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白”意识是在一定的民族文化心理基础上觉醒的。它受到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形成于商周时代的《易经》中的“阴”、“阳”理论,认为自然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即为阴阳交替,所谓“一阴一阳之为道”是也。到了老子又从论道“自然无为”的观点出发,更为明确地提出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思想。佛教传入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特别是与道术在宗教和老庄思想、魏晋玄学的观念和哲学上的融合,实际上形成了以“道”视“佛”的观念。因此,中国的释家主张“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辩证观。这一切势必影响着中国传统书法的艺术观。他们作为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的精华,同时也会影响中国书法的艺术实践。所以出现了庾肩吾的《书品》。清人华琳的《南宗抉秘》中指出:“白,既是素纸之白,凡山石之阳面处,石坡之平面处,及画外的水天空洞处,云物空明处,山足之沓冥处,树头之虚灵处,以之作天、作水、作烟断、作道路、作月光,皆是此白。夫此白本笔墨所不及,能令为画中之白,并非纸素之白,乃为有情。否则画无生趣矣。”清·赵之谦则高喝“计白当黑”。
由此可见,由于运用了布白手法,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了,实用意义与抒情表现结合起来了。艺术中的“空白”是作品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有机实体。艺术设计作为艺术门类之一,也有个“审白”艺术问题。艺术美的创造是要凭借色彩、线条、材质等一定的物质材料进行的,但在长期的艺术设计与创造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存在于这些特质材料之间及其周围的“空白”也在积极参与着艺术创造,而且发挥着奇特的作用。
一、具象有向空白
艺术设计中的具象有向空白,是指艺术设计中,艺术家在以点代面,以少总多,不画全龙而点“一鳞一爪”过程中,在整体意象上所表现出的断层、间隔、空缺、空白。然这种空白是具象的,且是有象的,是“化白为黑”的手法运用。艺术家对意象有完整的把握,只是由于篇幅、体裁、文学形式等方面的局限,或是有意追求虚实的章法变化,在反映生活、塑造形象时,不采取一贯到底、全盘托出的写法,而是以局部代整体,以点代面。为具体可感,不容任意图加填充的有向的“黑”。
用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空白与不确定性创造了作品的召唤结构,产生了召唤力。既然空白能把力移情到艺术作品中来,它自然就规定着力的方向。游赏苏州园林,细心的游客一定会发现,即便是一个角落,也都能感受到图画美——开窗如果正对着白色的墙壁,就必有几竿竹子、几枝芭蕉点缀其间,或叠以山石,以避免单调直白,这期间就是空白艺术的一种巧妙运用,这其中的空白是图画中的部分,是有象的,并是由设计家主体观照的,欣赏者有向地想象和创造的艺术形象,不得随意加,这种空白也是具象有向空白。
二、具象无向空白
艺术设计的具象空白除了有向性以外,还有一种无向空白。艺术家为尊重读者的心智,满足读者的审美心理,在形体以外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联想空间。不同层次,不同时代的欣赏者均可凭个性审美需求进行填补。它没有确切的导向,是一个自由意象空白,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然这种空白不是一无所有的空泛,而是“无墨之墨”“无笔之笔”,是以墨为主,以白为辅的虚实中的意象空白。主辅互相依存,相互渗透,只不过没有规定联想、想象的方向。较之具象有向空白,欣赏者的填空补白的再创造要自由得多。
如颐和园中的十七孔桥,俯看下去,那水就是底,就是具象的“空白”,可那又是无法确定的,让人随季节、时间、欣赏角度而不断变化着的艺术魔方。因此它是具象又是无向的。
这种具象无向空白有时是作家无意识留下的空白,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令世世代代的欣赏者,去玩味、去补空完象、去感受心灵的共鸣。有时又是艺术家有意识留下的空白,在创作时理解和把握笔下的形象时,在某一局部产生迷惑或认识模糊,或根本把握不住形象的博大内涵,或预感到笔下的形象、意象会在欣赏者群中产生争议,作家往往会有意识地在某一部位切割一块,留下空白,省略符号,乞求欣赏者来完形和重构。所谓的艺术“残缺美”、“遗憾美”大概就是这种情形吧!
三、无象有色空白
这类空白不是空间部分,不是“白”的,而是有色的,是相对于意象“实”的空白。艺术创作中为突出主要对象,蓄势、设伏或辅垫,是艺术辩证法在设计中的运用。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常常会发现艺术家在主要对象的描写之外,花了大量心血。这些设计看似“闲笔”、“空笔”,与作品的意旨无关,但仔细琢磨,这闲笔不闲,空笔不空,这在中国画中叫做“烘云托月”法。例如:与自然山水有机融为一体的香山静宜园,显示出了园的“静”和“宜”的创作特点。大观园中“湘帘垂地,悄无人声”的潇湘馆,其氛围色调是林黛玉气质、性格和思想品质的陪衬。
四、无象无色空白
这种空白是存在于视觉形态之内的间隔、空隙。是表层的艺术构架间的结构组合空白。这些艺术设计各部分间的意义建成一片之前,是不确定的,其间存要着意义间隔和中断。这是因为每一部件、单元都是在特定的设计中也有其特定的位置。欣赏者在欣赏、审美过程中就是将这作品的独立意义连接、统一、整合起来,以确定意义、填补空白。
绍兴东湖,建筑、小桥与自然景色相互协调,各部分有机组合,部分间的“空白”和谐自然,成为整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了自然和谐的意境。
至于在家居装饰与布置中,特别是中小空间的居室,留白的观念从始至终的贯穿其中,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如在书架、博古架、组合柜、写字台等处,忌将物品、书籍、艺术品填满,留一些空白,才有轻松感;大屏幕彩电后方,应留有充分空间。而不是将它塞在有限的组合家具中。在墙面留白、家具留白、地面与天花板留白、色彩中留白、周围环境留白等,都具有“此处无物胜有物”独特的艺术效果。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艺术学院)
由此可见,由于运用了布白手法,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了,实用意义与抒情表现结合起来了。艺术中的“空白”是作品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有机实体。艺术设计作为艺术门类之一,也有个“审白”艺术问题。艺术美的创造是要凭借色彩、线条、材质等一定的物质材料进行的,但在长期的艺术设计与创造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存在于这些特质材料之间及其周围的“空白”也在积极参与着艺术创造,而且发挥着奇特的作用。
一、具象有向空白
艺术设计中的具象有向空白,是指艺术设计中,艺术家在以点代面,以少总多,不画全龙而点“一鳞一爪”过程中,在整体意象上所表现出的断层、间隔、空缺、空白。然这种空白是具象的,且是有象的,是“化白为黑”的手法运用。艺术家对意象有完整的把握,只是由于篇幅、体裁、文学形式等方面的局限,或是有意追求虚实的章法变化,在反映生活、塑造形象时,不采取一贯到底、全盘托出的写法,而是以局部代整体,以点代面。为具体可感,不容任意图加填充的有向的“黑”。
用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空白与不确定性创造了作品的召唤结构,产生了召唤力。既然空白能把力移情到艺术作品中来,它自然就规定着力的方向。游赏苏州园林,细心的游客一定会发现,即便是一个角落,也都能感受到图画美——开窗如果正对着白色的墙壁,就必有几竿竹子、几枝芭蕉点缀其间,或叠以山石,以避免单调直白,这期间就是空白艺术的一种巧妙运用,这其中的空白是图画中的部分,是有象的,并是由设计家主体观照的,欣赏者有向地想象和创造的艺术形象,不得随意加,这种空白也是具象有向空白。
二、具象无向空白
艺术设计的具象空白除了有向性以外,还有一种无向空白。艺术家为尊重读者的心智,满足读者的审美心理,在形体以外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联想空间。不同层次,不同时代的欣赏者均可凭个性审美需求进行填补。它没有确切的导向,是一个自由意象空白,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然这种空白不是一无所有的空泛,而是“无墨之墨”“无笔之笔”,是以墨为主,以白为辅的虚实中的意象空白。主辅互相依存,相互渗透,只不过没有规定联想、想象的方向。较之具象有向空白,欣赏者的填空补白的再创造要自由得多。
如颐和园中的十七孔桥,俯看下去,那水就是底,就是具象的“空白”,可那又是无法确定的,让人随季节、时间、欣赏角度而不断变化着的艺术魔方。因此它是具象又是无向的。
这种具象无向空白有时是作家无意识留下的空白,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令世世代代的欣赏者,去玩味、去补空完象、去感受心灵的共鸣。有时又是艺术家有意识留下的空白,在创作时理解和把握笔下的形象时,在某一局部产生迷惑或认识模糊,或根本把握不住形象的博大内涵,或预感到笔下的形象、意象会在欣赏者群中产生争议,作家往往会有意识地在某一部位切割一块,留下空白,省略符号,乞求欣赏者来完形和重构。所谓的艺术“残缺美”、“遗憾美”大概就是这种情形吧!
三、无象有色空白
这类空白不是空间部分,不是“白”的,而是有色的,是相对于意象“实”的空白。艺术创作中为突出主要对象,蓄势、设伏或辅垫,是艺术辩证法在设计中的运用。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常常会发现艺术家在主要对象的描写之外,花了大量心血。这些设计看似“闲笔”、“空笔”,与作品的意旨无关,但仔细琢磨,这闲笔不闲,空笔不空,这在中国画中叫做“烘云托月”法。例如:与自然山水有机融为一体的香山静宜园,显示出了园的“静”和“宜”的创作特点。大观园中“湘帘垂地,悄无人声”的潇湘馆,其氛围色调是林黛玉气质、性格和思想品质的陪衬。
四、无象无色空白
这种空白是存在于视觉形态之内的间隔、空隙。是表层的艺术构架间的结构组合空白。这些艺术设计各部分间的意义建成一片之前,是不确定的,其间存要着意义间隔和中断。这是因为每一部件、单元都是在特定的设计中也有其特定的位置。欣赏者在欣赏、审美过程中就是将这作品的独立意义连接、统一、整合起来,以确定意义、填补空白。
绍兴东湖,建筑、小桥与自然景色相互协调,各部分有机组合,部分间的“空白”和谐自然,成为整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了自然和谐的意境。
至于在家居装饰与布置中,特别是中小空间的居室,留白的观念从始至终的贯穿其中,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如在书架、博古架、组合柜、写字台等处,忌将物品、书籍、艺术品填满,留一些空白,才有轻松感;大屏幕彩电后方,应留有充分空间。而不是将它塞在有限的组合家具中。在墙面留白、家具留白、地面与天花板留白、色彩中留白、周围环境留白等,都具有“此处无物胜有物”独特的艺术效果。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