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现今金融形势下,国家要求金融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其融资受到诸多困扰,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风险。商业银行在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风险控制与防范。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0.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6-0025-01
1 引言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难题,而这个难题在我国目前尤为突出。一方面,我国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中小企业以其旺盛的生命力、灵活的经营方式、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及高吸纳就业等优势,正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最为活跃、发展最为迅速的群体,对金融支持有日益强烈的需求;另一方面,伴随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授信授贷集中,贷款权限上收,使信贷资金流向“大集团、大企业”意愿加强,强化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歧视,恶化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伴随着各种复杂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决定了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运作过程中必然要面临诸如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政策风险、政府干预风险、制度风险、法律风险、欺诈风险等在内的多种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风险防范显得尤为重要。
2 中小企业特点及融资渠道状况简析
2.1 中小企业特点
中小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经营规模小、整体经济效益不稳定,自身实力和积累能力较弱;体制不顺,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不规范,造成信息不透明、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产品科技含量、附加值低,产品低水平重复生产经营品种比较单一,缺乏创新;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企业信用观念淡薄,逃废债和违约的比例高,从而影响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用状况的整体评价。因为缺乏技术和人才,中小企业业务经营能力差,且一般都缺乏中长远规划目标,又难以引进和采用先进生产技术,造成竞争力弱,处于勉强活命状态;中小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短,倒闭的可能性和频率较高,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是中小企业的基本特征之一。
2.2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分析
在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的境遇与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不相称的,与经营规模庞大,资产信誉度良好的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融资中的弱势地位表现得非常突出。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限于上市融资、民间资本融资以及商业银行融资。根据企业调查,中小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调查,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中小企业融资结构是不同的。隨着企业生存期的增长,以商业银行贷款为主的外源性融资占比逐步提高,而以所有者投入为代表的内源性融资比例逐步降低。但即便存续期为11年~20年、收益稳定、经营风险小的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中银行贷款占比也较低。
3 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控制与防范
3.1 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根源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信息不对称增加了银行甄别企业风险的难度和成本。中小企业的特点加剧部分企业的道德风险; (2)抵押担保难以有效落实使银行失去债权的资产保障。由于中小企业可抵押资产少,又难以找到有效担保人,专业性信用担保机构不发达,加之抵押拍卖市场不发达,使得抵押担保方式适用性降低: (3)征信体系和失信惩罚机制未有效建立使银行失去债权的法律和社会机制保障。我国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失信惩罚制度,司法部门打击失信行为力度不够,从而不能对失信者构成巨大威胁,客观上也纵容了企业的不守信用行为。
3.2 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控制与防范措施
(1)我国很多商业银行近年来开始借鉴国外银行普遍将中小企业最常见的资产(存货和应收账款)作为可接受的抵押品的做法,逐渐开展了以应收账款为抵押品的保理业务,为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开辟了新的渠道, 这同时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防范业务风险,商业银行应严格客户的准入, 强化贷后管理, 加强对客户和其交易履约情况的及时跟踪、检查,注重对回款专用账户的监管,切实防范业务操作风险。 (2)依靠逐步建立的个人和中小企业征信系统,着力确定企业法人的品质。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时,有效的贷前分析能够很好地控制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 (3)加强对贷款企业经济实力的调查,认真分析客户的第一还款来源,合理筛选信贷客户。在实际工作中,要准确判断客户所处的发展阶段,结合国家的行业、产业政策,确定是否实施信贷准入或退出。贷款发放后要加强贷后管理,对信贷资金的使用进行持续监控, 防止因信贷资金被挪用以及资金使用不合理等原因导致的流动性风险。(4)完善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监控手段,提高风险识别与控制能力。一是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估体系。依据企业存续时间、经营者素质、经营状况、资信状况和发展前景等指标,制定中小企业信用评分体系,突出对中小企业业主和主要股东个人以及中小企业所处市场环境和信用环境的评价, 对中小企业进行分类、筛选,切实做好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掌握信贷资产存在的问题,从而对症下药,不断健全内控机制。二是建立中小企业的风险预警机制,建立预警指标,以更好把握企业的发展动态。三是建立中小企业信贷退出机制。商业银行应坚持“有进有退、进退结合、以退促进”的信贷投放原则,通过动态监控,定期对存量中小企业客户进行分析评判、分类排队,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并通过制定分阶段、分步骤、分行业的退出计划,不断调整和优化中小企业客户信贷结构。 信贷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是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前提和基础。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特点要求商业银行要改变传统的信贷管理模式,切实加强中小企业信息的搜集、分析,从制度、风险管理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控制。
参考文献:
【1】 段斌,王中华: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8)
【2】 路箐: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和中小企业融资分析[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3】 罗春花,陶春海,程浩: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风险的防范[J],商场现代化,2006(4)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0.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6-0025-01
1 引言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难题,而这个难题在我国目前尤为突出。一方面,我国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中小企业以其旺盛的生命力、灵活的经营方式、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及高吸纳就业等优势,正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最为活跃、发展最为迅速的群体,对金融支持有日益强烈的需求;另一方面,伴随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授信授贷集中,贷款权限上收,使信贷资金流向“大集团、大企业”意愿加强,强化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歧视,恶化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伴随着各种复杂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决定了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运作过程中必然要面临诸如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政策风险、政府干预风险、制度风险、法律风险、欺诈风险等在内的多种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风险防范显得尤为重要。
2 中小企业特点及融资渠道状况简析
2.1 中小企业特点
中小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经营规模小、整体经济效益不稳定,自身实力和积累能力较弱;体制不顺,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不规范,造成信息不透明、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产品科技含量、附加值低,产品低水平重复生产经营品种比较单一,缺乏创新;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企业信用观念淡薄,逃废债和违约的比例高,从而影响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用状况的整体评价。因为缺乏技术和人才,中小企业业务经营能力差,且一般都缺乏中长远规划目标,又难以引进和采用先进生产技术,造成竞争力弱,处于勉强活命状态;中小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短,倒闭的可能性和频率较高,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是中小企业的基本特征之一。
2.2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分析
在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的境遇与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不相称的,与经营规模庞大,资产信誉度良好的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融资中的弱势地位表现得非常突出。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限于上市融资、民间资本融资以及商业银行融资。根据企业调查,中小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调查,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中小企业融资结构是不同的。隨着企业生存期的增长,以商业银行贷款为主的外源性融资占比逐步提高,而以所有者投入为代表的内源性融资比例逐步降低。但即便存续期为11年~20年、收益稳定、经营风险小的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中银行贷款占比也较低。
3 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控制与防范
3.1 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根源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信息不对称增加了银行甄别企业风险的难度和成本。中小企业的特点加剧部分企业的道德风险; (2)抵押担保难以有效落实使银行失去债权的资产保障。由于中小企业可抵押资产少,又难以找到有效担保人,专业性信用担保机构不发达,加之抵押拍卖市场不发达,使得抵押担保方式适用性降低: (3)征信体系和失信惩罚机制未有效建立使银行失去债权的法律和社会机制保障。我国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失信惩罚制度,司法部门打击失信行为力度不够,从而不能对失信者构成巨大威胁,客观上也纵容了企业的不守信用行为。
3.2 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控制与防范措施
(1)我国很多商业银行近年来开始借鉴国外银行普遍将中小企业最常见的资产(存货和应收账款)作为可接受的抵押品的做法,逐渐开展了以应收账款为抵押品的保理业务,为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开辟了新的渠道, 这同时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防范业务风险,商业银行应严格客户的准入, 强化贷后管理, 加强对客户和其交易履约情况的及时跟踪、检查,注重对回款专用账户的监管,切实防范业务操作风险。 (2)依靠逐步建立的个人和中小企业征信系统,着力确定企业法人的品质。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时,有效的贷前分析能够很好地控制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 (3)加强对贷款企业经济实力的调查,认真分析客户的第一还款来源,合理筛选信贷客户。在实际工作中,要准确判断客户所处的发展阶段,结合国家的行业、产业政策,确定是否实施信贷准入或退出。贷款发放后要加强贷后管理,对信贷资金的使用进行持续监控, 防止因信贷资金被挪用以及资金使用不合理等原因导致的流动性风险。(4)完善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监控手段,提高风险识别与控制能力。一是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估体系。依据企业存续时间、经营者素质、经营状况、资信状况和发展前景等指标,制定中小企业信用评分体系,突出对中小企业业主和主要股东个人以及中小企业所处市场环境和信用环境的评价, 对中小企业进行分类、筛选,切实做好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掌握信贷资产存在的问题,从而对症下药,不断健全内控机制。二是建立中小企业的风险预警机制,建立预警指标,以更好把握企业的发展动态。三是建立中小企业信贷退出机制。商业银行应坚持“有进有退、进退结合、以退促进”的信贷投放原则,通过动态监控,定期对存量中小企业客户进行分析评判、分类排队,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并通过制定分阶段、分步骤、分行业的退出计划,不断调整和优化中小企业客户信贷结构。 信贷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是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前提和基础。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特点要求商业银行要改变传统的信贷管理模式,切实加强中小企业信息的搜集、分析,从制度、风险管理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控制。
参考文献:
【1】 段斌,王中华: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8)
【2】 路箐: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和中小企业融资分析[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3】 罗春花,陶春海,程浩: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风险的防范[J],商场现代化,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