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媒介的发展从古至今经历了合合分分的过程,在这其中产生了很多新媒介,实现了媒介的体外化过程,扩展了人类的视野,增加了传播的便利性。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媒介又出现了融合的态势,本文将媒介融合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多种媒介在技术上的融合,二是各种媒介传播过程中相互配合,也即战术上的融合。
【关键词】媒介 分离 融合 科技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媒介发展的历程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人类最初的传媒是自己的身体、表情、手势和口语,他们借助劳动延伸出其他介质和传播方式,这就是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些从人体分离出的各种媒介又呈现出重新融合的态势。
一、媒介的逐步分离
在原始时期人类的语言还没有产生,人们之间的交流传播是通过实物来进行的。那时所有的媒介都集合在人的身上,在利用实物媒介进行的传播中,接受者进行接受信息的感官是最丰富的,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和嗅觉都可以同时参与,因此,实物媒介所传达的信息往往是最生动、形象的。然而,实物媒介有很多弱点,如传递不便、表意和传播范围狭窄等。
随着人类语言的产生,人们之间的交流就不一定要用实物来传达意义,而可以通过语言的指代性和抽象性来指代某一具体事物,还产生了一些不存在实物的抽象词汇,如描写心情感受的一些词语。语言弱化了感官刺激,却通过更加明确、系统的符号、符号类群引发人类的想象,利于人类思维的发展。
经过一段漫长的发展历程,文字诞生了。文字媒介第一次实现了符号与物质载体的结合。也第一次实现了媒介与人体的分离,实现了媒介的体外化。文字媒介除了满足受众的精神想象空间,也为受众架起了与社会紧密联系的桥梁。此时人类所利用的媒介就开始逐渐分化,可以脱离于人之外,只通过视觉便可进行意义的传达和思想的交流了。
随着人类生命需要的发展,大众对于传播媒介的需求日益增长。而科技的发展,则使得技术力量势不可当地进入到媒介的解放。印刷术的发明使人类从此真正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大众传播的时代。印刷媒介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规模生产与复制。这时媒介分工趋势已经明显地显现出来了。电子媒介在印刷媒介大规模的生产和复制的基础上,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使得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感觉更加直观,依据更加可靠。麦克卢汉“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就是在这个媒介有了明确分工的时候提出来的。
从远古时代到今天,人类传播媒介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由于人类符号、技术实践条件和水平的缘故,曾经先后出现了以某一种媒介为核心和主导的阶段。如今多种媒介又呈现出大融合的态势。
二、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提出。1983年他在其《自由的科技》(Technologies of Freedom)一书中提出了“传播形态融合”(the convergence of modes)。他认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随着媒介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媒介融合呈现出诸多全新的特质。媒介融合的核心思想是,“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一些藩篱的打破,电视、网络、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新闻媒体将融合在一起。”
由此看来媒介融合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在媒介技术层面的融合,二是媒介应用战术层面的融合。接下来就对媒介融合的这两个层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1、媒介技术融合
从电视这一集合了声音与图片的媒介开始,媒介就展现了初步融合的态势。电子媒介方兴未艾,网络浪潮就已席卷而来。今日网络的飞速发展在媒介发展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彻底改变了媒介的发展形态。
网络是个前所未有的自由空间,归根结底就是利用虚拟和数字技术,最大限度地缩短甚至取消时空界限,因此是任何符号、任何传播活动都可以运用的媒介。它集合了声音、图片、视频、通讯等多种媒介的技术,而成为了集各种媒介技术为一身的“媒介之王”。与电子媒介相比,网络媒介又具备互动性和虚拟可能性,因此取消了传播的主客限制和时空限制,也正因为如此,网络媒介无可争议地全面满足了人的生命需要,并且在虚拟的空间里开始实现对生物依赖性的超越。
麦克卢汉曾说过:“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与人的关系是相对独立的,反过来,媒介对于人的感知有强烈的影响,每一种传统媒介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不同的媒介对不同的感官起作用。报纸时代人类主要是利用眼睛的视觉来接受信息,广播和电视媒体影响人的触觉,使人的感知成三维结构。数字技术的出现,将所有的传播技术都迅速融合成一种普通的计算机可读的数字形式。各种媒体都在数字技术的平台上,把其各自独立的技术融为一体。而以互联网等为代表的综合性媒体,充分调动了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全面提升了受众的综合性立体感官体验。也就是说科技媒介所指的并非单一媒介的科技化,也并非新媒介取代旧媒介的全面革新,而是囊括了各种媒介技术优势的综合性质的媒体构架。视听群体的媒介经历也就因此丰富、完整、立体化。
归根结底,媒介融合的根本动力来源于技术的力量。媒介科技的融合是媒体革命的最大动力。新的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出现,不仅使得媒介的传播范围更广、速度更快,更重要的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方式和媒介形态的革命,使得传统的媒介边界走向消解,为媒介内容的共享提供了可能,并最终引发了新一轮的媒介融合浪潮。信息载体的演变体现一个趋势,即媒体技术由专业独立性向交叉互动性转变,各媒体之间信息的交互是科技发展的目标。
2、媒介应用战术性融合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媒体并存、多种媒体竞争的时代。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作为信息的几大载体,开始逐渐改变自己的媒体形态,从以前的割裂、分离状态,逐渐走向互动、整合、甚至是融合。
西周的伯阳父(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意思是指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现代的媒体共生理论也认为,媒体之间只有相互依靠才能共生共荣。因而尽管这种战术性合作的初衷是为了推銷各自的传媒产品,例如传统纸质报纸和网络的合作有助于交叉促销,驱使报纸的读者去浏览网站,网站的用户去阅读报纸,联合的结果是双方不仅有利于节约资源,而且有助于媒介信息的共享,做到信息传播和利润的最大化。
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副院长莱恩·布鲁克斯教授在2006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学术讲座中解释说,“媒介融合”其核心思想就是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一些藩篱的打破,电视、网络、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新闻媒体将融合在一起。
媒介业务形态的融合一个重要趋势是内容的多媒体化。由于网络技术的推动,使得媒介融合得脱胎换骨,形成了网络报纸、电子杂志、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并最终使得媒介融合成为建构媒介化社会的核心力量之一。技术的一日千里,为媒介融合铺平了前进的道路。媒介更进一步的融合体现在了传统媒介与网络相互交融即媒介形态的整合,形成新兴的复合型媒介。现在已出现的有代表性的媒体战术性联合形式有以下几种:
1、广播和网络的战术性联合
据统计,目前我国内地已有广播上网电台共68个,以电台栏目单独建立的网站14个、跨媒体网站2个。2000年3月,全国交通广播网“易路通”网站开通,通过网上平台将全国交通广播联合起来,实现各台的资讯共享。广播台设立自己的网站,利用网络,扩大宣传,同时,网络广播具有点播互动功能,突破了传统广播时间段的限制。
【关键词】媒介 分离 融合 科技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媒介发展的历程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人类最初的传媒是自己的身体、表情、手势和口语,他们借助劳动延伸出其他介质和传播方式,这就是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些从人体分离出的各种媒介又呈现出重新融合的态势。
一、媒介的逐步分离
在原始时期人类的语言还没有产生,人们之间的交流传播是通过实物来进行的。那时所有的媒介都集合在人的身上,在利用实物媒介进行的传播中,接受者进行接受信息的感官是最丰富的,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和嗅觉都可以同时参与,因此,实物媒介所传达的信息往往是最生动、形象的。然而,实物媒介有很多弱点,如传递不便、表意和传播范围狭窄等。
随着人类语言的产生,人们之间的交流就不一定要用实物来传达意义,而可以通过语言的指代性和抽象性来指代某一具体事物,还产生了一些不存在实物的抽象词汇,如描写心情感受的一些词语。语言弱化了感官刺激,却通过更加明确、系统的符号、符号类群引发人类的想象,利于人类思维的发展。
经过一段漫长的发展历程,文字诞生了。文字媒介第一次实现了符号与物质载体的结合。也第一次实现了媒介与人体的分离,实现了媒介的体外化。文字媒介除了满足受众的精神想象空间,也为受众架起了与社会紧密联系的桥梁。此时人类所利用的媒介就开始逐渐分化,可以脱离于人之外,只通过视觉便可进行意义的传达和思想的交流了。
随着人类生命需要的发展,大众对于传播媒介的需求日益增长。而科技的发展,则使得技术力量势不可当地进入到媒介的解放。印刷术的发明使人类从此真正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大众传播的时代。印刷媒介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规模生产与复制。这时媒介分工趋势已经明显地显现出来了。电子媒介在印刷媒介大规模的生产和复制的基础上,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使得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感觉更加直观,依据更加可靠。麦克卢汉“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就是在这个媒介有了明确分工的时候提出来的。
从远古时代到今天,人类传播媒介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由于人类符号、技术实践条件和水平的缘故,曾经先后出现了以某一种媒介为核心和主导的阶段。如今多种媒介又呈现出大融合的态势。
二、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提出。1983年他在其《自由的科技》(Technologies of Freedom)一书中提出了“传播形态融合”(the convergence of modes)。他认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随着媒介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媒介融合呈现出诸多全新的特质。媒介融合的核心思想是,“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一些藩篱的打破,电视、网络、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新闻媒体将融合在一起。”
由此看来媒介融合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在媒介技术层面的融合,二是媒介应用战术层面的融合。接下来就对媒介融合的这两个层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1、媒介技术融合
从电视这一集合了声音与图片的媒介开始,媒介就展现了初步融合的态势。电子媒介方兴未艾,网络浪潮就已席卷而来。今日网络的飞速发展在媒介发展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彻底改变了媒介的发展形态。
网络是个前所未有的自由空间,归根结底就是利用虚拟和数字技术,最大限度地缩短甚至取消时空界限,因此是任何符号、任何传播活动都可以运用的媒介。它集合了声音、图片、视频、通讯等多种媒介的技术,而成为了集各种媒介技术为一身的“媒介之王”。与电子媒介相比,网络媒介又具备互动性和虚拟可能性,因此取消了传播的主客限制和时空限制,也正因为如此,网络媒介无可争议地全面满足了人的生命需要,并且在虚拟的空间里开始实现对生物依赖性的超越。
麦克卢汉曾说过:“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与人的关系是相对独立的,反过来,媒介对于人的感知有强烈的影响,每一种传统媒介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不同的媒介对不同的感官起作用。报纸时代人类主要是利用眼睛的视觉来接受信息,广播和电视媒体影响人的触觉,使人的感知成三维结构。数字技术的出现,将所有的传播技术都迅速融合成一种普通的计算机可读的数字形式。各种媒体都在数字技术的平台上,把其各自独立的技术融为一体。而以互联网等为代表的综合性媒体,充分调动了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全面提升了受众的综合性立体感官体验。也就是说科技媒介所指的并非单一媒介的科技化,也并非新媒介取代旧媒介的全面革新,而是囊括了各种媒介技术优势的综合性质的媒体构架。视听群体的媒介经历也就因此丰富、完整、立体化。
归根结底,媒介融合的根本动力来源于技术的力量。媒介科技的融合是媒体革命的最大动力。新的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出现,不仅使得媒介的传播范围更广、速度更快,更重要的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方式和媒介形态的革命,使得传统的媒介边界走向消解,为媒介内容的共享提供了可能,并最终引发了新一轮的媒介融合浪潮。信息载体的演变体现一个趋势,即媒体技术由专业独立性向交叉互动性转变,各媒体之间信息的交互是科技发展的目标。
2、媒介应用战术性融合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媒体并存、多种媒体竞争的时代。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作为信息的几大载体,开始逐渐改变自己的媒体形态,从以前的割裂、分离状态,逐渐走向互动、整合、甚至是融合。
西周的伯阳父(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意思是指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现代的媒体共生理论也认为,媒体之间只有相互依靠才能共生共荣。因而尽管这种战术性合作的初衷是为了推銷各自的传媒产品,例如传统纸质报纸和网络的合作有助于交叉促销,驱使报纸的读者去浏览网站,网站的用户去阅读报纸,联合的结果是双方不仅有利于节约资源,而且有助于媒介信息的共享,做到信息传播和利润的最大化。
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副院长莱恩·布鲁克斯教授在2006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学术讲座中解释说,“媒介融合”其核心思想就是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一些藩篱的打破,电视、网络、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新闻媒体将融合在一起。
媒介业务形态的融合一个重要趋势是内容的多媒体化。由于网络技术的推动,使得媒介融合得脱胎换骨,形成了网络报纸、电子杂志、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并最终使得媒介融合成为建构媒介化社会的核心力量之一。技术的一日千里,为媒介融合铺平了前进的道路。媒介更进一步的融合体现在了传统媒介与网络相互交融即媒介形态的整合,形成新兴的复合型媒介。现在已出现的有代表性的媒体战术性联合形式有以下几种:
1、广播和网络的战术性联合
据统计,目前我国内地已有广播上网电台共68个,以电台栏目单独建立的网站14个、跨媒体网站2个。2000年3月,全国交通广播网“易路通”网站开通,通过网上平台将全国交通广播联合起来,实现各台的资讯共享。广播台设立自己的网站,利用网络,扩大宣传,同时,网络广播具有点播互动功能,突破了传统广播时间段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