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扣》:香港城市的主题复现

来源 :赤子(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yph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胭脂扣》是李碧华的小说中第一部被改编后搬上银幕的,它的巨大成功也奠定了李碧华此后多部作品的改编。本片由香港著名导演关锦鹏指导,梅艳芳与张国荣主演,关锦鹏由于细腻的风格对和女性命运的关注被誉为香港的“女性电影大师”。1984年底,他的第一部作品《女人心》就出手不凡,成功打入香港电影圈,成为当年少数的高票房导演。此后的《胭脂扣》、《三个女人的故事》、《红玫瑰与白玫瑰》 “Rouge buckle” is the first of Li Bihua’s novels to be put on the screen after its adaptation. Its great success has also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adaptation of Li Bihua’s later works. The film directed by Hong Kong famous director Guan Jinpeng, Anita Mui and Leslie Cheung starring, Kwan Kam-peng due to the delicate style and the fate of the concern of women as Hong Kong “female movie master ”. By the end of 1984, his first work, “Women’s Heart,” made an exceptionally successful entry into the Hong Kong film industry and became the highest box office director of the year. Since then, “Rouge buckle”, “The story of three women,” “Red Rose and white rose”
其他文献
你如果想从《罗曼蒂克消亡史》中探索法式唯美的浪漫,那你可能要失望了,这部影片会传达给你一个鲜活的概念暴力美学。可以说这部电影是非常罗曼蒂克的,但同时也是十分残酷的。也许正因为导演程耳受到了来自昆汀导演美学暴力的启发,在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被砍断的玉手、尸体横陈现场。这个影片可以让观众看到暴力的另一种可能性。《罗曼蒂克消亡史》是一部非常具备罗曼蒂克精神的电影,这种精神带着一种庄重却又不羁,它的罗曼蒂克中
近来,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刷了许多人的屏,剧里上演的是反腐大戏,剧外的讨论也呈现出天花乱坠般的精彩。看似主旋律正剧,各方反应却各有不同,笔者简单梳理了一些媒体和观众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    一、 注重课前的调查研究,激活学生的学习情绪    曾有教育家指出:终身教育的首要原则是教育应发展个体主控自己命运的能力,学习者应视为教育过程之中心。对教师而言,这意味着教育内容应以学习者的需求为中心。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