大致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基础语言修养。高职学生文化素养相对较低,对于语言基础文化知识掌握并不牢靠。再加上地域差异而引起的方言问题要给予纠正,所以要让学生掌握声母韵母、声调语流音变等基础语言知识,并且要让他们多说多练,通过绕口令、文章等练习基础发音。二是语言表达修养。说话是一门学问,好的表达可以使人易于接受。语言表达的教学重点要让学生有情感的表达,不能让说话变得直白无力,要使语言有温度、有情感。说话要有对象,根据不同的对象调节说话的语势和感觉。懂得语言的内在语,说话和做事都有一个适度原则,说话的“度”如何把握?语言的内在语有什么功效要让学生明白。另外,还要使学生学会语言表达的外部技巧:停练、重音、语气、节奏,通过外部的语言表达技巧改善说话的方式,从而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三是副语言及表达技巧修养。与人交流和沟通需要语言这个载体,但同时不可缺少副语言,副语言包含表情、动作、服饰、化妆等,这些因素都影响语言的传播效果。所以在交流时,如何使语言与副语言相辅相成,营造和谐的传播效果也是影响交流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说话的技巧也很重要,说话的模糊技巧、修辞技巧、委婉技巧等都是口才养成的重要技巧。要让学生明白在职场中,好的口才往往会出奇制胜。所以,语言基础是学习口才课的基础和关键。
二、加强学生心理训练和逻辑训练,注重实践教学
高职学生正处于青少年发展的成长时期,对于事物的认知和社会阅历相对较少,再加上文化素质相对薄弱。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通过想象训练、表演训练、释放训练等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要让学生准确而灵活地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和思维规律等逻辑思维进行表达,从而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
据有关调查显示,在大數据时代中成长的学生接受事物越来越快,内心想法也越来越多,但是表达的欲望却越来越少,常常出现红脸、害羞、不愿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想法的情况,还有些学生一说话就紧张。口才课除了训练学生如何说好之外,还要训练学生的心理素养和表达欲望。哈佛大学就业指导小组调查结果显示,在500名被解雇的男女员工中,因人际沟通不良导致工作不称职者占82%。所以,大胆的袒露胸怀和表达想法也是职场生存的重要能力,训练高职学生的心理和胆量有助于他们日后的工作。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克服胆怯心理。
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的是大批高素养、高能力的实践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以素质为本位。加强实践教学也是教学的重中之重,要让学生多说、多练、多看、多听。在课堂上可以增加实践机会,进行主题演讲,主题辩论,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表达欲望。
三、注重学生口语应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语言传播信息。在生活和工作中,巧妙的交际语言会让人如沐春风,不恰当的语言会让人感到反感。所以在交际语言中,应变能力非常重要。语言的应变能力是决定一个人有无口才的重要因素。
应变能力指口语交际中对意外出现的变故的处理能力,这种能力与人的心理、思维、学识联系紧密。语言应变能力较强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是一种沉稳的气质,遇事处变不惊,井井有条,逻辑清楚,沉着应对。在口语交际中,出现意外变故的情况大致有两种:主观性变故和客观性变故。主观性变故指口语交际中表述者由于各种原因产生的表述失误,如忘词、大脑空白等尴尬;客观性变故给人应变能力更大的挑战,它是指不为表述者愿望而转换的突然性变故,这时如不随机应变,就会措手不及,陷入困境,如讲话时观众插话或者突然离去等。如何说服听众使秩序正常,显示出一个人的应变能力。应变能力的训练不同于发声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应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无法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因为口语交际中的主客观变故具有多样性、具体性、突然性、临时性,我们在训练中不可能有“以不变应万变”的应变模式。语言应变能力是在长期的口语交际中提高,人们要有一定的阅历和知识储备,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口语交际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能力,口才的基础是思维能力,而口才的重要标志则是语言的应变能力。语言应变能力有三个要求:一是恰当,二是巧妙,三是迅速。所以,在教学中应该从这三个要求出发训练学生的语言应变能力。
四、创新专业口才和职业口才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很多学生认为口才课就是学学说话,练练普通话,觉得这是一门无足轻重的课程。其实不然,口才课程绝不仅仅是训练学生说话、教授学生表达的课程,它是高等职业院校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是连接所学专业与社会就业的中枢课程,是连接大学与工作的转折课程。
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高职院校的口才教育课程就是让学生适应社会交流,适应工作需要。所以,在通用口语表达的基础之上,开展专业口才和职业口才相结合的教学,突出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专业特色和职业特色。在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职业口才,职业口才教学大致分为:求职口才、社交口才、管理口才、导游口才、谈判口才、医护口才、营销口才、教学口才等,应根据所教授学生的专业选择教学内容。职业口才的教学,首先学生要掌握牢靠的专业基础知识,没有专业知识,再好的口才在工作中都是一张白纸,这也是职业口才的关键。要教授学生每种类别的口才要求和特点,如何正确使用等问题。其次要使学生了解每种类别口才的技巧,不一样的职业口才技巧是不一样的,比如:营销口才和导游口才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讲授技巧是重点内容。口才一定是在生活和工作中磨炼出来的,所以,讲授技巧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到社会中去实践,让学生到一线工作中锻炼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教师还要教学生学会表达,要锻炼学生说话走心,说话用情,这样的语言才会真挚,让人信服。所以,情感训练也是口才训练的重点。总之,高职院校的口才课一定要立足社会,找准专业的特色,如果偏离了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方向,就会脱离社会的实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