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太极拳课程的设计与改革的创新发展研究

来源 :当代体育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onu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太极思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对自然界的事物发展总结出来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太极拳正是这种思想的完美诠释。大学阶段是开展太极拳课程的最好时段,为了更好的普及太极拳,更好的理解太极思想,本文主要通过以“文化传承”为方向的太极拳课程的设计与改革,以发现一种更好的,更有效的开展与普及太极拳的课程改革模式。
  关键词:新时代背景 太极拳课程 设计与改革 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1(b)-0187-04
  Abstract: Taiji thought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collective wisdom of understanding na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ai Chi is the perfect interpretation of this idea. University stage is to the best time to carry out Tai Chi class, in order to better popularizing Taijiquan,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aiji. In this paper, through "cultural heritage" for direction of Taijiquan course design and reform, it tries to find a better, more effective development and mode of Tai Chi. curriculum reform .
  Key words:Background of the new times; Taijiquan course; Design and reform;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挺好人民健康水平,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战略部署制定。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10月26日印发并实施。《纲要》全文分八篇二十九章,其中第一篇第六章第二节点名提到: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2002年7月,美国《时代周刊》将中国古老的太极拳运动比喻为完美运动。全球有超过1.5亿人习练太极拳。作为世界上最完美运动的太极拳表达的不仅仅是一种武术种类,它其实就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她正影响着世界人民,正在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它的强大已经和世界融为一体。
  什么是太极?所谓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无极即道,是比太极更加原始更加终极的状态,《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1]“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孔颖达书:“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2]
  太极拳,是综合了历代各家拳法,结合了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吸取了古典哲学和传统的中医理论而形成的一种内外兼练、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3]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太极拳形架之源,与道教科仪踏罡步斗极其相似,其间“禹步”之术是中国古老的养生术,道教法术中的禹步,即为今天的八卦步、太极圆环步的雏形。太极拳理论,直接来源于道教思想,道教继承和发展老庄道家思想,在重生贵生、尊道贵德宗旨指导下,有一系列养生修身炼己、以求长生久视的锻炼功法[4]。在太极拳中,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柔弱胜刚强”都来源于老庄哲学,故太极拳被称为“国粹”[5]。
  学习太极拳对在校大学生来说,不但可以学习古代中国人总结的運动方法,而且可以通过身体力行的而感悟先人们总结的思考方法。因为思考方式决定了运动方式,运动方式决定了具体动作。太极拳的大道就是太极文化,也就是运用太极学说所揭示的事物运动变化规律来处理矛盾,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习练真正的太极拳,不仅能起到养生、健身和防身的作用,还可以将通过练习太极拳所体悟出的各种道理及思考方式,应用到工作(各行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来处理所遇到的问题。
  1 太极拳健康实效
  太极拳被人称作是“平衡拳”,它不仅蕴含着华夏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在促进人体身体健康也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
  (1)人体本身有着天然的自我修复系统,但是随着人的年龄的增加,人的自我修复系统也在不断退化,锻炼太极拳能调节身心功能,调和阴阳,促进平衡,能有效的激活人体自我修复系统,减缓衰老,保持健康。
  (2)现代化的不断进步也伴随着人的体力劳动的减少,很多人长期坐在办公室,导致人体经络运行混乱,身体上会有或多或少的小疙瘩,这是经络不通的具体表现,习练太极拳能促进经络通畅,保持身体自然运行。
  (3)当今社会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越来越多,过度的脑力劳动会导致全身也随着紧张,僵硬,太极拳锻炼要求心静体松,顶头悬,这样的要求长期坚持下来能有效的减少头晕眼花,保持大脑清醒。
  (4)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需要人类不断辛勤的工作,这使得现代人工作的时间无形间不断在增加,心脏方面的疾病时有发生,习练太极拳讲究缓慢柔和,无形间是一种有效的减缓心跳,减轻心脏压力,进而增强心脏功能,可使心脏慢而有力。
  (5)锻炼太极拳强调腹式呼吸,这种呼吸方式实际上就是一种对五脏六腑的缓慢而柔和的按摩,促进内脏器官之间的平衡,保持身体健康。
  (6)太极拳锻炼要求手臂时刻保持弧形,这样可以促进手臂的气血循环,本质上是保持了手太阴肺经的畅通,强大人体的肺功能,可以有效的预防感冒,在雾霾充斥的当今社会,太极拳锻炼更显难能可贵。而且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也都在手臂上,手臂的气血流畅无形间也是对心脏动力的一种健康保护。   (7)太极拳锻炼要求立身中正,无论前进还是后退都要保持躯干的直立状态,这在无形间就是对人体腰部的一种保健锻炼方式,对于现代人们常坐导致的腰肌劳损和腰间盘突出是很好的预防和恢复手段。
  (8)手机和电脑的出现使得眼睛大部分时间都盯在屏幕上,久而久之导致视疲劳和视力的下降,太极拳锻炼要求眼睛凝视和随视,这也是太极拳锻炼当中“神”的体现,这种锻炼方式能有效的锻炼的人们的视力,保持眼睛健康。
  (9)太极拳锻炼强调阴阳,虚实;具体表现在体重在两腿之间的缓慢转换,这种锻炼方式可以有效锻炼两腿的原动力,可以有效的减缓“人老先老腿”的发生。
  (10)太极拳又被称作“气势拳”,锻炼太极拳的时候要求气沉丹田,静如山岳,动如江河;练习太极拳本质上也是对心理层次的暗示,对增强锻炼者的自信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 课程改革定位
  太极拳从起源到发展穿越了漫长而悠久的历史时空,它的技艺、拳理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与民族精神实质,我们不能简单的把它看成一种武打格斗术,它的精髓是中华人文精神。祖先留下的这笔宝贵遗产代表了我们的民族个性和文化基因,是用来区分种族血脉的“脸谱”。[6]因为一个民族一旦失去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尤其是标志性的文化特质,和体现文化灵魂的哲学思维传统,历史证明是很难自立与世界民族之林,终究是要淘汰出局的。太极拳既是一种“拳术”,又是一种“文化”,太极拳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它的精髓主要是“自然”与“和谐”,这与当前我国所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一脉相承。[7]当前,习近平主席提出“一路一带”发展路线,也是我们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绝佳历史机会,太极拳无疑是非常合适的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点的代表。习练太极拳,不仅是一个健身和娱乐的层次,它更是一种精神的修炼和文化的领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折射。鉴于此,作为社会精英代表的大学,理应与时俱进,突出文化的特质,在太极拳的课程设计与改革的方向上应以“文化传承”为理念,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与时俱进的进行太极拳的课程改革。
  3 太极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 教学课时偏少
  目前大学体育课的教学学时普遍以17~18周为主,每周一次教学课。时间的限定很难学生领悟太极内涵,保证动作形式的正确性。要想让学生有一定身体与心理上的感悟与领悟,至少需要一年的学习与锻炼,而在教学课堂的有限时间内无法保证学生能对太极有一定深度的领悟。
  3.2 教学形式单一
  以班级为主的教学上课形式,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等方面的差异。教学内容固定,教学要求量化,结果导致学生失去兴趣,无法保证教学质量[8]。
  3.3 教学组织较松散
  由于太极拳动作多,而课时有限,仅靠一周一节的体育课程教学,学生很难掌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敢进度,于是就出现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掌握不够牢靠,体悟就無从谈起了。
  3.4 教学方法较枯燥
  当前太极拳的教学方法的特点主要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按部就班的学习为主要形式,忽略了教学过程的双边性,学生发挥主动性的机会不多,课堂教学气氛不活跃,学生大多数处于被动状态,在一定层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5 缺少课外相关活动的支撑
  当前太极拳运动除了课堂之外,没有很多课外相关活动给予支撑,导致学生一周一次的学习,没有机会或平台在课后进行复习,自然就导致教学的很多时间花在动作的复习重复状态,这在一定层度上也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变相打击。
  4 课程改革之文化篇;与文化同行
  但凡从事教育教学的同行们都知道,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兴趣,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成为学习太极拳的关键。由于改革的主题是以“文化传承”为理念的太极拳课程改革,又要充分激发学习的学习积极性,这是这次太极拳课程改革的难点和重点。
  4.1 太极拳摄影比赛
  随着社会物质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再满足于吃喝,精神层面上要求随之而来。摄影渐渐成为大众喜爱的一个文化活动,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鉴于此,将太极拳和摄影结合起来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辅助活动,这样对于学生学习太极拳的积极性是一个很好的刺激。例如,将太极拳中觉得自己做的最好的动作结合大自然风景拍成图片,并将全班同学的图片集合在一起组成文件保存在全班的聊天空间里,作为一个永久的回忆,这个活动得到了同学们大力支持,有的班级还将这个活动作为班级的团日活动并获了奖,可谓一举两得。
  4.2 我的太极之路
  熟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是学习的至理名言。如何利用学生的资源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将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中国的学生都有在小时候写日记的经历,将自己的经历记录下来,有利于自我总结和提高。鉴于此,在学习和习练太极拳一段时间后,让每个学生将自己的太极领悟写出来,并将大家的太极领悟集体共享,标题为:我的太极之路。刚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同学对于这样的活动不是很积极,随着太极拳学习和锻炼的增加以及老师在课堂上的不断引导,很多同学都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对太极的领悟,有的甚至联系都了自己的社会生活。这样的活动不仅得到了同学的支持,还真正体现了太极拳教学的终极意义,将太极与生活联系起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4.3 太极书法大赛
  地球上四大文明中,华夏文明的闪耀之处是我们用文字记录了我们的历史发展历程,所以文字无疑是华夏文化非常典型的代表,将太极拳与文字联系在一起,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创意。无论社会如何高速发展,书法仍然在社会文化领域站有一席之地。太极拳的之所以有如此恢宏的发展,是因为不间断的有名人、名家在其中推波助澜,相应的也产生了很多关于如何习练太极拳的总结,如太极拳经,太极打手歌等。这项都是太极拳的锻炼的理论指导,将实践与理论结合将是非常有效的提高太极拳掌握的好方法。另外,将选出的表现好的太极书法进行课堂展出,在无形间是对学生太极领悟的一种提升。   4.4 太极拳大会
  课内外一体化是当今体育课发展的大趋势,但是如何有效的进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不是很多体育项目都能做的很好。对太极拳而言,集中起来,以学院为单位进行太极拳大会将是一个非常好的活动。以学院为单位,可以让各个学院辅导员负责专门抓太极拳训练,毕竟每个学院都不想名次排在后面,安排这样一种竞争的机制,可以用比赛的形式来促进学生的课外太极拳的锻炼。
  4.5 新媒体的介入
  社会永远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就会产生很多新事物。例如手机可以代替照相机、录像机了。当今时代,每个大学生一部手机,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活动基础。微信公众号无疑是最新流行的新媒体,建立一个全校性的微信公众号,对全校学生进行公开,上传必要的信息和视频,对也上课时间没有学好的同学来说,可以在课下在微信公众号上进行课外补充和指导。实践证明,微信公众号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非常有效的一个促进。
  5 课程改革之实效篇:实验研究及问题分析
  5.1 研究對象与方法
  5.1.1 研究对象
  中国计量大学大一学生400人,从未学过太极拳,分成两组,一组为实验组200人,另外一组为对照组200人,实验组采用以“文化传承”理念的创新教学方法授课;对照组按传统按部就班方法进行教学。
  5.1.2 研究方法
  文献法:广泛收集与阅读各种学校太极拳教学的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
  专家访谈法:走访杭州大学城各个高校太极拳教学方面的教师和专家,分析整理太极拳教学的特点和其他相关问题,为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问卷调查法:向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发放问卷400份,有效回收400份,有效回收率100%。
  数理统计法:实验所获得的数据用excel10及国际统计软件spss11进行统计分析,实验数据用均值标准差(X±SD)表示。
  5.2 实验研究结果分析
  5.2.1 实验组与对照组成绩结果比较(表1)
  实验后的数据表明,对两种不同方法进行教学的学生进行评定,两组学生动作水平分呈现出高度显著差异,P值分别小于0.01.由表1可明显看出,经过太极拳创新方法教学后实验组的动作水平掌握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以“文化传承”为理念的太极拳创新教学改革由于传统太极拳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对太极拳的学习。
  5.2.2 实验组与对照组练习太极拳兴趣比较(表2:实验前)
  5.2.3 实验组与对照组练习太极拳兴趣比较(表3:实验后)
  由表2、3可以看出,实验前,两组学生对学习太极拳的兴趣层度基本相当。可以看出,通过一个学期的太极拳的整体学习,通过以“文化传承”为理念的太极拳创新教学改革后的学生对学习太极拳的兴趣有了非常大的改变,大大提高了对太极拳学习的兴趣层度,而实验组同学的兴趣层度并无太大变化。说明这种以“文化传承”为理念的太极拳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认可,真正实现了学生由被动学习问主导学习,实现了学习的主体化,更加有利于高校太极拳的学习、开展和广泛传播。
  6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时不远,当前“一路一带”发展路线更是将中国这个符号国际化,全球化。民族的复兴不可避免的伴随着文化的复兴,太极拳是一种文化,是中国文化的载体,集哲学、医学、伦理学和美学等文化于一体,是典型的蕴含丰富中华文化的代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文化传承”为理念的太极拳改革,与时俱进,既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又能有效的促进大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和学习,值得在高校范围内进行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 刘延荣.对内蒙古农业大学太极拳课程创新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61-162.
  [2] 杨雨丰.高校开展太极拳课程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5):164-165.
  [3] 杨杰.高校简化太极拳课程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搏击. 体育论坛,2015(2):92-93.
  [4] 田林,刘俊卿.在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普及太极拳运动之价值探研[J].阴山学报,2013(3):41-43.
  [5] 方国清.一个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武术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8):36-37.
  [6] 黄中伟,刘洋.对哈尔滨市高校开展简化太极拳课程的研究[J].体育世界,2013(8):117-118.
  [7] 黄光斌.浅析文化视域下太极拳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J].民族传统体育,2013(3):170-171.
  [8] 徐海鹏.上海市大学生对太极拳认识的现状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3(7):41-43.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重点研究了天空体育英超联赛解说的特点及成因,对比出中国足球解说的缺陷,最后提出改进建议。主要结论:天空体育英超解说具有即时性、中立性、流畅性的特点。对中国的启示:我国足球解说在知识储备、情感处理、解说模式等方面仍存有缺陷。建议:加强知识储备、重视情绪转换、创新解说模式。  关键词:足球 英超 电视解说 天空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05
摘 要:所谓大学生体育志愿者管理,即高校为了使大型体育赛事得以顺利完成,实现预期目标而对以高校大学生为主要对象的志愿者进行协调分工和合理安排其工作任务的过程。目前,我国关于志愿者服务体系的相关研究尚不够系统,研究内容片面、单一。文章将以第十三届天津全运会为例进行研究。从学术方面探讨志愿者精神来自于西方及中国自身的源头,研究我国的馆校对接模式及招募流程进而得出我国职能式为主的志愿者体系模式。  关键
摘 要:針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渠道不畅、市场前景萎缩的现状,通过构建校企(地)联合培养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残疾人运动与康复服务的专业小方向,重新构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市场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结合人才培养对接的实习、实训课程体系,为推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和方向的转型与发展提供重要理论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运动康复 残疾人体育  
摘 要:篮球一直是青少年比较喜欢的体育活动之一,对身体协调性和反应灵敏度都有锻炼作用。体前变向是篮球比赛里最常用的过人招式之一,也是运动员需要掌握的关键技术,在NBA历史上也涌现了多位体前变向的鼻祖。可以说此项技术是低、高运球的升华,关乎到比赛得分与进攻。在中职院校篮球训练中如何提升学生实战技术,展现技术魅力成为体育教师不断研究的课题。本文从多年篮球经验教学出发,重点探究专业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篮球
機场蓄车池出租车司机的选择决策研究
摘 要:跨栏跑是一项跨越障碍、战胜困难、体验成功乐趣的项目。在跨栏教学过程中,教学者要正确地引导学生树立克服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是激励其行为的动因。只有动机与“栏感”有机的结合才能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碍。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瓜州一中跨栏跑教学进行研究,在调查掌握跨栏跑教学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跨栏跑教学中学生
摘 要:安全管理是游泳场馆经营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溺水、意外损伤、意外疾病突发等安全事故是困扰游泳场馆健康、安全运营的问题。高校游泳场馆是师生健身娱乐的重要场所。本文通过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对温州大学游泳池救生设施安全、水质卫生安全、开放安全进行调研,了解温州大学游泳池安全管理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游泳池 安全 管理  中图分类号:G861.1
摘 要:如何通过丰富教学元素,提升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已经成为体育教学的改革焦点。互动模式变革,是打破传统课堂“僵局”,营造良好氛围的关键。所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体育实践,正是确保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实现理想效果的关键所在。本文拟从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师生互动模式的实施背景分析入手,结合高校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的具体内涵分析,并且从实践体验与兴趣激发角度,综合分析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师生
摘 要:我国对基层地区教育越来越重视,广西等边远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严重不足的状况也将得到改善;体育产业的迅猛发展也将带动更多的就业岗位,这对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是利好消息。本文通过文献资料、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等方法对2015、2016和2017届河池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研究,了解新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教育毕业生结合自身特征选择的就业方向并提出建议,为其就业创业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摘 要:本文旨在从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这一现实情况出发,通过分析学生的“爱”与“不爱”和体育教师的“变”与“不变”,力求从体育教师的角度寻找解决这一现实情况的破解之道。本文研究发现:学生对体育的爱与体育本质相统一,体育的竞争特性使课堂更具趣味性也是学生对体育的爱的重要原因,但致趣因素缺失是学生不爱体育课的原因之一;在学生的“爱”与“不爱”间,教师能做的是对教学与学生的爱不变、直面教学困难的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