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陆志群,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副教授。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协作委员会理事长、淮安市医学会副会长。
近年来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坚持以专业建设为引领,以课程改革为抓手,以名师工程为平台,以服务社会为目标,强势推进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会干、肯干、能干”的高素质“三干”人才,全力打造卫生职教品牌学校。

加强专业建设 协同推进教改
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面向卫生行业及相关岗位群,按“专业结构集群化、资源配置集成化、专业拓展集约化”的思路,构建学校专业设置总体框架。目前已形成护理、医学检验、康复、药学等四大类专业集群,护理、医学检验专业是江苏省五年制高职示范专业,各专业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校切实加强专业建设,走出一条校企合作、校际合作、中外合作协同推进教改之路。
1.校企合作
与医院及医药企业合作,聘请一线专家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校院共同研究课程、联手实施课程方案、全程指导专业建设、多方位监控评价课程。构筑高地,引凤入巢。高水平建设医学检验实训中心,一家国内知名医学检验企业主动登门洽谈,目前已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实现卫生类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新突破。
2.校校合作
与南京医科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合作,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和参与教改能力。借助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校院护理、药学等专业协作委员会平台,与各成员学校合作开展课程改革、校企合作等方面教学改革,彰显协作优势,整体推进教改工作。
3.中外合作
与美国Bob Jones大学、菲律宾Sant Louis大学开展教学合作。依据国际护理人才紧缺状况,采取“先易后难、先沙特后欧美、先工作后学习”的海外就业市场发展战略。因势利导,以赴沙特工作突破口,以英国带薪实习为桥梁,开拓海外就业渠道。已有231名学生通过考试获得英国大使馆的签证许可。在2008年47所卫生院校参加的全国涉外护理英语大赛中,学校荣获13项在奖,其中一等奖二项。

创新培养模式 优化课程体系
1.探索“3.5+1+0.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为体现五年制高职教育“五年一贯、高等、职业”三个主特征,学校2003年秋率先试行“3.5+1+0.5”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即将人才培养过程分为3个教学段,第一教学段为3.5年,在学校和医院学习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进行仿真实验实训和临床见习;第二教学段为1年,学生到医院(企业)进行工作岗位的实习,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之中,完成知识内化,巩固技能训练成果,掌握各种问题的处置应对方法;第三教学段为0.5年,学生回到学校,一是进行就业前的针对性、补充性教学培训;二是根据工作意向进行“订单式”专项技能或技术培训;三是进行执业资格考试培训。该研究成果获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成果奖。
2.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针对护理、助产等专业培养目标,按生命发展不同阶段的健康问题和健康需要来组织课程,构建符合临床需求的以生命周期为主线的课程体系;针对各专业培养目标,构建“一条主线,三个层面”集“教、学、做”为一体的实践体系,即职业实践能力为主线,分基本技能训练、专业专项能力训练、综合职业能力训练三个层面。
作为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协作委员会理事长单位,学校与兄弟学校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的开发,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12门主干专业课程标准已通过专家论证,经审批后印发至全省执行。其它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主干课程也已完成,并于2008年秋季试行。
提高基础能力 护卫教改远航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是实施教学改革的必备条件。学校通过实施“四个三”工程、校内外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创新教学管理机制等举措,培养“双师结构、专业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四大中心、二级平台”和三级校外实习就业网络,护卫教学改革顺利实施,扬帆远航。
1.实施“四个三”工程,培育“双师结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
学校出台了一系列师资队伍建设和配套政策,启动了“四个三”人才培养工程。
——“三高目标”,即高学历、高技能和高职称。
——“三双要求”,即“双师”“双课”和“双语”。
——“三段培养”,即入门培养、选择培养和重点培养。
——“三级考核”,即导师考核、系部(医院或企业)考核和学校综合考核。
通过“四个三”工程,逐步形成一支专业结构合理、学历层次与“双师型”比例高、一专多能、有较高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的专业师资队伍。
2.建设“四大中心、二级平台”校内实验实训基地
针对学校专业建设目标,确立“体现特色、保证重点、彰显优势、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实训基地建设思路,建成护理、医学检验、康复、药学四大实训中心和基础实验、相关技能培训二级实验平台,实现“实用性、先进性、共享性、开放性、服务性”的建设目标。护理实训基地被评为江苏省职业教育优秀实训基地,医学检验专业被列为省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现已通过省教育厅专家组评估验收。
3.建立三级校外实习就业网络
学校坚持实习与就业联动、学校与企业互动。以淮安为圆心,立足江苏、辐射全国,建立“发散式”实习就业网络。近两年,学校在与淮安市三级医院紧密合作的基础上,重点拓建省内外三级甲等医院实习就业基地。现已与江苏省人民医院、上海长海医院、北京304医院、广州南方医院等20多家三级甲等医院建立了紧密的实习就业合作关系,已形成三级医院为引领、二级医院为补充、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为拓展的三级校外实习就业网络。
4.制订六个教学管理文件
学校先后出台“学分制实施办法”、“教学管理规范检查制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办法”、“校本课题研究管理办法”等六个教学文件,保障课程开发、课程管理、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顺利进行。
推进课程改革 提高综合素质
1.开展德育课改,提高品德修养
学校始终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树立“大德育”理念,优化整合校内外德育资源,形成“学生——学校——社会——家庭”四位一体的德育新格局。通过广泛调研,结合学生认知和年龄特点,将专业学习、人文素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等与德育紧密结合,编写了4册德育补充读本,构建了多元化德育评价体系。形成全员参与德育工作、全过程贯穿德育工作、全方位渗透德育的工作氛围,学生品德修养得以全面提升。
2.开展文化课改,提升人文素养
按照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的功能定位和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需求,改革公共基础课程。如语文课改,打破传统语文教材的体例和教学顺序,将教学内容分为文字、口语、写作、文学修养和综合提高五个模块,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使语文教学既贴近于专业的实际需求,也为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及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根据专业特点和学习者兴趣、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开发具有卫生职业学校特色的课程,诸如《人际沟通》《护理文化》《护理文化技巧》等,使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全面融通。
3.开展专业课改,强化职业技能
针对相关医学专业岗位需求,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技能实训。根据岗位工作流程,将技术知识与操作技能分解为多个训练模块,采取工学结合、理实一体教学模式,通过模拟示教——模拟练习——单项考核——仿真实训——医院(企业)实习——综合考核,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分阶段有梯度地进行教学与训练(见图2)切实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开展教科研究 提升教改水平
学校坚持“以研促教,研教兴校”战略,树立“教研走进课堂,科研融入教改”理念,把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作为教育科研的立足点,把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作为教育科研的着眼点,运用科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营造教科研氛围
教科研与教学改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成为教科研的参与者,才能更好推动教改的不断深入。为了激发教师全员参与教科研的热情,学校积极营造浓郁的教研氛围。2008年,先后承办省解剖学会年会及学术报告会、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编制课程标准研讨会、省在岗乡医中专学历补偿教育课程教师会议等省级教科研工作会议。邀请了第三军医大学博导郝飞教授等5位杰出校友回母校作专题报告,让师生们领略专家风采,营造了拼搏向上的学术氛围。邀请了全国知名医学专家王昆博士、南京医科大学博导冯振卿教授指导学校教科研工作、重点实验室建设等,营造了严谨务实的学术氛围。
2.广泛开展课题研究
学校以课题为牵引,着力解决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问题,使课题研究更具应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学校正在研究的立项教改课题21项,其中卫生厅、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省职教学会课题12项,共有78位教师参与教改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已被应用,部分成果在全省推广。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学改革,促进了教育教学活动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
3.创设教科研平台
学校坚持教科研以应用研究为主,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根本。针对淮安市食管癌高发的流行病学特点,与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楚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淮安市肿瘤医院合作创建了淮安市消化道肿瘤重点实验室,搭建了资源和新意共享,互补互助的科研平台。
学校全程参与《淮安临床医学》杂志的编辑,每年主办一期,搭建了学校与行业、教学与实践交流平台,让学校的科研成果在临床得到推广应用,让临床实践推进教改不断深入。学校定期编印校刊,宣传推广最新教学信息和教学研究的成果,为校内开展教学研究改革提供快捷的交流平台。
在卫生厅指导下,我们还根据乡村医生中专学历补偿教育要求,组织编写了全省使用的《医字伦理学》《医学拓展知识》《社区康复》等一批教材,搭建了省内成果推广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改水平。
构建服务体系 彰显教改成果
教改的推进,提高了学校的服务能力的辐射水平。学校挖掘自身潜力,积极彰显规律性成果,构建了服务卫生行业、服务经济社会的培训体系。
1.多措并举,开展各类社会培训
一是以提高能力为核心,开展城乡基层卫生人员“个性化”培训。近两年,培训乡镇卫生院骨干人员、全科医师、社区护士、乡村医生等,共计4765人次。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订单式”培训。2008年5月开始分6期为广济医药培训员工300名。三是以社会服务为宗旨,开展“联动式”社区培训。与卫生行政部门、培训机构合作,举办“继续医学教育社区行”活动,培训了310人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多维并行,开展继续医学教育
为提高广大卫生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学校与南京医科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联合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成人继续医学教育,在籍学员2675人。设有本、专科学历教育及硕士研究生课程班,采取夜大、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为淮安市及周边地区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医学人才。
3.多元参与,开展乡医补偿教育
为提高全省乡村医生执业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确认学校为全省在岗乡村医生中专学历补偿教育主办学校,牵头开展乡医补偿教育工作。共计设立1010个教学点,注册学员33994人。采用集中面授、分片辅导、课堂教学、视频教学和个人自学等手段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形式。搭建南医大及省人医等卫生专家参与,省市县四级管理及教学机构协作平台,与“好医生医学教育中心”通力合作,将探索性、实践性、市场性以及科研性深入管理和教学中,确保了补偿教育各项工作的规范、高效、有序。
今后,学校将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激励机制,营造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的浓厚氛围,加快事业发展,不断深化改革,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卫生专业人才,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陆志群,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副教授。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协作委员会理事长、淮安市医学会副会长。
近年来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坚持以专业建设为引领,以课程改革为抓手,以名师工程为平台,以服务社会为目标,强势推进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会干、肯干、能干”的高素质“三干”人才,全力打造卫生职教品牌学校。

加强专业建设 协同推进教改
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面向卫生行业及相关岗位群,按“专业结构集群化、资源配置集成化、专业拓展集约化”的思路,构建学校专业设置总体框架。目前已形成护理、医学检验、康复、药学等四大类专业集群,护理、医学检验专业是江苏省五年制高职示范专业,各专业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校切实加强专业建设,走出一条校企合作、校际合作、中外合作协同推进教改之路。
1.校企合作
与医院及医药企业合作,聘请一线专家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校院共同研究课程、联手实施课程方案、全程指导专业建设、多方位监控评价课程。构筑高地,引凤入巢。高水平建设医学检验实训中心,一家国内知名医学检验企业主动登门洽谈,目前已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实现卫生类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新突破。
2.校校合作
与南京医科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合作,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和参与教改能力。借助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校院护理、药学等专业协作委员会平台,与各成员学校合作开展课程改革、校企合作等方面教学改革,彰显协作优势,整体推进教改工作。
3.中外合作
与美国Bob Jones大学、菲律宾Sant Louis大学开展教学合作。依据国际护理人才紧缺状况,采取“先易后难、先沙特后欧美、先工作后学习”的海外就业市场发展战略。因势利导,以赴沙特工作突破口,以英国带薪实习为桥梁,开拓海外就业渠道。已有231名学生通过考试获得英国大使馆的签证许可。在2008年47所卫生院校参加的全国涉外护理英语大赛中,学校荣获13项在奖,其中一等奖二项。

创新培养模式 优化课程体系
1.探索“3.5+1+0.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为体现五年制高职教育“五年一贯、高等、职业”三个主特征,学校2003年秋率先试行“3.5+1+0.5”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即将人才培养过程分为3个教学段,第一教学段为3.5年,在学校和医院学习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进行仿真实验实训和临床见习;第二教学段为1年,学生到医院(企业)进行工作岗位的实习,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之中,完成知识内化,巩固技能训练成果,掌握各种问题的处置应对方法;第三教学段为0.5年,学生回到学校,一是进行就业前的针对性、补充性教学培训;二是根据工作意向进行“订单式”专项技能或技术培训;三是进行执业资格考试培训。该研究成果获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成果奖。
2.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针对护理、助产等专业培养目标,按生命发展不同阶段的健康问题和健康需要来组织课程,构建符合临床需求的以生命周期为主线的课程体系;针对各专业培养目标,构建“一条主线,三个层面”集“教、学、做”为一体的实践体系,即职业实践能力为主线,分基本技能训练、专业专项能力训练、综合职业能力训练三个层面。
作为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协作委员会理事长单位,学校与兄弟学校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的开发,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12门主干专业课程标准已通过专家论证,经审批后印发至全省执行。其它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主干课程也已完成,并于2008年秋季试行。
提高基础能力 护卫教改远航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是实施教学改革的必备条件。学校通过实施“四个三”工程、校内外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创新教学管理机制等举措,培养“双师结构、专业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四大中心、二级平台”和三级校外实习就业网络,护卫教学改革顺利实施,扬帆远航。
1.实施“四个三”工程,培育“双师结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
学校出台了一系列师资队伍建设和配套政策,启动了“四个三”人才培养工程。
——“三高目标”,即高学历、高技能和高职称。
——“三双要求”,即“双师”“双课”和“双语”。
——“三段培养”,即入门培养、选择培养和重点培养。
——“三级考核”,即导师考核、系部(医院或企业)考核和学校综合考核。
通过“四个三”工程,逐步形成一支专业结构合理、学历层次与“双师型”比例高、一专多能、有较高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的专业师资队伍。
2.建设“四大中心、二级平台”校内实验实训基地
针对学校专业建设目标,确立“体现特色、保证重点、彰显优势、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实训基地建设思路,建成护理、医学检验、康复、药学四大实训中心和基础实验、相关技能培训二级实验平台,实现“实用性、先进性、共享性、开放性、服务性”的建设目标。护理实训基地被评为江苏省职业教育优秀实训基地,医学检验专业被列为省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现已通过省教育厅专家组评估验收。
3.建立三级校外实习就业网络
学校坚持实习与就业联动、学校与企业互动。以淮安为圆心,立足江苏、辐射全国,建立“发散式”实习就业网络。近两年,学校在与淮安市三级医院紧密合作的基础上,重点拓建省内外三级甲等医院实习就业基地。现已与江苏省人民医院、上海长海医院、北京304医院、广州南方医院等20多家三级甲等医院建立了紧密的实习就业合作关系,已形成三级医院为引领、二级医院为补充、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为拓展的三级校外实习就业网络。
4.制订六个教学管理文件
学校先后出台“学分制实施办法”、“教学管理规范检查制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办法”、“校本课题研究管理办法”等六个教学文件,保障课程开发、课程管理、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顺利进行。
推进课程改革 提高综合素质
1.开展德育课改,提高品德修养
学校始终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树立“大德育”理念,优化整合校内外德育资源,形成“学生——学校——社会——家庭”四位一体的德育新格局。通过广泛调研,结合学生认知和年龄特点,将专业学习、人文素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等与德育紧密结合,编写了4册德育补充读本,构建了多元化德育评价体系。形成全员参与德育工作、全过程贯穿德育工作、全方位渗透德育的工作氛围,学生品德修养得以全面提升。
2.开展文化课改,提升人文素养
按照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的功能定位和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需求,改革公共基础课程。如语文课改,打破传统语文教材的体例和教学顺序,将教学内容分为文字、口语、写作、文学修养和综合提高五个模块,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使语文教学既贴近于专业的实际需求,也为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及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根据专业特点和学习者兴趣、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开发具有卫生职业学校特色的课程,诸如《人际沟通》《护理文化》《护理文化技巧》等,使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全面融通。
3.开展专业课改,强化职业技能
针对相关医学专业岗位需求,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技能实训。根据岗位工作流程,将技术知识与操作技能分解为多个训练模块,采取工学结合、理实一体教学模式,通过模拟示教——模拟练习——单项考核——仿真实训——医院(企业)实习——综合考核,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分阶段有梯度地进行教学与训练(见图2)切实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开展教科研究 提升教改水平
学校坚持“以研促教,研教兴校”战略,树立“教研走进课堂,科研融入教改”理念,把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作为教育科研的立足点,把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作为教育科研的着眼点,运用科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营造教科研氛围
教科研与教学改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成为教科研的参与者,才能更好推动教改的不断深入。为了激发教师全员参与教科研的热情,学校积极营造浓郁的教研氛围。2008年,先后承办省解剖学会年会及学术报告会、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编制课程标准研讨会、省在岗乡医中专学历补偿教育课程教师会议等省级教科研工作会议。邀请了第三军医大学博导郝飞教授等5位杰出校友回母校作专题报告,让师生们领略专家风采,营造了拼搏向上的学术氛围。邀请了全国知名医学专家王昆博士、南京医科大学博导冯振卿教授指导学校教科研工作、重点实验室建设等,营造了严谨务实的学术氛围。
2.广泛开展课题研究
学校以课题为牵引,着力解决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问题,使课题研究更具应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学校正在研究的立项教改课题21项,其中卫生厅、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省职教学会课题12项,共有78位教师参与教改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已被应用,部分成果在全省推广。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学改革,促进了教育教学活动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
3.创设教科研平台
学校坚持教科研以应用研究为主,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根本。针对淮安市食管癌高发的流行病学特点,与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楚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淮安市肿瘤医院合作创建了淮安市消化道肿瘤重点实验室,搭建了资源和新意共享,互补互助的科研平台。
学校全程参与《淮安临床医学》杂志的编辑,每年主办一期,搭建了学校与行业、教学与实践交流平台,让学校的科研成果在临床得到推广应用,让临床实践推进教改不断深入。学校定期编印校刊,宣传推广最新教学信息和教学研究的成果,为校内开展教学研究改革提供快捷的交流平台。
在卫生厅指导下,我们还根据乡村医生中专学历补偿教育要求,组织编写了全省使用的《医字伦理学》《医学拓展知识》《社区康复》等一批教材,搭建了省内成果推广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改水平。
构建服务体系 彰显教改成果
教改的推进,提高了学校的服务能力的辐射水平。学校挖掘自身潜力,积极彰显规律性成果,构建了服务卫生行业、服务经济社会的培训体系。
1.多措并举,开展各类社会培训
一是以提高能力为核心,开展城乡基层卫生人员“个性化”培训。近两年,培训乡镇卫生院骨干人员、全科医师、社区护士、乡村医生等,共计4765人次。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订单式”培训。2008年5月开始分6期为广济医药培训员工300名。三是以社会服务为宗旨,开展“联动式”社区培训。与卫生行政部门、培训机构合作,举办“继续医学教育社区行”活动,培训了310人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多维并行,开展继续医学教育
为提高广大卫生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学校与南京医科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联合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成人继续医学教育,在籍学员2675人。设有本、专科学历教育及硕士研究生课程班,采取夜大、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为淮安市及周边地区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医学人才。
3.多元参与,开展乡医补偿教育
为提高全省乡村医生执业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确认学校为全省在岗乡村医生中专学历补偿教育主办学校,牵头开展乡医补偿教育工作。共计设立1010个教学点,注册学员33994人。采用集中面授、分片辅导、课堂教学、视频教学和个人自学等手段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形式。搭建南医大及省人医等卫生专家参与,省市县四级管理及教学机构协作平台,与“好医生医学教育中心”通力合作,将探索性、实践性、市场性以及科研性深入管理和教学中,确保了补偿教育各项工作的规范、高效、有序。
今后,学校将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激励机制,营造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的浓厚氛围,加快事业发展,不断深化改革,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卫生专业人才,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