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S2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055-01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迅速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农作物秸秆还田和开发利用。尤其是近几年我县奶业、食用菌基料、加工业的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我县秸秆开发利用率,为秸秆储存、收集、利用、防治秸秆污染环境创造了良好条件。
1 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
淮阳县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花生、大豆,全县常年播种面积分别为133万亩、93万亩、32万亩、14万亩,每年生产小麦秸秆约65万吨,玉米秸秆50万吨,花生秸秆3万吨、大豆秸秆4万吨。秸秆生产总量大约122万吨。秸秆还田面积约170万亩次,其中小麦105万亩,玉米65万亩,秸秆还田量85万吨,占秸秆生产总量的70%;秸秆过腹还田总量约18万吨,占秸秆生产总量的15%。虽然近几年我县奶业、食用菌基料、加工业的发展迅速,但是综合利用收储秸秆所占比例还很小。还有约10%秸秆被弃至路边、河沟或被焚烧掉。
2 秸秆还田现状及实际效果
2.1 小麦秸秆还田对秋季玉米生产的影响
小麦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地力,不但增加土壤有机质,还可改良土壤结构;同时覆盖地表,既可经过腐烂后增加土壤有机养分,又可缓冲雨水冲刷地表,减小田间无效蒸发量,能抑制杂草生长,也有利于保墒,培肥地力提高了玉米抗旱能力。麦秸麦糠盖田提高玉米等作物产量5-10%。
由于玉米播种实现机械化,种肥同播技术迅速推广,加上玉米出土能力较强,小麦秸秆还田不影响玉米播种、出苗,对田间管理等影响不大。因此,农民对小麦秸秆还田还是乐于接受的。
也不可否认秸秆覆盖为蜗牛、地老虎、二点委夜蛾等害虫提供了栖息场所,但只要防治科学,不会对玉米造成危害。
2.2 玉米秸秆还田后进行旋耕或浅耕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经调查,旋耕深度一般10-15公分,机械深耕则达20-25公分。农民多数选择旋耕的原因主要是:旋耕快捷,且成本相对深耕低。旋耕亩40元左右,深耕亩50-60元;作业规模较小,相对旋耕,深耕作业难度加大,会形成成墒沟,不易地块平整;农民对深耕的好处认识不足,意识不到土壤理化性状变差后的隐患;缺乏大型的深耕(松)机械。连年的旋耕(浅耕)会造成:第一,土壤耕层变浅,土壤理化性状变差,10公分以上土壤空虚,犁底层上移,20-40公分土壤容重加大,地力衰减。造成播种过深,出苗困难,根系下扎受阻,大大降低作物抗旱、抗寒、抗倒伏能力,从而影响到小麦这些深根系作物的丰产丰收。第二,秸秆、肥料混合在上层10-15公分土层中,肥料直接接触种子概率加大,引起烧种,影响播种、出苗,易形成缺苗断垄。第三,肥料接近土表,易引起流失,降低肥料利用率,造成浪费,又会引起污染。
3 玉米秸秆腐熟剂生产效果
我县是耕地地力保护与提升项目县,该项目核心就是推广玉米秸稈还田腐熟技术。通过去年的实施,农民多数腐熟剂效果较好。主要是秸秆腐熟速度加快、小麦抗旱性提高、小麦抗病能力增强,特别后期叶功能较好,白穗减少。据农业局土肥站7个试验监测汇总:与不实行秸秆还田相比,小麦亩增产37.7公斤,增产7.34%,幅度0.08-11.98%。
4 秸秆田间焚烧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1 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焚烧秸秆一是造成资源浪费;二是存在火灾及交通隐患,引起大气污染,影响人民身体健康;三是焚烧秸秆使地面温度急剧升高,直接伤害和杀死大量有益生物菌,破坏土壤良好的团粒结构,造成土壤板结, 影响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充分吸收,降低了土壤储水保肥和供应养分的能力,土壤肥力难以恢复,地力下降,对今后农业生产长久的不利影响。直接影响农田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农业收益。
4.2 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对农业病虫害防控有一定作用,主要杀死病原微生物,破坏害虫栖息场所,特别是今年蜗牛发生较重的地块,焚烧秸秆后虫源大幅度降低。
4.3 禁烧工作难度大,农民焚烧秸秆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农业部门加大对玉米秸秆直接还田技术的推广力度,多说农民认识提高,加上玉米还田机械技术成熟和农民投人能力提升,实行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已成为大多数玉米种植户的自觉行动,玉米秸秆还田面积在逐步扩大。但是每年都有焚烧秸秆的现象发生,屡禁不止,农民焚烧秸秆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养殖业也由过去散养向集中规模化养殖发展,由于运输成本问题高,玉米秸秆作为很好的饲料在利用比例中有所下降。
二是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农村燃料使用结构有所改变,电、气、煤正在替代秸秆成为农村生活的主要能源。玉米秸秆作为燃料使用的数量越来越少。
三是 部分农民对玉米秸秆直接还田技术环节把握不够,造成还田后出现影响播种质量、后茬作物小麦黄化、死苗、减产等情况;
总之,秸秆产量过剩、农业成本增加、人工成本加大、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农业收入比重降低、大型深耕还田机械不足等是农民焚烧秸秆的原因。
5 建议及对策
5.1 组织领导、政策宣传、技术培训服务方面建议
农业农机技术部门应积极履行职能,利用现代推广手段,不断完善玉米秸秆机械粉碎腐熟直接还田技术,使玉米种植户熟练掌握这一切实可行、操作简便、养地效果明显的秸秆处理方式。进一步扩大玉米秸秆还田面积。
5.2 资金政策方面,加大对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投入标准,以及资金支出方式
小麦秸秆还田已成农民共识,关键做好麦田防火,特别是极端气候(干旱、大风)条件下防火工作更是重中之重。
玉米秸秆还田应是资金支持重点。要加大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方面的科研探索,生产出方便快捷粉碎玉米秸秆并且深耕埋入土中的农机,同时加大对这些农机的购买补贴,以降低生产成本,逐渐让老百姓接受;建立一项玉米秸秆粉碎还田的专用资金,实现奖罚制度,调动农民以及种粮大户将秸秆粉碎还田的积极性。
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和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增加农业种植的规模效益,这样才更有条件降低生产成本和管理难度,才能够加速实现秸秆还田的覆盖。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迅速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农作物秸秆还田和开发利用。尤其是近几年我县奶业、食用菌基料、加工业的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我县秸秆开发利用率,为秸秆储存、收集、利用、防治秸秆污染环境创造了良好条件。
1 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
淮阳县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花生、大豆,全县常年播种面积分别为133万亩、93万亩、32万亩、14万亩,每年生产小麦秸秆约65万吨,玉米秸秆50万吨,花生秸秆3万吨、大豆秸秆4万吨。秸秆生产总量大约122万吨。秸秆还田面积约170万亩次,其中小麦105万亩,玉米65万亩,秸秆还田量85万吨,占秸秆生产总量的70%;秸秆过腹还田总量约18万吨,占秸秆生产总量的15%。虽然近几年我县奶业、食用菌基料、加工业的发展迅速,但是综合利用收储秸秆所占比例还很小。还有约10%秸秆被弃至路边、河沟或被焚烧掉。
2 秸秆还田现状及实际效果
2.1 小麦秸秆还田对秋季玉米生产的影响
小麦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地力,不但增加土壤有机质,还可改良土壤结构;同时覆盖地表,既可经过腐烂后增加土壤有机养分,又可缓冲雨水冲刷地表,减小田间无效蒸发量,能抑制杂草生长,也有利于保墒,培肥地力提高了玉米抗旱能力。麦秸麦糠盖田提高玉米等作物产量5-10%。
由于玉米播种实现机械化,种肥同播技术迅速推广,加上玉米出土能力较强,小麦秸秆还田不影响玉米播种、出苗,对田间管理等影响不大。因此,农民对小麦秸秆还田还是乐于接受的。
也不可否认秸秆覆盖为蜗牛、地老虎、二点委夜蛾等害虫提供了栖息场所,但只要防治科学,不会对玉米造成危害。
2.2 玉米秸秆还田后进行旋耕或浅耕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经调查,旋耕深度一般10-15公分,机械深耕则达20-25公分。农民多数选择旋耕的原因主要是:旋耕快捷,且成本相对深耕低。旋耕亩40元左右,深耕亩50-60元;作业规模较小,相对旋耕,深耕作业难度加大,会形成成墒沟,不易地块平整;农民对深耕的好处认识不足,意识不到土壤理化性状变差后的隐患;缺乏大型的深耕(松)机械。连年的旋耕(浅耕)会造成:第一,土壤耕层变浅,土壤理化性状变差,10公分以上土壤空虚,犁底层上移,20-40公分土壤容重加大,地力衰减。造成播种过深,出苗困难,根系下扎受阻,大大降低作物抗旱、抗寒、抗倒伏能力,从而影响到小麦这些深根系作物的丰产丰收。第二,秸秆、肥料混合在上层10-15公分土层中,肥料直接接触种子概率加大,引起烧种,影响播种、出苗,易形成缺苗断垄。第三,肥料接近土表,易引起流失,降低肥料利用率,造成浪费,又会引起污染。
3 玉米秸秆腐熟剂生产效果
我县是耕地地力保护与提升项目县,该项目核心就是推广玉米秸稈还田腐熟技术。通过去年的实施,农民多数腐熟剂效果较好。主要是秸秆腐熟速度加快、小麦抗旱性提高、小麦抗病能力增强,特别后期叶功能较好,白穗减少。据农业局土肥站7个试验监测汇总:与不实行秸秆还田相比,小麦亩增产37.7公斤,增产7.34%,幅度0.08-11.98%。
4 秸秆田间焚烧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1 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焚烧秸秆一是造成资源浪费;二是存在火灾及交通隐患,引起大气污染,影响人民身体健康;三是焚烧秸秆使地面温度急剧升高,直接伤害和杀死大量有益生物菌,破坏土壤良好的团粒结构,造成土壤板结, 影响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充分吸收,降低了土壤储水保肥和供应养分的能力,土壤肥力难以恢复,地力下降,对今后农业生产长久的不利影响。直接影响农田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农业收益。
4.2 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对农业病虫害防控有一定作用,主要杀死病原微生物,破坏害虫栖息场所,特别是今年蜗牛发生较重的地块,焚烧秸秆后虫源大幅度降低。
4.3 禁烧工作难度大,农民焚烧秸秆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农业部门加大对玉米秸秆直接还田技术的推广力度,多说农民认识提高,加上玉米还田机械技术成熟和农民投人能力提升,实行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已成为大多数玉米种植户的自觉行动,玉米秸秆还田面积在逐步扩大。但是每年都有焚烧秸秆的现象发生,屡禁不止,农民焚烧秸秆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养殖业也由过去散养向集中规模化养殖发展,由于运输成本问题高,玉米秸秆作为很好的饲料在利用比例中有所下降。
二是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农村燃料使用结构有所改变,电、气、煤正在替代秸秆成为农村生活的主要能源。玉米秸秆作为燃料使用的数量越来越少。
三是 部分农民对玉米秸秆直接还田技术环节把握不够,造成还田后出现影响播种质量、后茬作物小麦黄化、死苗、减产等情况;
总之,秸秆产量过剩、农业成本增加、人工成本加大、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农业收入比重降低、大型深耕还田机械不足等是农民焚烧秸秆的原因。
5 建议及对策
5.1 组织领导、政策宣传、技术培训服务方面建议
农业农机技术部门应积极履行职能,利用现代推广手段,不断完善玉米秸秆机械粉碎腐熟直接还田技术,使玉米种植户熟练掌握这一切实可行、操作简便、养地效果明显的秸秆处理方式。进一步扩大玉米秸秆还田面积。
5.2 资金政策方面,加大对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投入标准,以及资金支出方式
小麦秸秆还田已成农民共识,关键做好麦田防火,特别是极端气候(干旱、大风)条件下防火工作更是重中之重。
玉米秸秆还田应是资金支持重点。要加大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方面的科研探索,生产出方便快捷粉碎玉米秸秆并且深耕埋入土中的农机,同时加大对这些农机的购买补贴,以降低生产成本,逐渐让老百姓接受;建立一项玉米秸秆粉碎还田的专用资金,实现奖罚制度,调动农民以及种粮大户将秸秆粉碎还田的积极性。
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和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增加农业种植的规模效益,这样才更有条件降低生产成本和管理难度,才能够加速实现秸秆还田的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