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12月,我和冬冬参加了李红学组建的终极探险幺妹峰登山队。我们一行七人尝试南壁直上路线,最终到达5600米。此前,我们对阿尔卑斯式攀登都仅限于字面理解。我们都很推崇轻装、快速的登山理念。也正因为这种理念的一致,我们才在2008年火炬珠峰传递活动结束后最终走到一起。
对于幺妹的认识是在2004年我刚进大学时。那时思念登山队采用喜马拉雅式登顶在国内引起很大轰动。幺妹峰给我的概念就是困难、危险,雪崩,落石不断,就像是在三楼挂了一串香蕉要我从楼跳起来摘。
2008年,我和严冬冬在珠峰聊起下半年的登山计划。我们先是提起计划中的雪宝顶西壁和博格达,后来冬冬提出幺妹峰,我很不在意,觉得与我们所具备的能力相差太大。当时,他正在翻译《极限登山》受之影响甚大。他说,“确定了幺妹峰就得去,并且要以登顶的心态去,要是一开始就没有登顶愿望那就不可能登顶!”我们给自己的组合起了个名字“自由之魂(The Free Spirits)”。
由于地震的原因,我们在珠峰列下的登山计划一个也实现不了。我们的攀登还没有起步,训练也仅限于在白河练习传统和多段。12月临近,我们还没有搭档登过任何一座山。我们到年底时都快被憋疯了。眼看着孙斌、彭小龙已经进驻幺妹,看得我们眼馋。我们赶紧在四川登协注册了半脊峰,经过刘峰老师点拨打算去长坪沟和毕棚沟交界的地方看看未登峰。其实这些都是借口,为去四川找的借口,因为我们实在是憋不住了,而且半脊峰根本也不是我们真正的目标……
晃荡在成都的大街上,走进超人的中山户外店去买气罐,正好冬冬和超人有一面之缘,超人把李红学介绍给我们认识。我们简短聊了聊,没想到居然住在同一家旅社。就这样,我们和李红学算是认识了,也就有了这一年幺妹的故事。李红学说对幺妹很感兴趣,来成都就是要去登幺妹峰,要不你们和我们一起登幺妹!在李红学和他的另外两个队员商量之后正式确定我们加入他们的队伍。
2008年12月10日,我们从日隆出发到大本营。李红学,徐老幺和袁二哥到达前进营地后从冰川下岩石处开始修路到达冰川上中部。其余人在建好营地后运输部分物资到达修路尽头。这一天我的背负至少在25公斤。修路时已经考虑到冰崩危险,所以选择了难度较大的岩石路线。晚上九点半,一场巨大的冰崩暴发。透过夜色能看见无数冰块倾斜而下,我心跳加速,小水滴一样的东西打在我脸上。冰崩形成的气浪冲上我们建在冰崩槽上方的营地。一场虚惊让我见识了冰崩的威力,但回头想想冰崩正好从我们的行进路线通过。我们要是晚上再坚持往冰川上走,回来晚一个小时的话我们会全军覆没。
12日,从前进营地到C1营地。到了物资存放点后负重就叠加了,在一小段大概70度左右的冰坡上更能感觉到它的分量。到达5200米的c1营地后,南壁的滚石让人觉得不安。飞石产生的声音就像飞机引擎发出的声音一样。要是被这种“飞机”砸中的话头盔是不起作用的。听这种声音是一种折磨,也是一种享受!
13日,从C1到5550米并返回C1。为避开落石,天刚亮我们就出发了。前半段我先锋,过完背隙隆后紧接着就是中央岩槽起步,这是一个50度的10米冰坡,再往上就是硬雪槽。中央岩槽里的细小碎石掉个不停,在这种环境里攀爬始终不安只想加快,祈祷滚石巨响和“飞机”声音永远不要出现。之后,徐老幺和李红学轮流先锋最终到达5550米(李红学时测5600米)。
下撤回C1后我感到身体不舒服,只要一躺下就咳嗽,大概半夜的时候,我听到一种不想听到的声音——呼吸时有罗音(水泡音)。这是肺水肿的征兆,我有些焦虑。两点多再醒来发现声音更明显。经过简短商量,李红学决定全体下撤。攀登最终因为我的肺水肿而宣告结束,这算不上一次纯粹的阿式攀登。
虽然这一次攀登高度并不高,但是获得了很多经验——是对落石和落冰的时间点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在冷热交叉点(即上午太阳照射一小时和天黑后一小时)时会有严重的落石或落冰,在一天最热时会有最频繁的落石落冰。从落石落冰的严重程度上讲,前者往往大于后者;从频率上讲后者高于前者;二是对体能分配上,在山上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节奏,切忌攀比猛冲。
这次肺水肿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和不是很熟悉的人在一起攀登,存在攀比的心理,以至于把握不好自己的节奏;三是喝水和能量补充问题,在攀登时一定注意随时补充水分和能量。这也是直接导致肺水肿的另外原因。因为从C1营地到5550米的过程中,由于风大等原因我整天就没有补充过水分,只吃了两颗糖,四是负重问题,物资一定要精,尽量轻量化。背负30公斤在海拔5000多米的地方攀登,能坚持几天呢?
对于幺妹的认识是在2004年我刚进大学时。那时思念登山队采用喜马拉雅式登顶在国内引起很大轰动。幺妹峰给我的概念就是困难、危险,雪崩,落石不断,就像是在三楼挂了一串香蕉要我从楼跳起来摘。
2008年,我和严冬冬在珠峰聊起下半年的登山计划。我们先是提起计划中的雪宝顶西壁和博格达,后来冬冬提出幺妹峰,我很不在意,觉得与我们所具备的能力相差太大。当时,他正在翻译《极限登山》受之影响甚大。他说,“确定了幺妹峰就得去,并且要以登顶的心态去,要是一开始就没有登顶愿望那就不可能登顶!”我们给自己的组合起了个名字“自由之魂(The Free Spirits)”。
由于地震的原因,我们在珠峰列下的登山计划一个也实现不了。我们的攀登还没有起步,训练也仅限于在白河练习传统和多段。12月临近,我们还没有搭档登过任何一座山。我们到年底时都快被憋疯了。眼看着孙斌、彭小龙已经进驻幺妹,看得我们眼馋。我们赶紧在四川登协注册了半脊峰,经过刘峰老师点拨打算去长坪沟和毕棚沟交界的地方看看未登峰。其实这些都是借口,为去四川找的借口,因为我们实在是憋不住了,而且半脊峰根本也不是我们真正的目标……
晃荡在成都的大街上,走进超人的中山户外店去买气罐,正好冬冬和超人有一面之缘,超人把李红学介绍给我们认识。我们简短聊了聊,没想到居然住在同一家旅社。就这样,我们和李红学算是认识了,也就有了这一年幺妹的故事。李红学说对幺妹很感兴趣,来成都就是要去登幺妹峰,要不你们和我们一起登幺妹!在李红学和他的另外两个队员商量之后正式确定我们加入他们的队伍。
2008年12月10日,我们从日隆出发到大本营。李红学,徐老幺和袁二哥到达前进营地后从冰川下岩石处开始修路到达冰川上中部。其余人在建好营地后运输部分物资到达修路尽头。这一天我的背负至少在25公斤。修路时已经考虑到冰崩危险,所以选择了难度较大的岩石路线。晚上九点半,一场巨大的冰崩暴发。透过夜色能看见无数冰块倾斜而下,我心跳加速,小水滴一样的东西打在我脸上。冰崩形成的气浪冲上我们建在冰崩槽上方的营地。一场虚惊让我见识了冰崩的威力,但回头想想冰崩正好从我们的行进路线通过。我们要是晚上再坚持往冰川上走,回来晚一个小时的话我们会全军覆没。
12日,从前进营地到C1营地。到了物资存放点后负重就叠加了,在一小段大概70度左右的冰坡上更能感觉到它的分量。到达5200米的c1营地后,南壁的滚石让人觉得不安。飞石产生的声音就像飞机引擎发出的声音一样。要是被这种“飞机”砸中的话头盔是不起作用的。听这种声音是一种折磨,也是一种享受!
13日,从C1到5550米并返回C1。为避开落石,天刚亮我们就出发了。前半段我先锋,过完背隙隆后紧接着就是中央岩槽起步,这是一个50度的10米冰坡,再往上就是硬雪槽。中央岩槽里的细小碎石掉个不停,在这种环境里攀爬始终不安只想加快,祈祷滚石巨响和“飞机”声音永远不要出现。之后,徐老幺和李红学轮流先锋最终到达5550米(李红学时测5600米)。
下撤回C1后我感到身体不舒服,只要一躺下就咳嗽,大概半夜的时候,我听到一种不想听到的声音——呼吸时有罗音(水泡音)。这是肺水肿的征兆,我有些焦虑。两点多再醒来发现声音更明显。经过简短商量,李红学决定全体下撤。攀登最终因为我的肺水肿而宣告结束,这算不上一次纯粹的阿式攀登。
虽然这一次攀登高度并不高,但是获得了很多经验——是对落石和落冰的时间点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在冷热交叉点(即上午太阳照射一小时和天黑后一小时)时会有严重的落石或落冰,在一天最热时会有最频繁的落石落冰。从落石落冰的严重程度上讲,前者往往大于后者;从频率上讲后者高于前者;二是对体能分配上,在山上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节奏,切忌攀比猛冲。
这次肺水肿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和不是很熟悉的人在一起攀登,存在攀比的心理,以至于把握不好自己的节奏;三是喝水和能量补充问题,在攀登时一定注意随时补充水分和能量。这也是直接导致肺水肿的另外原因。因为从C1营地到5550米的过程中,由于风大等原因我整天就没有补充过水分,只吃了两颗糖,四是负重问题,物资一定要精,尽量轻量化。背负30公斤在海拔5000多米的地方攀登,能坚持几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