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学困生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给予关注和重视的重要对象。如何提升学困生的學习能力,实现教学目标,值得每位语文教师深思和探究。本文从作业内容生活化、作业形式多样化、作业评价激励化等三个方面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创新设计;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作业单调、枯燥,学生的练习大多机械、重复甚至无效,与新课程的理念显得格格不入。积极尝试,努力创新,形式上追求活泼多样,内容上体现生活化和差异性,在评价上倡导激励与参与,从而使学困生最大限度地获得发展。
一、作业内容生活化,调动学生积极性
(一)作业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
北师大教材的编写意图在生活化教学方面非常明显,编者在每个单元结束之后都安排了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充分融入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语文。
例如在第十一册教材第一单元结束之后就安排了这样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去采访我们生活中具有高尚品质的普通人,并以“高尚”为主题办一期墙报。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我把办墙报换成了办小报,并在全班进行评比。学生对这种形式的语文作业非常感兴趣,作业一布置下去,大家立即行动起来,有的到父母单位进行采访,有的就在自己住的小区里采访每天辛勤工作的清洁工、门卫,有的整理班上的好人好事,有的从报纸杂志上搜集资料……材料准备得差不多之后,孩子们又忙着对资料进行筛选、整理,选择最突出的事例,注意对稿件的数量和篇幅进行调整,然后进行排版、插图绘制等,最后每个孩子都交出了一份自己精心设计完成的特殊的语文作业。我把孩子们的作业在全班进行展览,并由他们自己投票评出了一、二、三等奖。看着自己的作业得到了老师、同学的认可,每个孩子都笑得那样甜。
这样的作业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常常主动要求我给他们布置这样的作业,因为这样的作业不仅有让他们耳目一新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编辑排版的能力、色彩搭配的能力、书写的能力等,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与新课程理念相一致的。
(二)作业内容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与学生的个性爱好,能力是有差异的。语文老师的职责在于传播知识,让学生学语文、爱语文,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为学习其他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但不是说要把每个学生都教成文学家,从而遏制学生其他方面的特长发展。有的学生基础不够扎实,需要加强字词部分的作业练习,但是基础好的孩子陪着这部分孩子做大量的抄写听写练习,是做无用功;有的孩子阅读比较薄弱,但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孩子(特别是基础都未过关的孩子)全部都去做阅读练习……因此,老师在布置作业时不应该要求学生全都做统一的作业,而是应该尊重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进行作业布置。
二、作业形式活泼多样,提高教学效率
(一)搜集型作业,培养学生整理资料的能力
在学一篇课文之前和学习课文之后,我经常会布置一些搜集课文相关资料的作业,而且要求学生把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做成资料卡。卡的大小不限,形式也不求统一,可以是直接下载打印,也可以动手摘抄,还可以剪贴,等等。这些资料渗透着孩子们不少的汗水。如在搜集之前,学生得先会质疑:我要搜集什么?可以是作者的相关资料,可以是文章的写作背景,还可以是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一些知识,等等。搜集什么的问题解决后,第二个问题马上来了:到哪里去搜集?这时学生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搜集相关资料的渠道是很多的,如可以到图书馆、上网、问周围的人等。如学习《养花》之前,学生去搜集老舍的相关资料;学了《长城赞》之后,学生去搜集著名景点中的一些对联,等等。这样,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极大地得到了锻炼。
(二)实践型作业,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我们培养的不是只会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他们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如学了《一粒种子》后,让学生回家自己做做种子发芽的实验,并记下自己的观察日记;学完《美与丑》单元后,让学生自编剧本写写身边美与丑的故事并进行表演,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是与非正确地进行判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等。
三、作业评价倡导参与激励,促进学生发展
(一)亮点评价,激励当先
尊重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尊重他们的学习成果。评价时教师应当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及时对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要用发现的眼睛、欣赏的眼光尽量捕捉学生作业中的亮点。有的学生书写漂亮,就奖励他一枚书写章;有的学生作业正确率高,就奖励他一枚正确章;有的学生理解与众不同,富有创新,就奖励他一枚创新章……这样对每个孩子的亮点都及时肯定,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孩子的自信心会越来越足,更加喜欢做语文作业,进步会越来越大。
(二)多向评价,促进发展
过去的作业是教师单向的评价,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利于学生纠正错误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我改变了这种单一的评价形式,采用学生自评、家长参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等多元多向评价,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评价中来,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孩子们在评价中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把评价的过程看作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发现别人的长处,找到自己的不足,互相取长补短,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从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创新设计;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作业单调、枯燥,学生的练习大多机械、重复甚至无效,与新课程的理念显得格格不入。积极尝试,努力创新,形式上追求活泼多样,内容上体现生活化和差异性,在评价上倡导激励与参与,从而使学困生最大限度地获得发展。
一、作业内容生活化,调动学生积极性
(一)作业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
北师大教材的编写意图在生活化教学方面非常明显,编者在每个单元结束之后都安排了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充分融入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语文。
例如在第十一册教材第一单元结束之后就安排了这样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去采访我们生活中具有高尚品质的普通人,并以“高尚”为主题办一期墙报。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我把办墙报换成了办小报,并在全班进行评比。学生对这种形式的语文作业非常感兴趣,作业一布置下去,大家立即行动起来,有的到父母单位进行采访,有的就在自己住的小区里采访每天辛勤工作的清洁工、门卫,有的整理班上的好人好事,有的从报纸杂志上搜集资料……材料准备得差不多之后,孩子们又忙着对资料进行筛选、整理,选择最突出的事例,注意对稿件的数量和篇幅进行调整,然后进行排版、插图绘制等,最后每个孩子都交出了一份自己精心设计完成的特殊的语文作业。我把孩子们的作业在全班进行展览,并由他们自己投票评出了一、二、三等奖。看着自己的作业得到了老师、同学的认可,每个孩子都笑得那样甜。
这样的作业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常常主动要求我给他们布置这样的作业,因为这样的作业不仅有让他们耳目一新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编辑排版的能力、色彩搭配的能力、书写的能力等,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与新课程理念相一致的。
(二)作业内容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与学生的个性爱好,能力是有差异的。语文老师的职责在于传播知识,让学生学语文、爱语文,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为学习其他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但不是说要把每个学生都教成文学家,从而遏制学生其他方面的特长发展。有的学生基础不够扎实,需要加强字词部分的作业练习,但是基础好的孩子陪着这部分孩子做大量的抄写听写练习,是做无用功;有的孩子阅读比较薄弱,但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孩子(特别是基础都未过关的孩子)全部都去做阅读练习……因此,老师在布置作业时不应该要求学生全都做统一的作业,而是应该尊重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进行作业布置。
二、作业形式活泼多样,提高教学效率
(一)搜集型作业,培养学生整理资料的能力
在学一篇课文之前和学习课文之后,我经常会布置一些搜集课文相关资料的作业,而且要求学生把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做成资料卡。卡的大小不限,形式也不求统一,可以是直接下载打印,也可以动手摘抄,还可以剪贴,等等。这些资料渗透着孩子们不少的汗水。如在搜集之前,学生得先会质疑:我要搜集什么?可以是作者的相关资料,可以是文章的写作背景,还可以是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一些知识,等等。搜集什么的问题解决后,第二个问题马上来了:到哪里去搜集?这时学生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搜集相关资料的渠道是很多的,如可以到图书馆、上网、问周围的人等。如学习《养花》之前,学生去搜集老舍的相关资料;学了《长城赞》之后,学生去搜集著名景点中的一些对联,等等。这样,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极大地得到了锻炼。
(二)实践型作业,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我们培养的不是只会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他们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如学了《一粒种子》后,让学生回家自己做做种子发芽的实验,并记下自己的观察日记;学完《美与丑》单元后,让学生自编剧本写写身边美与丑的故事并进行表演,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是与非正确地进行判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等。
三、作业评价倡导参与激励,促进学生发展
(一)亮点评价,激励当先
尊重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尊重他们的学习成果。评价时教师应当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及时对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要用发现的眼睛、欣赏的眼光尽量捕捉学生作业中的亮点。有的学生书写漂亮,就奖励他一枚书写章;有的学生作业正确率高,就奖励他一枚正确章;有的学生理解与众不同,富有创新,就奖励他一枚创新章……这样对每个孩子的亮点都及时肯定,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孩子的自信心会越来越足,更加喜欢做语文作业,进步会越来越大。
(二)多向评价,促进发展
过去的作业是教师单向的评价,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利于学生纠正错误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我改变了这种单一的评价形式,采用学生自评、家长参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等多元多向评价,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评价中来,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孩子们在评价中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把评价的过程看作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发现别人的长处,找到自己的不足,互相取长补短,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从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