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尝试从自由的平面、风格派的痕迹、非对称性三个方面分析丹·U·凯利的米勒花园,寻找空间处理上的共同点,尝试运用比较的手法,寻找现代主义建筑对现代主义景观影响的痕迹。
关键词:现代主义、流动空间、风格派、非对称性
时光瞬忽,经过建筑学史上著名的“哈佛革命”洗礼的现代景观设计已经一个甲子了。上个世纪4 0 年代初,尝试摆脱传统的束缚,探索景观设计新途径的设计师盖瑞特·埃克博、丹·U·凯利和詹姆斯·罗斯,倡导景观设计向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设计学习,探索景观设计的新方法。最终,现代主义景观设计大师们为我们后人留下的一个个优秀作品已成为景观建筑学的丰富遗产。半个多世纪之后复杂而多元的今天,也许,我们可以通过解读他们对现代景观空间的探索来领悟一下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的追求,寻找一下现代主义建筑对景观影响的痕迹。
1936年至1938年,丹·U·凯利在哈佛研究生院深造,深受当时在哈佛执教的格罗皮乌斯的影响,反对当时主导的巴黎美术学院的教育模式。他从建筑期刊上看到密斯设计的巴塞罗那德国馆(这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现代主义建筑作品),从此点燃了对密斯式观点的热情和探索,并把这种风格手法彻底贯穿到他所设计的的米勒花园中。
自由的平面
在米勒住宅有机而自由的平面中,空间的动感是连续而难以捉摸的。乔木和树篱的构成像迷宫,在相同要素界定中,空间延伸、运动,在一端似乎终止,然而似乎又延伸到无限之地。在这些似乎自由流动而又相互渗透的景观要素所组织的空间中,人的体验和感觉不再是古典园林中的一个个闭合个体的相接,而是空间自由而平等的交融。此外,庭园中的景观元素不再是以建筑为起点或者中心、通过轴线来组织空间的序列,而显得更加的自由、通透。围合元素平面构成的开放彻底打破了闭合的空间形态。在经过现代主义洗礼的这些景观中,封闭的围合空间似乎变成了特殊的而不是常见的了,空间的体验从秩序化的逐渐变成了在灵动变幻中所激起的兴奋了。
(如图一所示)米勒住宅由16根白色的十字形界面的柱子支撑,形成了3*3的网络结构。这些结构柱子支撑着钢结构,所谓的柱、墙和水平屋顶的分离明显是密斯式建筑的特征。空间上,每个房间都以风车形式分布在模糊的建筑中心的四周,凯利说:“建筑设计根据的是功能的分区,比如厨房、餐厅、主卧室和起居室等。所以我也应用同样的几何形式,并且将房间室外化。”他模糊了建筑与景观的边界,将房间室外化,将景观室内化,促使大量的灰空间形成,也为设计的多样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风格派的痕迹
蒙德里安的抽象绘画体现了假设无限的秩序系统的比例和尺度。他的绘画作品能够最清楚的代表荷兰风格派的美学特点。
而在这个被誉为美国第一个真正的当代庭园设计的住宅景观中,我们从它的场地设计总平面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从构成主义中借鉴来的点、线、面的要素的组合。这和埃克博在门洛帕克花园中使用篱墙来限定草坪空间一样,但是埃克博采用不同的树种做不同的篱墙,而凯利则选择用相同的常绿植物来作为所有的灌木篱墙。凯利自己也说:“这部分灌木篱墙对限定草坪和空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非对称性
如果说西方古典主义园林映射着西方理想主义的世界观,摹化的是柏拉图主义哲学所认定的“自然”的自然秩序,那么,这样的设计理念中生成的园林空间也必然是秩序化的。而与现代民主社会的思潮相同调的现代主义景观则需要抛弃这样的空间组织模式,否定等级化的空间秩序。在西方古典主义园林田字格的平面构图中,视觉空间的焦点通常收缩于一个个单一的目标之上。他写道:“我们不能生活在画中,因此,作为一组画面来设计的景观掠夺了我们使用活生生的生活领域的机会。”对园林作为生活场所的强调,使得他反对轴线式的设计方法。他认为通过选择一个或兩个轴和一个给定位置的点来构成一幅画,使我们正失去一个走向无限可能的机会。
(如图二所示)在米勒住宅经典的九宫格平面中,住宅不再占据中心地位,而是“空格”中的一个,住宅也不再是路径的终点,占据了中心的则是“空”的空间。在这样的现代主义景观中,中心不再是实质的存在,自由平面的现代主义景观与现代主义建筑一样中心缺位、轴线消失。米勒住宅精心地运用几何来组织景观,但并不是像古典园林以一个单一的景象摹化世界,而是以几何形态表达着自己对光、影和空间之舞的关注。在米勒住宅中,沙里宁与凯利使用了同样的空间组织模式,使得建筑与景观完全在一种自由流动的氛围中融合在一起,空间不再是序列上一个个串联起来的个体,景观也不再是住宅的轴线延伸,没有将其梦幻的画面展示给室内的一个固定的视点。在这样的空间流转中,景观与建筑结合成一个整的同一体,树阵、灌木树篱和其他规则的景观元素在自由流动的构成中展现的是现代主义景观近乎神秘的空间品质。在其中,人们行进在自然里而体验常新。
非对称体系把米勒别墅的景观组成部分连接在一起。(如图三所示)设计的起点就是几块并不互相对齐的草坪的构图。在这些“方形的”草坪上,栽种了2种不同的美国香槐,这些树木的位置也并不对称。人们可以沿着一块长方形的紫金树丛进入这部分庭院,树丛对应着建筑门口的小喷泉,但是整体上就一点偏离。这些树木联系着景观庭院的北侧和东侧。而皂荚树帮助形成了西侧的边界。
结语
现代主义大师们,无论是建筑领域的还是景观领域的,他们为设计探索新途径、新方法的激情似乎还留有余温。无论是密斯的“少就是多”、“流通空间”、“全面空间”,还是埃克博的“为了生活的景观”、又或是丹·凯利早期的生物形态式的形式语言以及中后期的几何形式语言,在经过了几代人的口头和书面传播后变得耳熟甚至老套之后,沿着大师的足迹,思考他们之间的联系是必要并值得的。诚如透过德国馆大片玻璃墙我们差不多就能看见全部的内部构件,透过清晰地平面图我们清楚得看到各种纵横交错的线条,我们似乎不用思考就能通过许多人为我们总结分析的结论把他们看得清清楚楚,从里到外!然而这都是假象,正如我们可以直接看到“构件”但我们并不能直接看懂他们赋予这些“构件”所构筑的空间的内涵和期望一样,我们看到的大师只是别人为我们勾勒出的平面形象,只有当我们把自己放入他们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中,与他们同行,聆听他们的教诲,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他们的这些思想会影响二十世纪的大半时间。
今天,站在遥远的东方,向远行的密斯、埃克博、凯利挥一挥手.我这个普通的年轻人所能理解的实在太少,只有借着这挥手表达我对大师们的敬意.同时,也因为着遥远的距离,使我能够远离大师的阴影去观察他们,阅读他们,思考他们.或者说,他们和其他的大师一道为现代建筑和现代景观踩出了一条广阔的道路,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机会从这条道路走过并最终走出我们自己的路!
关键词:现代主义、流动空间、风格派、非对称性
时光瞬忽,经过建筑学史上著名的“哈佛革命”洗礼的现代景观设计已经一个甲子了。上个世纪4 0 年代初,尝试摆脱传统的束缚,探索景观设计新途径的设计师盖瑞特·埃克博、丹·U·凯利和詹姆斯·罗斯,倡导景观设计向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设计学习,探索景观设计的新方法。最终,现代主义景观设计大师们为我们后人留下的一个个优秀作品已成为景观建筑学的丰富遗产。半个多世纪之后复杂而多元的今天,也许,我们可以通过解读他们对现代景观空间的探索来领悟一下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的追求,寻找一下现代主义建筑对景观影响的痕迹。
1936年至1938年,丹·U·凯利在哈佛研究生院深造,深受当时在哈佛执教的格罗皮乌斯的影响,反对当时主导的巴黎美术学院的教育模式。他从建筑期刊上看到密斯设计的巴塞罗那德国馆(这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现代主义建筑作品),从此点燃了对密斯式观点的热情和探索,并把这种风格手法彻底贯穿到他所设计的的米勒花园中。
自由的平面
在米勒住宅有机而自由的平面中,空间的动感是连续而难以捉摸的。乔木和树篱的构成像迷宫,在相同要素界定中,空间延伸、运动,在一端似乎终止,然而似乎又延伸到无限之地。在这些似乎自由流动而又相互渗透的景观要素所组织的空间中,人的体验和感觉不再是古典园林中的一个个闭合个体的相接,而是空间自由而平等的交融。此外,庭园中的景观元素不再是以建筑为起点或者中心、通过轴线来组织空间的序列,而显得更加的自由、通透。围合元素平面构成的开放彻底打破了闭合的空间形态。在经过现代主义洗礼的这些景观中,封闭的围合空间似乎变成了特殊的而不是常见的了,空间的体验从秩序化的逐渐变成了在灵动变幻中所激起的兴奋了。
(如图一所示)米勒住宅由16根白色的十字形界面的柱子支撑,形成了3*3的网络结构。这些结构柱子支撑着钢结构,所谓的柱、墙和水平屋顶的分离明显是密斯式建筑的特征。空间上,每个房间都以风车形式分布在模糊的建筑中心的四周,凯利说:“建筑设计根据的是功能的分区,比如厨房、餐厅、主卧室和起居室等。所以我也应用同样的几何形式,并且将房间室外化。”他模糊了建筑与景观的边界,将房间室外化,将景观室内化,促使大量的灰空间形成,也为设计的多样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风格派的痕迹
蒙德里安的抽象绘画体现了假设无限的秩序系统的比例和尺度。他的绘画作品能够最清楚的代表荷兰风格派的美学特点。
而在这个被誉为美国第一个真正的当代庭园设计的住宅景观中,我们从它的场地设计总平面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从构成主义中借鉴来的点、线、面的要素的组合。这和埃克博在门洛帕克花园中使用篱墙来限定草坪空间一样,但是埃克博采用不同的树种做不同的篱墙,而凯利则选择用相同的常绿植物来作为所有的灌木篱墙。凯利自己也说:“这部分灌木篱墙对限定草坪和空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非对称性
如果说西方古典主义园林映射着西方理想主义的世界观,摹化的是柏拉图主义哲学所认定的“自然”的自然秩序,那么,这样的设计理念中生成的园林空间也必然是秩序化的。而与现代民主社会的思潮相同调的现代主义景观则需要抛弃这样的空间组织模式,否定等级化的空间秩序。在西方古典主义园林田字格的平面构图中,视觉空间的焦点通常收缩于一个个单一的目标之上。他写道:“我们不能生活在画中,因此,作为一组画面来设计的景观掠夺了我们使用活生生的生活领域的机会。”对园林作为生活场所的强调,使得他反对轴线式的设计方法。他认为通过选择一个或兩个轴和一个给定位置的点来构成一幅画,使我们正失去一个走向无限可能的机会。
(如图二所示)在米勒住宅经典的九宫格平面中,住宅不再占据中心地位,而是“空格”中的一个,住宅也不再是路径的终点,占据了中心的则是“空”的空间。在这样的现代主义景观中,中心不再是实质的存在,自由平面的现代主义景观与现代主义建筑一样中心缺位、轴线消失。米勒住宅精心地运用几何来组织景观,但并不是像古典园林以一个单一的景象摹化世界,而是以几何形态表达着自己对光、影和空间之舞的关注。在米勒住宅中,沙里宁与凯利使用了同样的空间组织模式,使得建筑与景观完全在一种自由流动的氛围中融合在一起,空间不再是序列上一个个串联起来的个体,景观也不再是住宅的轴线延伸,没有将其梦幻的画面展示给室内的一个固定的视点。在这样的空间流转中,景观与建筑结合成一个整的同一体,树阵、灌木树篱和其他规则的景观元素在自由流动的构成中展现的是现代主义景观近乎神秘的空间品质。在其中,人们行进在自然里而体验常新。
非对称体系把米勒别墅的景观组成部分连接在一起。(如图三所示)设计的起点就是几块并不互相对齐的草坪的构图。在这些“方形的”草坪上,栽种了2种不同的美国香槐,这些树木的位置也并不对称。人们可以沿着一块长方形的紫金树丛进入这部分庭院,树丛对应着建筑门口的小喷泉,但是整体上就一点偏离。这些树木联系着景观庭院的北侧和东侧。而皂荚树帮助形成了西侧的边界。
结语
现代主义大师们,无论是建筑领域的还是景观领域的,他们为设计探索新途径、新方法的激情似乎还留有余温。无论是密斯的“少就是多”、“流通空间”、“全面空间”,还是埃克博的“为了生活的景观”、又或是丹·凯利早期的生物形态式的形式语言以及中后期的几何形式语言,在经过了几代人的口头和书面传播后变得耳熟甚至老套之后,沿着大师的足迹,思考他们之间的联系是必要并值得的。诚如透过德国馆大片玻璃墙我们差不多就能看见全部的内部构件,透过清晰地平面图我们清楚得看到各种纵横交错的线条,我们似乎不用思考就能通过许多人为我们总结分析的结论把他们看得清清楚楚,从里到外!然而这都是假象,正如我们可以直接看到“构件”但我们并不能直接看懂他们赋予这些“构件”所构筑的空间的内涵和期望一样,我们看到的大师只是别人为我们勾勒出的平面形象,只有当我们把自己放入他们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中,与他们同行,聆听他们的教诲,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他们的这些思想会影响二十世纪的大半时间。
今天,站在遥远的东方,向远行的密斯、埃克博、凯利挥一挥手.我这个普通的年轻人所能理解的实在太少,只有借着这挥手表达我对大师们的敬意.同时,也因为着遥远的距离,使我能够远离大师的阴影去观察他们,阅读他们,思考他们.或者说,他们和其他的大师一道为现代建筑和现代景观踩出了一条广阔的道路,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机会从这条道路走过并最终走出我们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