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体育足球教学

来源 :当代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shi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已经成为小学阶段教育的根本任务,并且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对学生未来体育兴趣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需要更加重视体育课堂。小学体育教师需要以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思想为中心,适当地调整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其体育兴趣的发展。
  体育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对其心理压力的缓解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小学足球教学开展了非常丰富的课程,提高了学生对足球的掌握技巧。目前许多体育教师对足球教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理解偏差,在学生并未完全掌握足球运动技巧的情况下让其自主训练,这会使学生感到枯燥,降低足球教学的效率。
  1 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感到好奇,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在教学中融入体育游戏既能够帮助学生打好足球的基本功,又能让学生感受到足球学习的乐趣,教学效果明显。足球是一项激烈的对抗运动,对学生的体能、技巧和配合都有很高的要求,不是学生短时间内就能掌握好的。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在足球教学中向学生进行足球技巧的传授,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训练,增强其身体素质,提高其对足球技巧的熟练度,从而帮助其打下坚实的基本功。
  2 渗透德育,培养学生团体精神
  足球是团队与团队之间的比赛,队员之间的配合比个人的发挥更加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重注培养学生之间的默契,使同学之间的配合度更高。教师可以在进行足球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懂得团队合作在比赛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其团队意识,培养其合作互助、顽强拼搏的精神。进行足球比赛的关键性因素是团队之间的配合,教师可以通过正反案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正面案例能够对其进行教育,使其能够形成正确的配合观念,提高其团队精神,而反面案例能够帮助学生吸取他人失败的教训,以他人的错误为参考纠正自身的错误,避免重蹈覆辙。在日常训练中教师需要不断对其进行德育渗透,从而激发其团队荣誉感,将团队训练与德育训练进行结合,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还可以更好地发挥出学生的潜能,使团队能够在足球运动时具更强的气势。
  3 注重理论,锻炼学生思维
  许多人都认为小学阶段的足球教学内容非常简单,教师传授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基础活动即可,并没有过多深奥的理论,但足球是一个团队型的竞技活动,成员之间的默契,每个成员的足球水平和比赛的战术理论对比赛的结果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关系。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教师若仅对学生讲解一些战术方面的知识,小学生则很难完全理解教师所表达的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对其开展训练活动之余进行一些足球理论知识的传授,丰富教学内容,锻炼学生思维。在进行足球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自身教学方式,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能够从具体的现象中理解其中的理论,并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启发引导,提高其对足球的各个战术有效的理解,锻炼其思维能力,提高其体育素养。
  4 教师应不断完善校内足球竞赛体系
  完善足球竞赛的体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在创新足球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提高联动效应,在实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不仅需要完善足球竞赛体系,还应积极生成校内、校外相关主体在足球教育中的联动效应。教师需要不断丰富足球精神的形式,对于现阶段我国小学足球特色过少的特点,教育部门需要加强对小学校园足球赛事的改革,针对五人制足球赛和七人制足球赛开展活动,从而提高足球场地的利用率,并且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参与比赛活动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完善小学阶段的校园足球比赛有助于足球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且教师也可以开展相关的足球特色比赛,从而使比赛總类更加丰富。教师还需要完善小学之间的足球联赛衔接体系,为创造更多的比赛机会,提高足球比赛的整体水平,各学校应在积极开展校内足球比赛的基础上,开展学校之间的足球比赛,各个小学也应积极地参与地方区域性和全国性的足球比赛。对于一些小学存在的足球比赛整体水平较低的情况,学校领导需要积极争取参与比赛水平较高、比赛氛围较大的足球联赛,参与大型的足球比赛不仅能够提高足球队的整体实力,积累比赛经验,在比赛过程中还会提高团队之间的默契程度,这对强化学校的足球文化凝聚力和感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还可以提高足球教育的教学效率。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育教师应设计合理的足球教学方法,丰富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小学生对足球的兴趣,促进我国足球运动的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清湖小学)
其他文献
中华法系是我国在长达两千多年封建历史中形成的法律体系,其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影响深远。通过对《唐律疏议》法律条文的分析和整理,归纳出了中华法系的五个特征:(一)德主刑辅,礼法结合;(二)重视教化,宽仁慎刑;(三)家族本位,维护伦理;(四)贵贱有等,尊卑有序;(五)皇权至上,政法合一。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法系不仅推动了古代中国及其周边国家如日本、高句丽等法律制度的发展,而且对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推进国家治理法治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具有借鉴意义。
现在高中语文提倡以“学习任务群 ”为中心的大单元教学,强调在复杂任务情境中的深度学习,组织学生完成各种学习任务。但有些教师在实践中因片面地追求学习任务的完成而忽视了文本细读,以致学生在阅读中无法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无法达到预期的阅读教学效果。细读文本是完成各种学习任务的基础,基于此,文章以《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群文阅读为例,就“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高中语文文本细读策略做出了研究,希望能有助于语文教学。
为解决富水黄土隧道掘进过程中遇到的掌子面渗涌水、洞周土体软弱剥落、初期支护变形坍塌与隧基软弱等技术难题,以银西高铁驿马一号隧道为例,对高铁富水黄土隧道首次采用地表降水开挖与隧底软基注浆加固开展深入研究,并对该措施的降水疏干与软基加固效果进行分析、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在富水黄土隧道地表降水设计时,按经验参数确定的涌水量与实际涌水量常存在较大差异,结合掌子面实际涌水量或参照局部深井疏干试验后的参数进行设计,是确保设计方案与实际吻合的关键。2)实践表明,对穿越深厚富水软塑黄土层隧道开展地表超前降水疏干是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