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浙江省湖州市中考作文解析及佳作示例

来源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zou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然而,一个人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可以称为读者的。
  ——周国平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哪些感悟与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可阐述观点,也可抒发感情。

【文题解读】


  阅读材料以“然而”将两句话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的确,阅读给予我们精神给养——“风花雪夜”“下里巴人”,是美好;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是美好;李白苏轼、莎翁罗素,是美好,曾经阅读的种种美好势必跃入脑海。
  不过“然而”后面一句话更为关键,这句话是对前一句中“美好”的注解,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程度可以体现其思辨能力的高低。怎样才能称为“读者”?回答的角度可以是多方面的,“读书的范畴”“读书的方法”“读书的效果”都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材料指向了“深阅读”与“浅阅读”的不同,指向了“有品位地阅读”与“消遣性地阅读”的区别,也指向了“有选择性阅读”与“盲目性阅读”的差别,等等。诚如周国平自己所言:“一个真正的读者应该具备三个特征:第一,养成了读书的癖好;第二,形成自己的阅读趣味;第三,有较高的读书品位”。考生在写作时,可以从其中一个方面来立意,也可将两者结合起来辩证地阐释。
  当然,对“读者”的外延也可以延伸,不仅可以读“有字之书”,还可以读“无字之书”,人间亲情、生活百态、大千社会都可以成为阅读之“书”,无论写什么,都要体现出用心、深入、用情地“读”,在“读”中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

【考场佳作一】


  阅读如煮药
  ◎湖州一考生
  有人说,阅读就像品尝一杯咖啡,只有喜欢喝咖啡的人才懂得它真正的味道不是苦涩;也有人曾和我说,阅读就像一次旅行,总让你身临其境惊叹着作者的文笔。可是,我说,阅读就像是一帖药,有些人只會煎药的步骤,有些人懂得煎药的技巧,有些人知道这副药的配方,有些人明白这副药的功效。药的味道是苦涩的,有些人甚至在煎药的过程中便受不了它奇特的味道。
  刘向曰:“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阅读也是一样的,我并不是说阅读像药一样苦涩,而是想说,真正爱阅读的人并不会感觉阅读是一件烦闷的事情。相反,他们会觉得阅读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他们会享受阅读给自己带来的心灵上的慰藉。就像当病危的人得知这副药可以治愈他时,感受到的不是药的苦涩,而是药的真正作用所在,因为那可以挽救他们的生命。就像药于病人一样,对我而言,阅读就是挽救精神的良药,不可缺少。
  我一般不太刻意地非要选择哪一类书籍去阅读,报纸上的新闻、杂七杂八的小说、朋友认为枯燥无味的经典名著,甚至是身边人写的一些文字,我都爱读。我总认为,多读,终归是好的,森林里有那么多树,总不能守着一棵不放吧,那样永远也不知道森林到底有多大,也永远不知道森林里有哪些神奇的东西。
  徐灵胎认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我必须找到一个能令我心静的时刻才开始阅读,如煎药之前你必要有一个好的器具才能煎出药效。我的阅读方式总让我身边的人不理解,我喜欢把每个字都投射到我的视网膜,然后传达到我的脑神经里。因为只有这样,我才得以了解我的每一份“药材”。我习惯一次性看完整个故事,当书分好几部时,我总是会为不能连续看完而小小失落一番,却依旧影响不了我阅读的兴趣。因为我知道煎出一副好的药必须注入耐心。
  首先,我需要“泡药”,上一下网,输入一下作者,点击查询,紧接着,看看这本书的简介以及评价,作者的序当然是非读不可的,这往往是泡好这副“药”的最简途径。其次,是对于“煎药”而言重要的第一步,大火“煮药”,即投入满满的热情,相信,这副“药”会因此煮出奇特的味道。对了,不要忘了一个细节,煮开后,需小火慢熬,细细品读文章之精髓,不宜急躁。最后,我需要冷却一下,隔一段时间重煮这副“药”,依然乐得其所。
  我喜欢慢慢阅读,在一段悠闲的时光,沏一杯沁人心脾的茶,捧一本满是墨香的书,时光也因此变得温暖。
  我愿做一名读者,煮字为药,治愈我那时常需要慰藉的心灵。

【评点】


  小作者将阅读比作煮药,通过怎样将一副药煎出香醇的味道来表达自己阅读的体验,在类比中,将抽象的阅读感受形象地表达出来,而且观点深刻而又有新意。文章论述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整体感强。为了使语言更有说服力,更具权威性,增强文采,文章引用了一些名人名言,例如刘向、徐灵胎的话,进一步阐释了读书与煮药的关系。

【考场佳作二】


  我看到了断桥残雪
  ◎湖州一考生
  以书为马,浪迹天涯。
  ——题记
  我未曾见过波涛汹涌的大海,但我感受过它水波下蕴藏的深情;我未曾涉足过高山古寺,但我体会过那份静谧平和;我从不是一只海燕,但我赞叹它的勇气与拼搏。
  曾经儿时,不知道西湖的断桥残雪是怎样的。于是去问哥哥,他说“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我不懂,只觉无趣。哥哥沉思一会儿,又说“是美好而悲哀的”,随后笑着摸了摸我的头,“你以后就懂了”。
  我长大了,喜欢读书,读了很多很多书,但儿时的问题,逐渐被岁月埋藏,看不见踪影。
  直到读了那篇《湖心亭看雪》,终于唤醒了心底沉睡的问题,也揭开了谜底——哥哥说的话正是出自其中,那一份藏匿其中的景,让我寻寻觅觅已久的情就此揭开。我终于看到了断桥残雪。
  这份景与情,真正开启了我的阅读。从前我只是与书中角色共同历险,而现在,我选择成为主人公的“共情者”,体会他的每一点感受。
  我曾在鸳鸯楼看见武松手刃仇敌,现在终于明白他内心的愤怒与不甘;我曾在大观园里因刘姥姥的举动而捧腹大笑,如今才知她的大智若愚;我曾化作一颗星,看见小王子离开了他的B612小行星,此刻才切肤体会到他的迷茫与痛苦。
  我因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拍案叫绝,而他壮志难酬的悲哀也深深刺痛我的心;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言令我心潮澎拜、热血沸腾;而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精秀独绝的言语,道出多少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从屈原到李白,从婉儿到易安,从《楚辞》到唐诗到明清小说,我皆有涉猎。不求字字精通,但求得到那文字中所蕴含的美景与真情。
  一串串文字,绘成一幅幅盛世的景;一幅幅盛世的景,流露出一份份浓重的情。读字,人皆可;绘景,则进之;共情,为上佳。
  小女子不才,身无长物,唯一颗愿赏书景、寻觅书情之心,慢慢行走在书香中,成为一名真正的读者。

【评点】


  行文从小时候对“断桥残雪”的好奇提问,到读了《湖心亭看雪》而醒悟到读书应该与作者产生“共情”,从而感受到读书带来的乐趣和收获。文章富有文采,思想深隽。
其他文献
田垄纵横的黑土地不停地吻触我的脚掌,鞋子已被扔在遥远处,脚趾间不时有细细的土粒欢快地跳出来,一如那些深藏的过往,在某个瞬间在心底涌动,哪怕只是点点滴滴,也会漾起无边的眷恋。  这是三十年后的一个五月,重回故土的怀抱,迎着长长的风。庄稼们刚刚探出头,一片欣然的绿。迎着秧苗们舞蹈的方向,我看见风儿穿过无垠的旷野,掠过高高的白杨林,抚过河水的微笑,然后,将我这个游子轻轻地拥抱。它把我的泪痕淡去,衔着我轻
柴静担任主持人期间,矜持冷静,声音柔和,广受观众喜爱。一次,出差的柴静被认了出来,粉丝们围住她索要签名,柴静微笑着满足大家的要求。这时,一位中年女性挤过来,喊道:“主持人,给我个签名吧,我好喜欢您的主持,每周只要到了《鲁豫有约》的时间,我都会提前坐在电视机前静静等候……”  人群中发出一阵笑声,有人用很不屑的眼光看着这位“粉丝”。这时候,柴静在这位妇女不注意的情形下,食指放在嘴邊,向着周围人群做出
跟着光。  光,从古至今都是希望与温暖的象征,一说出“光”这个字,满满都是喜悦和赞扬。光太平凡了,平凡到触手可及;光太不平凡了,不平凡到千古以來人们都在渴求光明。  有光的地方,是暖的。  什么是“有光的地方”?  是半夜步覆匆匆走过小巷急于回家时,有人默默为你点亮一盏温暖之灯的地方;是到家复习至深夜,推开房门却看见母亲在台灯下编织毛衣的地方;是冬日里阴沉许久,忽而破开一道阳光照在橱窗上的地方……
声音本属于听觉,是一种无形无味无色的东西,难以让人用文字去描述,可是优秀的作家却能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去描绘,并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让人感叹语言的神奇。我们不仅生活在一个充满光影和色彩的世界,更是生活在一个时刻充满各种声音的世界:虎啸猿啼、燕啭莺歌、风雷相扣、水石激荡、管弦丝竹、戏鼓钟磬等,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遐想,且看名家是怎么描写声音的。  【经典呈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自爱才有自由。  我们应当自由、无畏,在无罪的自私中自我生长和茂盛!  每一个想变得自由的人,都必须通过自己来实现,自由不会如同一种神奇的禮物自动投入任何人的怀抱。  达到自由的证据是什么呢?就是“不再羞于自己”。
我小时候住在农村的爷爷家,当时村子里的人很少,零零散散分布着几户人。村里荒废下来的空地很多,而有一片空地就在我家的老屋前。  那片空地很大,起初里面长满了杂草。我却喜欢得很,每天在杂草中跑来跑去,摘野花,捉虫子,那简直就是我的乐园。可突然有一天,爺爷把杂草都割掉了,那片空地最终被改成了一片菜地。爷爷为了不让我破坏那些菜苗,还建了一个围栏,把我彻底拦在了外面。  一个中午,爷爷回屋休息去了。我无聊地
雨水打着窗户,发出哗哗的声音,北风瑟瑟,吹得树叶不知如何是好。我心情沉重地坐在窗前,手邊摆着一张不及格的试卷。我像凶神般瞪视着鲜红的59,像是想要把数字扭转,变成95。  不经意间,雨停了,风却还在刮,刮在树上,像是发出哭泣声。窗户被吹开了,我任由风刮在脸上,冰冷着身体里缓缓流过的血液,刻进心里。伸手将窗外一盆无名花端进来,花朵蔫得不成形,耷拉着湿漉漉的脑袋,好像再也活不过来了。  那花最后仍被我
《巨人的陨落》是英国当代大师级历史小说作家肯·福莱特的世纪三部曲的第一部,主要描述了五大家族、八个主要人物在一战前后的兴衰往事,故事涉及一战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宏大的背景、结构和故事巧妙交织,构成了一部扣人心弦的史诗”。(美联社)  《巨人的陨落》推荐介绍听上去有些虚假——“全球读者平均三个通宵读完的超级巨著”。要知道这是一本总页数为1168的超级小说,可当我告诉朋友要读《巨人的陨落》时,他们的反
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  ——题记  岁月是这世上最无情的事物,任你如何哀求,它永远不紧不慢地流逝着,温和优雅,冷血残酷。  原上  不像中土阡陌纵横,北方的原野一碧万顷。无数牧草见风就长,放眼望去,绿油油的草仿佛要溢出水来。长风起,草低伏,嫩绿的原野上点点黑白红褐依稀可辨,那是悠闲的骏马牛羊,它们嚼草饮水,漫不经心地迈着步子,仿佛岁月悠长。  可时光不会停步
乐曲不疾不徐,似清风,诉说着不该错过的风景。  ——题记  长亭外,是悲惨凄凄;古道边,是忧愁戚戚,芳草连天。那抹风景,却成了光影中最闪耀的永恒。  不由推开那扇古朴的大门,庭院是前朝古迹,小桥、流水、凉亭。茂密的垂柳,沿着古墙一字排开。古色古香的建筑掩映其中,只见一位女子身着繁复的戏服,浓妆淡抹,身持软剑,正在演绎着那一曲《霸王别姬》。许是不曾想过有人会如此唐突,她眉梢一挑,很是疑惑,却不曾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