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华芬:执著做手绣嫁衣,成就千场婚礼

来源 :现代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554433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华绮丽的女孩身着红嫁衣,牵着心上人的手,一步一步踏上红地毯。龙凤褂配马面裙,尽显玲珑绰约;纯蚕丝的红缎面上彩凤翩翩,吉祥华美,大气端庄;金丝银线的盘金绣,每个针脚都经得起推敲。新娘在嫁衣的映衬下,美得让人移不开视线。只属于一个人的私人订制嫁衣,藏着女孩凤凰涅槃的寓意,烘托出她与心上人携手红尘的喜气洋洋。穿着手绣嫁衣出嫁,悄然成为明星圈的新时尚。服装设计师傅华芬,9年执著做手绣嫁衣,成就了上千场婚礼。她的手绣嫁衣被搬上央视《完美婚礼》的舞台,满屏流光溢彩,观众恍然惊觉古代美人踏着光影而来,诉说“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故事。

泉州古厝的小女孩,偏爱祖奶奶的大襟衫


  1986年,傅华芬出生在泉州一个如诗如画的小山村。山是翠绿的锦缎,良田是锦缎灿亮的镶边。小桥流水、野花山果是锦缎上的玲珑珠玉。华芬的祖先在明清时期迁来定居,遗留下来回形土楼,现在成为国家保护的文化遗产。华芬住的古厝建在回形楼的旁边,红墙青石、黛瓦飞檐,屋瓦上雕龙绘凤,厅堂里的石阶上和古老的家具上雕刻着各种图案。
  小华芬最爱看的是祖奶奶的蓝色大襟衫。祖奶奶用香油抹亮青丝,用银簪别好。抬起胳膊扣上一个个襻扣。小华芬蹲在地上,抬着小脸,专注地看着祖奶奶扣盘扣。
  祖奶奶曾是个漂亮的大家闺秀,嫁到隔壁村,成了大户人家的太太。奶奶绣花做衣服的手艺很高。时常免费为村里的小孩做衣服。
  美,在小华芬潜意识里流动。她最爱做的游戏就是在土地上画画。池塘里的荷花、石阶上的雕花、家具金漆上的图案、祖奶奶的大襟衫,都是她画画的素材。
  华芬的大学生活是在北京服装学院度过的。
  学校有个开放的博物馆,里面展出的服装是从全国各地搜集的,而且是各种服装的典型代表。有汉族的,有少数民族的;有现代的,有古代的。华芬来到博物馆参观,内心深处的一根弦被拨动,发出强烈的共鸣。惊奇、艳羡之余,她产生了专攻中式服装的想法。
  2008年,华芬上大三,学校的专业课程基本学完,华芬产生了开服装店的想法。打工期间,华芬觉得做中式服装的人太少了,那么精致的传统服装手艺如果失传了,多么令人痛心!她和男朋友商量:“我们开一个高定服装店吧?”男朋友很支持。他们没有向父母伸手要钱,而是向同学借款,筹措了十多万元,在北京三里屯租了一间半地下的门面,“华芬中式嫁衣”。这几乎是北京第一家专门做中式嫁衣定制的服装店。

终日给别人做嫁衣,出嫁时穿婆婆绣的龙凤褂


  华芬是个拿得起画笔、拈得起针线的人。胸中有丘壑,手中有功夫。美衣华服便会一件件在她手下诞生。
  旗袍是华芬打开市场的第一款中式服装。
  她通宵研究剧中的嫁衣。嫁衣版型源于清代民间汉服袄裙,融合了满族服饰特色。上衣立领,袄褂对襟或右衽大襟,下服马面裙。秀禾服宽松大气,别具镇场之势,隐透东方女性温婉的知性美。
  3个月的日夜赶工,华芬做成新娘梦中的嫁衣。宝绿嫁衣与新郎红服交相辉映。
  此后,秀禾服便成了新娘梦中嫁衣的代称。
  穿过华芬手绣嫁衣的新娘,会把自己的心得分享给亲朋好友。靠着良好的口碑,华芬中式嫁衣稳步发展。
  华芬开店一年后,不仅还清了所有的借款,还有了自己的加工厂。从最初的两个员工发展到7个人,高峰期有十多人。
  华芬设计嫁衣之前,一定要和准新娘进行沟通。通过顾客的言谈举止和进店之后的目光所及,预设顾客心中的嫁衣。华芬知道,每一个将要做新娘的女孩都有一件自己梦中的嫁衣,华芬的工作就是把女孩魂牵梦绕的嫁衣设计制作出来,让她成为万众瞩目的新娘。
  把一件件嫁衣穿在不同女孩身上的同时,华芬也迎来了自己的婚礼。当她想为自己准备嫁衣的时候,男朋友说:“我妈妈可以为你绣嫁衣。”华芬的男朋友是广东潮州人,未来的婆婆是粤绣分支潮绣的传承人,是一位老绣娘。平时,婆婆在家里打理果园,空余的时间接单,为做服装外贸生意的商人绣龙凤褂或者礼服。
  华芬和男朋友去广东,见到婆婆的绣品,领略了潮绣中盘金绣的特色。金线绣出来的图案立体而又富丽堂皇,和苏绣有很大区别。华芬很赞赏婆婆的手艺,先请婆婆绣个盖头。华芬觉得婆婆的手艺不错,潮绣可以吸收到自己的服装店。
  婚期已定,华芬的婆婆开始给她绣嫁衣。华芬说:“您给我绣龙凤褂,婚礼之后,我就把它挂在店里。”婆婆却说:“我给你绣的嫁衣,你要压箱底,传给下一代。”华芬听了,心里暖暖的。
  华芬在服装店里接待顾客,设计服装。婆婆坐在潮州通透的客厅里,一针一线地为儿媳绣龙凤褂。6个月之后,华芬穿着光彩夺目的龙凤褂,戴着婆婆送的如意银簪子,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成长仪式。
  华芬的店里从此增加了一款嫁衣,潮绣龙凤褂。龙凤褂缘起清代满族宫廷婚服,后汉化为民间传统嫁衣,象征大户人家明媒正娶的风光体面,尤以广东潮州地域的绣工卓著。

古色古香的全家福,一针一线都跳跃着幸福的光泽


  华芬为中式嫁衣奔忙,不断产生新的灵感,研發出新款式,目的是让中式婚礼更具魅力。
  每一个新款研发出来,都会耗时半年以上,都经历夙兴夜寐、呕心沥血的煎熬。有人建议她不要这样执著高定服装,可以适当做一些普通的走单较快的服装,盈利更大。华芬却接受不了这样的好心,她开服装店的初衷是挖掘和推广中式传统服装的精髓,让世界惊艳中国服装文化。即使前面的路布满荆棘,也不忘初心。
  “幸福可以穿在身上”是华芬工作的动力,幸福要首先惠及身边的人,是华芬的家庭善念。如今,她和丈夫身边有父母,膝下一双儿女,照顾好老人和孩子是华芬的心愿。原来工作起来忘了时间,现在每天下午6点,华芬必须下班,陪伴老人和孩子。已经5岁的女儿,喜欢拿着红布玩耍,喜欢对着嫁衣画画,每天一幅画,宛如当年的华芬。
  (摘自《新青年》)(责编 拾谷雨)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作出了重要部署,对“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进行了强调。当前,义务教育“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凸显了教育领域的不公平问题。    “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在农村,农民经济收入低与教育支出高是导致部分家庭子女不能充分接受教育的主要原因。2004年,在未能
女儿安安跟她堂姐朵朵一起在楼下空地上比赛拍球时,她对朵朵说:“朵朵姐姐,你大我小,你要让着我。你拍一局,我拍两局。”  朵朵是我老公堂哥的女儿,和我们住在同一个小区,放暑假后经常来找安安玩。她比安安大半岁,幼儿园毕业时,为了表演一个与篮球相关的节目,专门进行过一段时间的拍球训练,能连着拍两三百下。似乎是对自己拍球的技能成竹在胸,对于安安提出的要求,朵朵爽快地答应。安安一次少则拍几十下,多则拍一百多
《教育的55个细节》一书出自一位美国教师之手,该书曾跻身亚马逊2003年度十大好书之列。该书的作者罗恩.克拉克曾经获得2001年度迪斯尼美国优秀教师奖。此后他的教学经验多次被录制成广播、电视节目并在全美播出,受到广大教师、家长和孩子的热烈欢迎。罗恩.克拉克的成功在于他抓住教育过程中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细节。他总结的55个细节既适用于教师和家长教育孩子,同时也适合孩子们自学,甚至对成人提高个人修养也不无
编者按  1996年4月1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设置和试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报告》,到2006年整整10年了。10年来,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以其鲜明的职业性、应用性受到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欢迎,社会对其性质、培养目标、社会功能以及发展前景的认识也日益清晰,这些都使它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教育硕士学位制度并不成熟,有很多问题需要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进行反思、探索与
温梓川(1911—1988年)是著名的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家。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曾就读于上海的暨南大学。他在回忆录《文人的另一面》一书中,讲述了一则发生在暨大关于教育学的故事。故事的传主邓胥功(1888—1976年),曾先后留学于日、德、美,做过暨南大学教育学教授,存世之作有《教育学大纲》(该书分上、下两卷,由华通书局分版于30年代初出版)等。该故事就是关于这本书的。  故事说,邓先生自留
我经常想,假如我们互换人生,我此刻会以何种姿态过自己的生活。  比如在餐馆吃饭,我就在想,假如我是那个服务员,而服务员是我,我此刻会如何。我可能立刻就会爱上我。我大概会打量一下这位客人,从他的言谈举止判断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坐在他对面的女人的表情判断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吃完饭他们是分道扬镳还是直奔向家?等客人都走了,夜深人静,我会做什么,会思考些什么?望着这个城市璀璨的灯光,我会感觉自己是一个被世
兰小荣在工作中  兰小荣出生在一个大家庭里,有善良勤劳的爸爸妈妈,还有美丽能干的姐姐妹妹。全家人用勤劳、朴实和宽容守护着最真实的幸福,享受着最舒心的生活,携手搭建起一个幸福的“家”。在家里父母亲始终教导她们尊老爱幼、勤俭节约、邻里互助等积级向上的品德。  兰小荣是榆中县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一名护理工作者,由于重症医学科的工作特殊性,平常面对患者要更加做到细心、耐心、友善,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对
《两京十五日》  马伯庸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108.00  《两京十五日》的故事來源于《明史》里的一段记载:“夏四月,以南京地屡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六月辛丑,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宫发丧。”50个字的记载,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太子是如何在匆忙间从南京到北京的,有谁陪同,又遇到了哪些困难和威胁?这是个扣人心弦的疑问,以此写出了70万字的故事:洪熙元年,太子朱瞻基宝船
2007年教师节前夕,温总理在北京师范大学又一次强调了“让所有贫困家庭的子女都能上学,真正享有受教育平等权利”的“穷人教育学”观点,从本质上阐释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总理的“穷人教育学”,不讳言“穷人”的存在,直面“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客观现实,提出了“希望教育部门、学校和老师更多关注贫困家庭和孩子”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国家领导人的平民情怀,凸显出国家致力于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信心与决
2020年9月,74岁的张廷芳在《国家宝藏》摄制组的陪伴下,沿着当年和丈夫一起进藏的路线,登上了从青海到拉萨的火车。只是当初答应和她一起重走进藏路线的丈夫次旺俊美已经长眠于大地。岁月有光,眼中有你  1965年,张廷芳考进了北京师范大学。在学校的宣传队里,她认识了来自西藏的次旺俊美。他多才多艺,会吹笛子,还能唱会跳。有一次,宣传队接到学校指示,让他们编写一首革命歌曲,下乡表演。张廷芳很快将歌词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