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的照片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p711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张照片是从电影胶片上的一个小格复制下来的,放大后自然不尽人意,甚至连清晰度都有问题。但它的价值在于:这是中国人征服世界第三极——珠穆朗玛峰的证明。拍摄者侯生福就是当时攀登珠峰的队员,他拍摄的这些纪录片如今就保存在国家档案馆里。
  这张照片是1975年拍摄的,其实早在1960年中国登山队的王富洲、贡布、屈银华就第一次从北坡登上了珠峰,但那时缺乏经验,登顶时是在夜间,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致使国际上很多人都不承认这次壮举。
  
  
  1964年5月2日,中国登山队登上了希夏邦马峰,许竞等10人征服了希夏邦马峰,尼玛扎西用冰镐在峰顶上挖了个小坑,把毛主席像和国旗、顶峰签名等放在了里面,永远地留在了雪山上。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盛大的宴会,我被授予了一级登山运动员荣誉奖章。那个宴会厅太大了,2000人的宴会,我一晚上睡不着,咱一个贫苦农民之子,仅仅做出这么一点成绩,国家就对咱这么好,我一定要用自己的热血报效国家。
  有了登希夏邦马峰的成功,就有了登珠峰的决心。从1965年开始,登珠峰的各项工作就进入实质阶段了。我们的侦察队到达了7000米的高度,为贺龙元帅提出的“三年内要从珠峰北上南下”的计划做准备。时间预定在1967年向珠峰冲刺。
  
  登山营成立
  
  现代登山运动发源于1786年,到1960年,世界上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3座已经被各国登山者征服,而登山者的名单中没有中国人的名字。第14座山峰就是在中国西藏聂拉木县的希夏邦马峰。此时中国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中,但是也下了决心要接受挑战。
  为适应世界登山运动的发展,国家体委考虑要在外省市建立一批基地,而西藏的条件是得天独厚的。在三年困难时期,登山营里的伙食就是顿顿水煮土豆干白菜,这样的伙食别说登山,就是温饱也马马虎虎。
  
  侯福生回忆说:
  我是1939年出生的。1958年入伍,1959年被派到西藏去参加平叛,一年以后我就被选进西藏登山营。登山营里有男有女,虽然生活艰苦,但大家却十分快乐,我们还种菜,我种的大葱每根重达一斤多。后来登山营从120多人减到50多人,再后又减到了40多人,我总是被留了下来。
  1965年,我成为西藏登山营的教练,每天负重跑步、攀登、打绳结、用冰镐、练摄影技术、观气象、学医务知识……总之,既像运动员,又像科学家,一个人要当几个人用。
  
  向珠峰挺进
  
  但是,当1967年侯生福他们扛着行李到国家体委报到时,眼前却是一片片大字报。懵懵懂懂之中,侯生福和其他骨干们又回到了西藏,登山的计划早没人提了。他们就发挥早先的种地种菜技能,解决生活问题。用掰手腕来练手劲,用抱石头来代替负重行军。
  一直到1972年,集训才开始。1973年中国男女混合登山队成立时,队员们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37岁了,真正的合适年龄应该在30岁以内。经过国家体委上报国务院批准,登顶的时间定为1975年。中国队的目标是一次10人以上、其中要有女性、要从北坡登上。这几个指标都是世界第一,当然难度也是世界第一:
  1975年3月18日到3月24日,中国珠峰登山队进行了第一次高山行军,有133人参加,目标是登上6500米到7700米,做适应性锻炼,完成运输任务。我这时已经是教练了,要走在前面。这一次的行军有位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因脑血管破裂而死亡,当时他只有32岁,刚结婚40多天。由于他殉难的地方离大本营较近,指挥部就想法用牦牛把他的遗体运了下来,掩埋在冰雪中。就这一点来说,他是幸运的——许多登山队员是“死不见尸”的。
  天气骤变。天天有风雪,风速相当于12级台风。我们只好在7000米处待命。队员们很多人都冻伤了,自然减员很大。风雪中的几天真难过啊,总算听到了4月17日到19日可能有好天气。指挥部重新组织了人马,我被安排到侦察修路组。这是最危险最艰苦的差事,也是最能考验人的位置。这个组共有12人。
  到了7700米时,只剩下5个人。最需要我的时候,我的老毛病痔疮犯了。肠子也出来了,肛也脱了,疼得要死。指挥部把我用牦牛送下山,这时中国登山队的副政委邬宗岳遇难的消息又传到了我的耳朵里,中国队第二次突击登顶的计划也失利了。我再也不能在医院里躺着了,5月16日早晨,我拖着还没有恢复好的身子回到了登山队。
  
  登顶成功
  
  侯生福的身体还不行,但意志坚强。他不仅成了登山的主力,还是身兼多职,其中一项是硬指标:拍三部电影。一个是攀登的纪录片,二是以大自然为主的风光纪录片,三是一部科教片。此前侯生福就接受过摄影技术的训练,但是如何在珠峰拍摄则是另一回事了。一个人又要登山,还要拍摄,还要当半个科学家,真个是人类的极限:
  我压力很大,出发前国家领导人就特别关心这件事,又是讲意义,又是提供物质保障——这样一次登山的花费是巨大的,据说每次登山的费用大体相当于办一次全运会。电影机上有三个镜头,可以旋转的那种。用手摇的方式上弦,没有电池。为了保证拍摄顺利,我把另外两个镜头给封住了,只用一个标准头。我还背了4盘彩色胶片。
  山上都是冰雪,而且风很大,风速甚至可达每秒60多米,而12级台风才每秒30多米。常有登山者被刮得无影无踪。山上还缺氧气,有的运动员往8000米高峰运送氧气瓶,结果到了地方后又原样运了回来,这就是因为失忆。
  珠峰峭壁千仞,冰川纵横,不时还有雪崩,风雪来时什么也看不见,大家只好用绳子互相连接起来。四五个人一组时,有一个人掉下去其他人还可以拉上来,要是半数以上的人掉下去就惨了。
  到了顶上风特大,根本站不住脚,我趴在地面上拍。手冻得直哆嗦,为了拍好,我干脆把手套摘了,回去休息时我再按自己的办法按摩才能恢复。
  终于登顶了!这几十年的梦想实现了。1975年5月27日14时30分,我通过断断续续的电波向大本营报告:我们,9个同志,已经,胜利,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顶峰!大本营激动焦急地问:一号,一号,如果9人都上去了,你就回答,是,或,不是。我说:是、是、是、我们9个人,都上去了!
  拿电影机的只有我一个,所以我必须不停地拍。我们上去的时候是下午2点多,我用冰镐扎在冰上,把电影机挂在上面,我们在上面待了70多分钟。
  那时候,顶不住了就朗诵毛主席语录,登上去后我们9个人全都抱在一起,高喊“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
  从画面中可以看到,有个红色的金属觇标就是我们带上去的。从海平面一直测量到珠峰,得到了最精确的数字:珠峰高8848.13米。这个数字要由联合国高程委员会确认,由中国新华社发布,成为最权威的数字。换句话说,世界第一高度是由中国登山队得到的。
  1975年6月28日,登山队进京受到邓小平、华国锋等领导人的接见,为了庆贺这事,中央领导先后6次接见了登山队队员。全国人民沉浸在欢乐之中,同时也向世界宣告:中国不再是登山弱国了。在地球之巅有五星红旗在飘扬,有中国人树立的红色觇标在那里无声地证明着一切。而所有这些元素,就凝聚在一张小小的照片上了。
  (本文参考了王广彦的《探访地球之巅的汉族登山家》)
  
  侯生福摄
其他文献
夏云杰1903年出生于山东省沂水县四十里堡金厂村一个贫农家里。1926年3月,夏云杰因家乡军阀混战,连年灾荒,背井离乡到关东,辗转来到黑龙江省汤原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年轻的夏云杰怀着深厚的民族感情投身抗日斗争的行列,在中共满洲省委领导冯仲云的培养、帮助下,他的政治觉悟迅速提高,于193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10月10日,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三十军汤原反日游击
2008年1月10日《大众摄影》寄来一封约稿信,信中说:“讲述摄影人的影像故事,讲述一本杂志与一段曾经的人生。”一句话激起我心中的许多往事,我的大半生摄影实践都与《大众摄影》紧紧相连。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开始在《大众摄影》发表作品。那时《大众摄影》有“月赛”专栏,虽然没有丰厚的奖金,但我把在月赛中入选和得奖看做是杂志对自己影像的认可。由于年轻气盛,常常自我感觉良好,看到获奖的照片图解政策,
617这种宽幅形式近年来颇为流行,以至于林好夫、骑士、富士等品牌的617相机出现了热销的状况。不过这些宽幅相机都是使用胶片的,还没有一款近似于617宽幅比例的数码相机。不过在2006年9月,赛兹做到了。    赛兹6×17数码版全景相机  对于多数摄影爱好者来说,瑞士赛兹公司可能并不熟悉。因为赛兹公司的产品过于专业了,像Super60/220环摄这样的相机价格昂贵,并非普通摄影爱好者所能接受,但对
鼠年刚过,摄坛飓风狂吹。  先是香港明星陈冠希与一干女明星的劲爆艳照,看爆天下俗家众生的眼球。接下来,“藏羚羊”案,作者刘为强不仅得到了“刘羚羊”的“封号”,还成为我国因新闻图片造假总编、记者双双引咎辞职的第一例。接下来《哈尔滨日报》摄影记者张亮拍摄的获得首届“华赛”金奖的《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被网友质疑造假。一时间“周老虎”、“刘羚羊”、“张鸽子”的假照与陈冠希的艳照成了网上最热门的搜索关键
七月初,我和同事从玉山出发直达慕名已久的横店影视城,怀揣一个期盼,轻轻闭上眼眸,聆听一场心灵的邂逅。  横店影视城位于浙江中部东阳市境内,与中国小商品城义乌市相毗邻,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被誉为“中国好莱坞”。其实不是一个城,而是一个镇,有十几个大小景区组成,九个开放的分布在镇南和镇北两个区域。琳琅满目的景点,令我们眼花缭乱。  漫步外面“汴京”街市时,你会有穿越感。首先,我们游览第一个景
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是交汇、重复、规则、禁令与方向的空间。不论巴黎、北京或别处,大城市都是一样的光彩夺目、盛大辉煌。喧嚣的活动、躁动的灵魂,充塞着一座座城。大街上,小巷里,一天又一天,成千上万的无名路人匆匆走过。    无一例外地,这组作品的所有影像都将城市表现为居住者的主人,城市有它的威权,从不妥协,是它决定行走的方向与节奏。城市的节奏一点点吞噬了人的节奏,人迹不过是些许烟尘。  2005年,来
前几年路过香港逛书店时买了一些图书,其中有一本从数百元打折到71.5港币的画册,书名是《MATERIAL WORLDa global family portrait》,翻译为中文应该是《物质的世界——全球家庭肖像》。出版者组织了几位摄影家,在三十个国家各拍摄一个家庭,每个家庭都把全部家当搬到户外,连同他们所居住的房子,拍摄一个全家福。画册里每个家庭占六或八个页码,第一个对页是这幅全家福,后面几页是
那还是疫情的前一年,我去希腊,在餐厅点薯条时搭配的不是番茄酱,而是一种里面有绿色植物的白酱,当时不知道是什么酱,只知道里面有酸奶、茴香和另外一种被蒜味和茴香味掩盖了味道的菜丝,猪八戒吃果子一样的就下肚了。回来好久才知道那是希腊著名的黄瓜酸奶酱,里面清淡的菜丝是黄瓜丝,我居然没吃出黄瓜的滋味。   希腊黄瓜酸奶酱发音类似“撒西提”,撒西提的做法简单,只是在国内,希腊酸奶不太好找。买来原味酸奶将就用
由佳能主办的EOS“旅程·印象”数码摄影大展经过激烈角逐,有27幅作品从两万余张来稿中脱颖而出,分获一、二、三等奖。这次参展的摄影作品均为佳能EOS单反相机拍摄的原创作品,其中不乏众多独具创意的摄影佳作,充分体现了摄影爱好者的创作实力。这次摄影大展正值佳能EOS品牌二十周年,多年的技术沉积使佳能拥有从影像传感器、影像处理系统到光学镜头研制的实力,让EOS数码单反相机成为专业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们心中
大变焦比的镜头,常为喜欢旅游的摄影爱好者所钟爱。一台数码单反相机加一只大变焦比镜头,不但可以实现一镜走天下的愿望,而且成像质量还要远远好于轻便数码相机。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镜头的设计、制造水平今非昔比,大变焦比变焦镜头不论是在成像质量上,还是在机械结构上,都已经完全能够满足一般摄影爱好者的需要。  18-250mm1∶3.5-6.3 DiⅡ是腾龙公司最新推出的大变焦比镜头,厂家编号A18(以下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