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历史,是过去了的人类活动的记录,是历史人物和人民大众活动的遗迹,既不会重演,又无法实验。但是,历史都具有突出的情景性,要把过去的历史现象重现在学生头脑里并使其形象化,形成具体、清晰的历史表象,并使学生在表象的基础上进行体验、想象,开展思维活动获得正确历史知识并有所创新。而在历史教学中创设历史情境,可以将历史复原,使久远的历史重现,使学生在身临其境、心感其情的状态中达到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的目的。它能使授课方式趣味化,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
一、提出问题,激发思维
首先设疑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去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如果教师通过设疑,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讲《美国内战》前,教师首先设疑:八十年代美国民意测验结果,开国以来四十多任总统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吗?那位伟大的林肯曾对这部书的作者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那么这部书导致了什么战争呢?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如何呢?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和评价,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较好。
二、现在技术,形象生动
现代视听工具的充分利用,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嘴、耳、眼和大脑一起,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历史教材及历史知识的特点也为情境教学提供了有利的素材,如场景的恢弘,人物的再现,事件的来龙去脉,时空的倒置,历史的进程等,都可以通过语言的渲染、情感的真诚投人,实物、图片、模型等的充分利用,尤其是现在的多媒体进入课堂,使创设最佳历史课堂教学情境有了可能。现代教学工具可以最大限度地提供历史场景,最生动、自然、客观地反映历史面貌,能有效地提供信息反馈。如:在讲“西安事变”一节时,考虑到学生喜欢看电影、电视这一特点,便在课堂上让学生先看《西安事变》录像中“华清池捉蒋”的片断,并让学生简要复述几个情节。通过屏幕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学生如身临其境,然后指出,这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的生动写照,那么张、杨为什么要扣押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结果怎样?影响如何呢?中国共产党对这一事变又持什么态度?为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了。
三、语言生动,加深理解
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可能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教学语言的随意性与教学语言的技巧性的作用必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重视语言的魅力,重视语言与其他教学手段的配合,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历史课本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个梗概,要将史实故事化,变枯燥说教为自己地生动描绘,将历史知识溶入故事情节之中,把史实故事化,以曲折的情节,生动的形象,去吸引学生,学生有兴致,易接受,对教材的理解就能加深。
例如,在讲解我国历史文化课时,要带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激情洋溢的民族自豪感,这样,学生就能更加深切地了解到: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光耀千古的优秀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也会使他们振奋起来,坚定地为中华崛起和腾飞读书。
四、诗词、歌曲,激发兴趣
夸美紐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充分挖掘历史的现实性、趣味性、审美性等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营造一个愉悦、宽松、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气氛。
诗词朗朗上口,语言精辟、活跃、美妙,学生喜爱。因此在讲述红军长征的内容时,朗诵毛泽东的《长征》一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年夜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事后尽开颜。”学生在朗诵之余.不单会对即将进修的内容有所体味,而且会为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以苦为乐的革命乐不美观主义所深深传染。
音乐能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与想象,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的音乐形象,可播放也可让学生演唱,但意境及情境的发展要对应协调,并紧扣教材内容。例如,在讲“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亡这一段内容时,为使学生更真实、深刻地感受到这一历史场面,播放《松花江上》这首歌。在那饱含凄凉、悲怆的歌声中,学生们仿佛看到东北3000万同胞离乡背井,到处流浪,在日军的铁蹄下受尽欺压凌辱的情境;也能从歌声中感受到东北同胞不愿做亡国奴,心里蕴藏着的愤怒即将如火山一样爆发。这就为讲解后面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全国上下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这一内容做了铺垫。
五、表演课本剧,再现历史
历史课本上的角色让学生来体会表演,让学生亲自感受历史角色的情感和心理活动,使其产生亲切感,设身处地地感受历史背景或情节的气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设计体会情境,让学生来模仿、表演,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情境,较好地深刻地体验历史角色和历史背景。此外,对于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历史课本剧不仅能让学生看到和听到,还可让学生去纂写剧本,排练,表演,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亲历历史。学生在编写历史剧本时,必须要阅读课本,查找资料,才能使课本剧符合史实,否则就会在表演时被发现错误而出洋相。而学生在排练和表演时又不知不觉的加深了记忆。
例如,再讲《西安事变》一课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读教材,查找资料。编写张学良、杨虎成劝谏蒋介石的片段。以加深学生对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背景的认识与了解。
历史情景的创设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是一段电教影片的回放,可以是一个问题的提出,可以是一段文字的描述,也可以是图片,引文资料的展示,更可以是扮演角色。不管那一种,都可以模拟与真实历史情景相似的历史情景,谋求形似、神似、功能相似,结构相似等。教学中让学生得其“情”而进,观其“景”而入。在模拟的历史情景之中,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参与,带着情感去体验,带着疑问去思考。历史情景的运用将为历史学科教学掀开新的一页。
一、提出问题,激发思维
首先设疑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去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如果教师通过设疑,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讲《美国内战》前,教师首先设疑:八十年代美国民意测验结果,开国以来四十多任总统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吗?那位伟大的林肯曾对这部书的作者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那么这部书导致了什么战争呢?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如何呢?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和评价,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较好。
二、现在技术,形象生动
现代视听工具的充分利用,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嘴、耳、眼和大脑一起,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历史教材及历史知识的特点也为情境教学提供了有利的素材,如场景的恢弘,人物的再现,事件的来龙去脉,时空的倒置,历史的进程等,都可以通过语言的渲染、情感的真诚投人,实物、图片、模型等的充分利用,尤其是现在的多媒体进入课堂,使创设最佳历史课堂教学情境有了可能。现代教学工具可以最大限度地提供历史场景,最生动、自然、客观地反映历史面貌,能有效地提供信息反馈。如:在讲“西安事变”一节时,考虑到学生喜欢看电影、电视这一特点,便在课堂上让学生先看《西安事变》录像中“华清池捉蒋”的片断,并让学生简要复述几个情节。通过屏幕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学生如身临其境,然后指出,这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的生动写照,那么张、杨为什么要扣押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结果怎样?影响如何呢?中国共产党对这一事变又持什么态度?为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了。
三、语言生动,加深理解
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可能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教学语言的随意性与教学语言的技巧性的作用必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重视语言的魅力,重视语言与其他教学手段的配合,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历史课本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个梗概,要将史实故事化,变枯燥说教为自己地生动描绘,将历史知识溶入故事情节之中,把史实故事化,以曲折的情节,生动的形象,去吸引学生,学生有兴致,易接受,对教材的理解就能加深。
例如,在讲解我国历史文化课时,要带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激情洋溢的民族自豪感,这样,学生就能更加深切地了解到: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光耀千古的优秀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也会使他们振奋起来,坚定地为中华崛起和腾飞读书。
四、诗词、歌曲,激发兴趣
夸美紐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充分挖掘历史的现实性、趣味性、审美性等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营造一个愉悦、宽松、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气氛。
诗词朗朗上口,语言精辟、活跃、美妙,学生喜爱。因此在讲述红军长征的内容时,朗诵毛泽东的《长征》一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年夜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事后尽开颜。”学生在朗诵之余.不单会对即将进修的内容有所体味,而且会为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以苦为乐的革命乐不美观主义所深深传染。
音乐能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与想象,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的音乐形象,可播放也可让学生演唱,但意境及情境的发展要对应协调,并紧扣教材内容。例如,在讲“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亡这一段内容时,为使学生更真实、深刻地感受到这一历史场面,播放《松花江上》这首歌。在那饱含凄凉、悲怆的歌声中,学生们仿佛看到东北3000万同胞离乡背井,到处流浪,在日军的铁蹄下受尽欺压凌辱的情境;也能从歌声中感受到东北同胞不愿做亡国奴,心里蕴藏着的愤怒即将如火山一样爆发。这就为讲解后面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全国上下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这一内容做了铺垫。
五、表演课本剧,再现历史
历史课本上的角色让学生来体会表演,让学生亲自感受历史角色的情感和心理活动,使其产生亲切感,设身处地地感受历史背景或情节的气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设计体会情境,让学生来模仿、表演,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情境,较好地深刻地体验历史角色和历史背景。此外,对于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历史课本剧不仅能让学生看到和听到,还可让学生去纂写剧本,排练,表演,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亲历历史。学生在编写历史剧本时,必须要阅读课本,查找资料,才能使课本剧符合史实,否则就会在表演时被发现错误而出洋相。而学生在排练和表演时又不知不觉的加深了记忆。
例如,再讲《西安事变》一课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读教材,查找资料。编写张学良、杨虎成劝谏蒋介石的片段。以加深学生对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背景的认识与了解。
历史情景的创设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是一段电教影片的回放,可以是一个问题的提出,可以是一段文字的描述,也可以是图片,引文资料的展示,更可以是扮演角色。不管那一种,都可以模拟与真实历史情景相似的历史情景,谋求形似、神似、功能相似,结构相似等。教学中让学生得其“情”而进,观其“景”而入。在模拟的历史情景之中,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参与,带着情感去体验,带着疑问去思考。历史情景的运用将为历史学科教学掀开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