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2-0072-01
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任何一门科学知识都需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得心应手。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抽象性很强。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时候,往往会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由于缺乏学习兴趣,一遇挫折便一蹶不振,灰心气馁。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迎刃而上,乐在其中。那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課之计在于“导”。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如能从教材的内容出发用有趣生动的问题,创设诱人的情景来引入新知,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引人入胜,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学生的思维快速的活跃起来。
例如:在教学西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年、月、日的认识》时,若直接告诉学生学习内容,就不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导入的,先巧设过渡题,然后提出问题:小明今年8岁,他姐姐从出生到现在只过了3个生日,问他姐姐今年几岁了?问题一出,课堂沸腾了,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3”岁、有的说:“小明都8岁了,他姐姐肯定不会是3岁”。我说:是啊,过了3个生日,按平时的的说法,应该是3岁。这就有意思了,弟弟8岁、姐姐3岁,岂不是怪事?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大家疑团骤起,谁都想知道一个正确的答案。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此方法导入新课,由问题引入新课,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 通过直观教学、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本身是一种艰苦的思维活动。人的头脑则是思维活动的机器,而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启动思维机器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直观,生动形象;适合儿童心理发展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坚持“直观性”、“启发性”原则,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例如:在教学西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时,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操作,把一个重20克和一个重30克的砝码放在天平左边的盘里,右盘放上50克的砝码,让学生观察天平怎么样了?(平衡了)并用一个等式表示天平平衡了,20+30=50。再让学生把30克砝码拿下,换上一个不知道多重的小木块,再让学生观察天平仍然怎么样?(平衡)如果把小木块的重量用“X”表示,你们能写出一个等式来表示天平平衡吗?学生写出:20+X=50。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20+30=50和20+X=50这两个等式得出方程的意义。 直观、形象化的教学手段,不断激发着学生的积极性,他们的注意力显得集中而持久。当然直观、形象化的教学不是目的,它仅是作为向抽象思维概念过渡的桥梁,是逐步培养学生具有逻辑思维能力的手段,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
3 充分、灵活运用直观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这门抽象的学科,看起来好像十分枯燥,其实小學教学教材本身就充满着许多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如中年级教材中的几何图形公式的推导,就蕴涵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教学时如能充分、灵活运用直观教具,恰当地演示,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中学习兴趣得以激发,这样教学效率也得以提高。
例如:在讲西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之《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我让学生带来了许多大大小小的三角形,用剪刀把三角形按照课本上的图形割、被、拼、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找出三角形与其它图形的联系。从不同角度,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口、动脑推导公式的过程中,充分体会思考、探究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就越学越爱学。 “诱发兴趣”这个既“古老”而又“崭新”的课题,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性,正是教学这千头万绪工作中的根本。在数学教学中如能应用以上方法,一定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4 发挥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一节课的内容,进行设计某种学习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调查,测量并引导学生计算、分析、概括发现规律,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教学西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之《9加几》时,我先出示算式9+5,让学生用小棒进行演示,当问学生共有几根小棒时,多数学生就一根一根数起来,这时我启发学生想:“怎样摆放小棒不用一根一根的数,直接就看出是几根?”这时有些学生就能把10根捆成一捆,一捆零4根,一看就知道是14根。再启发学生在头脑中想着操作规程,抽象出用“凑十法”计算的方法得出9加1等于10,10 加4 等于14。由于教师启发有序,指向明确,所以学生的思维就流畅,发现和解决问题就有水到渠成之感。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用眼、手、脑、口多种感官交替使用,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参与意识提高了,智力发展了,也品尝到了收获和成功的乐趣,自然学习兴趣倍增。
5 引导争论,培养求异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敢于创新,并引导学生“异想天开”,“与众不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西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比和按比例分配》以后,我出示这样一道练习题:小花、小红、小霞放学合租一辆三轮车回家,小花坐3千米到家,小红坐6千米到家,小霞坐9千米到家,三人共付出9元钱,她们每人应分摊多少元钱?学生审题思考后,有部分学生用按比例分配方法解答:3+6+9=18,9×3÷18﹦1.5(元),9×6÷18=3(元),9×9÷18=4.5(元)。于是我启发学生:还有其他方法解吗?换个角度想想。又有部分学生按归一法来解答:3+6+9=18,9÷18×3=1.5(元),9÷18×6=3(元),9÷18×9=4.5(元)。另外还有部分学生分成三段计算分摊车费,前3千米三人乘坐,这段路费三人分摊,每人1元,中间3千米两人乘坐,路费两人分摊,每人1.5元,最后3千米一人乘坐,路费理应该一人承担,这样的分摊方法解是:小花1元,小红2.5元,小霞5.5元。这种分配方法即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6 表扬与鼓励相结合,强化学习兴趣
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有些学生往往感到某一些方面很吃力,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时老师不能单纯以“批评”论事,对学生应该多些鼓励,少些批评,决不能讽刺挖苦学生,以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形成敌对意识,产生逆反心理,加强厌学情绪。而应该以“鼓励”为主,寻找问题根源,对症下药。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培养她们的学习兴趣,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其实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感到吃力、乏味的主要原因在于学习碰到困难时,得不到鼓励和帮助,从而对学习数学失去信心。对于这一类学生,尤其在思想上应给以鼓励。他们一有进步,教师应及时表扬。赞许和表扬都能极大的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总之,除了以上几种常用的方法外,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与激发,还有赖于数学教师的精心培养和细心呵护,只要我们每堂数学课都能精心创设一些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挖掘出一些数学趣味因素,从而使数学课堂高潮迭起,妙趣横生,我们就能从根本上改善数学学科的繁难、枯燥乏味的负面特点,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其乐融融,从而达到“有趣的数学”,“快乐的学”的最佳境界。
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任何一门科学知识都需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得心应手。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抽象性很强。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时候,往往会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由于缺乏学习兴趣,一遇挫折便一蹶不振,灰心气馁。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迎刃而上,乐在其中。那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課之计在于“导”。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如能从教材的内容出发用有趣生动的问题,创设诱人的情景来引入新知,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引人入胜,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学生的思维快速的活跃起来。
例如:在教学西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年、月、日的认识》时,若直接告诉学生学习内容,就不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导入的,先巧设过渡题,然后提出问题:小明今年8岁,他姐姐从出生到现在只过了3个生日,问他姐姐今年几岁了?问题一出,课堂沸腾了,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3”岁、有的说:“小明都8岁了,他姐姐肯定不会是3岁”。我说:是啊,过了3个生日,按平时的的说法,应该是3岁。这就有意思了,弟弟8岁、姐姐3岁,岂不是怪事?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大家疑团骤起,谁都想知道一个正确的答案。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此方法导入新课,由问题引入新课,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 通过直观教学、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本身是一种艰苦的思维活动。人的头脑则是思维活动的机器,而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启动思维机器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直观,生动形象;适合儿童心理发展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坚持“直观性”、“启发性”原则,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例如:在教学西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时,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操作,把一个重20克和一个重30克的砝码放在天平左边的盘里,右盘放上50克的砝码,让学生观察天平怎么样了?(平衡了)并用一个等式表示天平平衡了,20+30=50。再让学生把30克砝码拿下,换上一个不知道多重的小木块,再让学生观察天平仍然怎么样?(平衡)如果把小木块的重量用“X”表示,你们能写出一个等式来表示天平平衡吗?学生写出:20+X=50。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20+30=50和20+X=50这两个等式得出方程的意义。 直观、形象化的教学手段,不断激发着学生的积极性,他们的注意力显得集中而持久。当然直观、形象化的教学不是目的,它仅是作为向抽象思维概念过渡的桥梁,是逐步培养学生具有逻辑思维能力的手段,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
3 充分、灵活运用直观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这门抽象的学科,看起来好像十分枯燥,其实小學教学教材本身就充满着许多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如中年级教材中的几何图形公式的推导,就蕴涵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教学时如能充分、灵活运用直观教具,恰当地演示,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中学习兴趣得以激发,这样教学效率也得以提高。
例如:在讲西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之《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我让学生带来了许多大大小小的三角形,用剪刀把三角形按照课本上的图形割、被、拼、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找出三角形与其它图形的联系。从不同角度,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口、动脑推导公式的过程中,充分体会思考、探究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就越学越爱学。 “诱发兴趣”这个既“古老”而又“崭新”的课题,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性,正是教学这千头万绪工作中的根本。在数学教学中如能应用以上方法,一定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4 发挥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一节课的内容,进行设计某种学习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调查,测量并引导学生计算、分析、概括发现规律,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教学西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之《9加几》时,我先出示算式9+5,让学生用小棒进行演示,当问学生共有几根小棒时,多数学生就一根一根数起来,这时我启发学生想:“怎样摆放小棒不用一根一根的数,直接就看出是几根?”这时有些学生就能把10根捆成一捆,一捆零4根,一看就知道是14根。再启发学生在头脑中想着操作规程,抽象出用“凑十法”计算的方法得出9加1等于10,10 加4 等于14。由于教师启发有序,指向明确,所以学生的思维就流畅,发现和解决问题就有水到渠成之感。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用眼、手、脑、口多种感官交替使用,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参与意识提高了,智力发展了,也品尝到了收获和成功的乐趣,自然学习兴趣倍增。
5 引导争论,培养求异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敢于创新,并引导学生“异想天开”,“与众不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西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比和按比例分配》以后,我出示这样一道练习题:小花、小红、小霞放学合租一辆三轮车回家,小花坐3千米到家,小红坐6千米到家,小霞坐9千米到家,三人共付出9元钱,她们每人应分摊多少元钱?学生审题思考后,有部分学生用按比例分配方法解答:3+6+9=18,9×3÷18﹦1.5(元),9×6÷18=3(元),9×9÷18=4.5(元)。于是我启发学生:还有其他方法解吗?换个角度想想。又有部分学生按归一法来解答:3+6+9=18,9÷18×3=1.5(元),9÷18×6=3(元),9÷18×9=4.5(元)。另外还有部分学生分成三段计算分摊车费,前3千米三人乘坐,这段路费三人分摊,每人1元,中间3千米两人乘坐,路费两人分摊,每人1.5元,最后3千米一人乘坐,路费理应该一人承担,这样的分摊方法解是:小花1元,小红2.5元,小霞5.5元。这种分配方法即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6 表扬与鼓励相结合,强化学习兴趣
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有些学生往往感到某一些方面很吃力,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时老师不能单纯以“批评”论事,对学生应该多些鼓励,少些批评,决不能讽刺挖苦学生,以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形成敌对意识,产生逆反心理,加强厌学情绪。而应该以“鼓励”为主,寻找问题根源,对症下药。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培养她们的学习兴趣,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其实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感到吃力、乏味的主要原因在于学习碰到困难时,得不到鼓励和帮助,从而对学习数学失去信心。对于这一类学生,尤其在思想上应给以鼓励。他们一有进步,教师应及时表扬。赞许和表扬都能极大的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总之,除了以上几种常用的方法外,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与激发,还有赖于数学教师的精心培养和细心呵护,只要我们每堂数学课都能精心创设一些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挖掘出一些数学趣味因素,从而使数学课堂高潮迭起,妙趣横生,我们就能从根本上改善数学学科的繁难、枯燥乏味的负面特点,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其乐融融,从而达到“有趣的数学”,“快乐的学”的最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