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实表明,新闻媒体不是推进一个社会或一个地区发展的第一要素、决定力量,但由于新闻媒体本身的特殊性,使得它在城乡统筹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流转在广大农村地区已是风生水起,本文旨在分析媒体在农村覆盖范围日益扩大的当下,媒体对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一、对农传播的现状分析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地区占我国总面积的57.59%,现阶段居住在乡村的人口80739万人,占总人口的63.78%。农业、农村、农民历来是政府的工作重点,如何带动农村的发展及稳定农村人心,关乎着整个国家的发展全局。为了改变广大农村广播和广播电视发展滞后的状况,缩小城乡传媒布局差距,促进农村的现代化进程,198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启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立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第一轮工程至2005年结束。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了到2010年底,全面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通过加快设备更新改造、增加转播节目套数、加强运行维护,大力提高农村地区的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水平,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无偿收听收看到包括中央第一套广播节目、中央第一套和第七套电视节目,以及本省第一套广播电视节目的4套以上的无线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从目前我国各省市农村广播电视发展状况来看,硬件设施普遍普及,在通电的自然村基本实现了电视的安装及广播电视信号的辐射。而由于农村地区人们知识结构的偏差,广播电视节目内容与农民需求的差异化,农村市场利润较低等原因,致使分布在农村的传媒资源仍十分有限。
二、农村土地流转和流转现状
(一)土地流转的概念及意义
土地流转是指得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再把承包经营权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其他主体的行为,即土地使用权的再次流转。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对土地的开发和合理利用显得至关重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作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其本身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土地的合理流转必然成为今后土地运作形态的必然趋势。第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势将同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一块,受到市场机制的影响。土地将由幕后的默默无闻转变为人们的“香饽饽”。第二,盘活土地资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通过土地使用权的初次流转和再次流转,通过抵押、租赁等方式,充分利用破产企业的闲暇空地,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尽量少占用耕地。第三,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妥善安置农民的生活。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自耕地大都零散分布,不能大幅度地让农民增收,且零星分布的农田不利于对抗大的自然灾害。而农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的流转,农民可以以土地入股加入乡镇企业的运营管理,同时,企业也可以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出让土地的农民,使农民不至于因为失地而失去生存和发展的权利。第四,可以加快城市化进程,减少城市建设中一次性投资。
(二)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随着《土地管理法》和2008年国土资源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管理办法》的出台,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总体上朝着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着。但是,就局部地区而言,仍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我国现行征用土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对于“公共利益征地”与“非公共利益征地”的混淆。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用”。但出于公共利益所征得土地在保障农民基本生活外,国家补偿力度较小。第,土地流转过程信息不公开、不透明。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依法申请使用的国有土地包括国家所有的土地和国家征用的原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因此,乡镇企业或私人企业通过投标、租赁等方式申请建设用地时,由于信息资源不充分,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相关信息材料,容易打击创业者的创业热情,对响应国家政策形成消极影响。第三,征用土地的立法不完善,适应不了形势需要。《土地管理法》制定实施后,由于对征地的概念、原则、审批程序、实施过程、补偿标准、安置办法等方面没有进行进行统一、具体的规范,因而我国征地实践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三、媒体在农村土地流转中发挥的作用
大众传播媒体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其中一股力量,推进农村加快发展及城乡和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播媒介对农村的覆盖范围逐渐扩大化,其对农村人民的生活、信息接受等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针对上述农村土地流转存在问题,新闻媒体可以充当以下角色:
(一)提供平台,实现信息的广而告之
媒介组织作为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单位,通过采集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以发挥作用,充当着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因此,任何单位和个人在申请建设用地时,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获知农村土地出租、招标的信息。如新兴的土流网、搜地网、流转土地信息网等一批农地流转中介的出现,为人们了解土地市场和相关政策、资讯提供了信息平台。同时,通过媒体提供的具体信息,可以防止农民集体哄抬地价,避免造成土地承包经营者的损失,有助于这一市场更加透明,定价更趋市场化。
(二)实行监督,实现流转过程公开公正
从大众传播的角度看,舆论监督是大众传播媒介以舆论个体的身份,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有违于党和人民利益以及社会规范的思想和言行进行批判和揭露,以激起舆论,形成指向统一的舆论场。舆论监督是舆论的一种社会调节功能,当舆论主体以一种批评的眼光指向舆论客体时,舆论便呈现出监督的形态?5?新闻媒体通过发挥“社会守望者”的重要职能,对国家政策的执行人进行监督,对农村干部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执政行为进行监督,防止出现部分干部以权谋私,官商勾结,在维护公众利益前提下,正确执行政策、措施,正当、规范地行使权力。
(三)宣传成果,加大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迅速推进,面对人地矛盾日益激烈,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盘活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行土地流转是不争的趋势。土地流转,意味着中国农业将改变几千年来精耕细作的传统,向集约化、机械化的现代高效农业转型。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因为失去土地,失去赖于生存的根本,出现不配合的情形时有发生。因此,需要大众传播媒介在节目制作和播出过程中,针对国内土地流转的实际情形,深入分析国家实行土地流转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趋势,加大宣传土地流转的成功个案,提高对国家政策维护农民权益的信心,提高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热情和积极性,以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我国农村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多少?[OL],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00509683.html,2009-6-7.2010-11-25
[2]我国农村人口数量[OL].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72040192.html,2010-8-4,2010-11-25
[3]孙佑海,土地流转制度研究[M],中国大地出版社,2001,13、217
[4]邵培仁,等,媒介舆论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3)
一、对农传播的现状分析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地区占我国总面积的57.59%,现阶段居住在乡村的人口80739万人,占总人口的63.78%。农业、农村、农民历来是政府的工作重点,如何带动农村的发展及稳定农村人心,关乎着整个国家的发展全局。为了改变广大农村广播和广播电视发展滞后的状况,缩小城乡传媒布局差距,促进农村的现代化进程,198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启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立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第一轮工程至2005年结束。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了到2010年底,全面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通过加快设备更新改造、增加转播节目套数、加强运行维护,大力提高农村地区的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水平,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无偿收听收看到包括中央第一套广播节目、中央第一套和第七套电视节目,以及本省第一套广播电视节目的4套以上的无线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从目前我国各省市农村广播电视发展状况来看,硬件设施普遍普及,在通电的自然村基本实现了电视的安装及广播电视信号的辐射。而由于农村地区人们知识结构的偏差,广播电视节目内容与农民需求的差异化,农村市场利润较低等原因,致使分布在农村的传媒资源仍十分有限。
二、农村土地流转和流转现状
(一)土地流转的概念及意义
土地流转是指得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再把承包经营权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其他主体的行为,即土地使用权的再次流转。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对土地的开发和合理利用显得至关重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作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其本身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土地的合理流转必然成为今后土地运作形态的必然趋势。第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势将同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一块,受到市场机制的影响。土地将由幕后的默默无闻转变为人们的“香饽饽”。第二,盘活土地资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通过土地使用权的初次流转和再次流转,通过抵押、租赁等方式,充分利用破产企业的闲暇空地,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尽量少占用耕地。第三,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妥善安置农民的生活。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自耕地大都零散分布,不能大幅度地让农民增收,且零星分布的农田不利于对抗大的自然灾害。而农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的流转,农民可以以土地入股加入乡镇企业的运营管理,同时,企业也可以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出让土地的农民,使农民不至于因为失地而失去生存和发展的权利。第四,可以加快城市化进程,减少城市建设中一次性投资。
(二)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随着《土地管理法》和2008年国土资源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管理办法》的出台,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总体上朝着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着。但是,就局部地区而言,仍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我国现行征用土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对于“公共利益征地”与“非公共利益征地”的混淆。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用”。但出于公共利益所征得土地在保障农民基本生活外,国家补偿力度较小。第,土地流转过程信息不公开、不透明。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依法申请使用的国有土地包括国家所有的土地和国家征用的原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因此,乡镇企业或私人企业通过投标、租赁等方式申请建设用地时,由于信息资源不充分,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相关信息材料,容易打击创业者的创业热情,对响应国家政策形成消极影响。第三,征用土地的立法不完善,适应不了形势需要。《土地管理法》制定实施后,由于对征地的概念、原则、审批程序、实施过程、补偿标准、安置办法等方面没有进行进行统一、具体的规范,因而我国征地实践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三、媒体在农村土地流转中发挥的作用
大众传播媒体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其中一股力量,推进农村加快发展及城乡和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播媒介对农村的覆盖范围逐渐扩大化,其对农村人民的生活、信息接受等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针对上述农村土地流转存在问题,新闻媒体可以充当以下角色:
(一)提供平台,实现信息的广而告之
媒介组织作为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单位,通过采集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以发挥作用,充当着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因此,任何单位和个人在申请建设用地时,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获知农村土地出租、招标的信息。如新兴的土流网、搜地网、流转土地信息网等一批农地流转中介的出现,为人们了解土地市场和相关政策、资讯提供了信息平台。同时,通过媒体提供的具体信息,可以防止农民集体哄抬地价,避免造成土地承包经营者的损失,有助于这一市场更加透明,定价更趋市场化。
(二)实行监督,实现流转过程公开公正
从大众传播的角度看,舆论监督是大众传播媒介以舆论个体的身份,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有违于党和人民利益以及社会规范的思想和言行进行批判和揭露,以激起舆论,形成指向统一的舆论场。舆论监督是舆论的一种社会调节功能,当舆论主体以一种批评的眼光指向舆论客体时,舆论便呈现出监督的形态?5?新闻媒体通过发挥“社会守望者”的重要职能,对国家政策的执行人进行监督,对农村干部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执政行为进行监督,防止出现部分干部以权谋私,官商勾结,在维护公众利益前提下,正确执行政策、措施,正当、规范地行使权力。
(三)宣传成果,加大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迅速推进,面对人地矛盾日益激烈,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盘活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行土地流转是不争的趋势。土地流转,意味着中国农业将改变几千年来精耕细作的传统,向集约化、机械化的现代高效农业转型。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因为失去土地,失去赖于生存的根本,出现不配合的情形时有发生。因此,需要大众传播媒介在节目制作和播出过程中,针对国内土地流转的实际情形,深入分析国家实行土地流转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趋势,加大宣传土地流转的成功个案,提高对国家政策维护农民权益的信心,提高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热情和积极性,以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我国农村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多少?[OL],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00509683.html,2009-6-7.2010-11-25
[2]我国农村人口数量[OL].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72040192.html,2010-8-4,2010-11-25
[3]孙佑海,土地流转制度研究[M],中国大地出版社,2001,13、217
[4]邵培仁,等,媒介舆论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