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差的生理影响及治疗

来源 :自然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FDS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钟调节分子、生理和行为水平的节律,以适应环境因子的昼夜交替周期.生物钟与外界环境时钟失同步化会产生节律紊乱,从而对健康和认知造成不利影响.跨时区旅行以及夜班、轮班等社会性因素都会造成时差,导致主生物钟和外周生物钟失同步化,内在节律与环境出现失调.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历时差或需要轮班工作的人们越来越多,节律紊乱问题及其对生理、代谢、免疫健康和行为的影响应引起重视.随着分子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时差产生的机理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一些物理、药物治疗方法以及饮食、睡眠和作息管理等措施被用以缓解或治疗节律紊乱及相关症状.文章对生物钟的调节机制,时差和社会性时差对健康、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以及目前的治疗措施进行了综述.
其他文献
微塑料在环境中无处不在.作为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微塑料对环境、生物和人类具有潜在危害.河流在微塑料污染传输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既是微塑料赋存的暂时汇,也是微塑料释放到海洋中的重要途径.对全球已有的河流微塑料研究分析发现,巴西的西诺斯河水中微塑料丰度最高,中国的苏州河和突尼斯的吉达拉河沉积物中微塑料浓度较高.河流中的微塑料以粒径小于1 mm的白色纤维状为主.河流微塑料污染程度受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显著,尤其是工业区河水中微塑料污染最严重.采样方法和实验试剂的选取也会影响鉴定结果,大流量采集的样
土壤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并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文章综述了中国土壤环境中微塑料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土壤环境中微塑料的污染来源和环境行为,探讨了微塑料污染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表明,微塑料污染在中国土壤中普遍存在.土壤中检测到的微塑料丰度可达105个/kg量级,它们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大小、颜色,具有多样的化学组成且可能携带其他污染物.微塑料的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微塑料的来源,同时也影响其环境行为和生态环境效应.微塑料暴露可以引起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变,甚至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安全.微塑料还可以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