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区角活动规则的建立与执行是顺利开展区角活动的重要保证,本文正是从这两个方面阐述了开展区角活动的具体做法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区角活动;规则;建立;执行
中图分类号:G6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18-1
区角活动的设置为幼儿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为了让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就必须建立相应规则。如果没有规则,那么我们的区角活动只能成为幼儿随意游玩的场所,就不能体现出区角活动的有效性及教育性。
一、规则建立——渐进
第一步是铺垫准备。在每一个区角活动开展之前,都必须让幼儿丰富相关的知识准备,这样才能使活动开展更深入、更科学。教师根据幼儿的建议,创设了喜欢玩的“娃娃小吃店”。在活动准备过程中,为了让活动开展得更加丰富多彩,教师带幼儿去参观幼儿园门口的小吃店,丰富相关知识,并且与幼儿一起创设活动的环境,让幼儿对即将进行的区角活动有多方面的了解,并对活动产生期待,为幼儿自定区角活动规则做好前期的准备。
第二步是自定规则。活动规则的建立不是外部强加的,不是教师为幼儿制订的限制其行为的手段,而是幼儿为了活动顺利开展而自行制订的。区角活动规则来自于幼儿的讨论,而讨论往往是围绕着在区角活动所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而展开的,这种“问题”一般会影响到该活动正常进行,并且又是幼儿无法自行解决的。讨论的目的就是建立起相应的规则来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如活动区能容纳多少人?玩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在这里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适时、适度的加以引导,一方面启发幼儿把以往制订规则的经验迁移到新的区角活动规则制定中来;另一方面提醒幼儿注意该活动区的特征,使幼儿自定的规则更加切合实际。教师不是权威,即便是幼儿在讨论时规则制订的不完善,也不能过多干涉,只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让幼儿在自定规则的过程中获得一种被肯定、被尊重的愉快体验,使他们的自主权得到充分的展现。
第三步是试行规则。在自定规则中,总有不完善或没有想到的地方,随着幼儿活动的开展,肯定会暴露出许多问题,甚至会阻碍活动的顺利开展。如我们开展的“娃娃小吃店”区角活动,刚开始的时候场地布置不合理,厨房操作区和用餐区混在一起,导致幼儿挤在一起,混乱不堪;有的顾客不遵守规则,后来的顾客先取菜,导致先到排队的顾客意见纷纷等等,小吃店开张的第一天可以说是失败的。
第四步是完善规则。在试行规则的基础上,教师通过现场讨论的形式,请幼儿找问题,寻答案,引导幼儿讨论自定规则的合理性,并向幼儿征集改进的意见,进一步完善规则。同时,补充、修改已张贴的规则。如将小吃店进行合理布局,划分出厨房操作区、取菜等候区、用餐区等。
二、规则执行——灵活
活动规则一经建立就需要有一定的稳定性,但这并不等于说规则是一成不变的,灵活运用规则,能充分挖掘游戏规则中的社会性内涵,使游戏成为促进幼儿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
我们的区角活动有这样的规定,即一个区角里的物品不能随意拿到别的区角玩。这天娃娃家里来了三位小客人,可小板凳只有两个,有一个客人只能站在那,作为主人的燕燕就赶紧去建构区中取了块大积木作为小板凳给客人坐,正在建构区玩的亚东不乐意了,找来了老师,振振有辞地说了制订的规则,老师思考片刻,问燕燕该怎么办?燕燕想了想说和亚东借用一下,用玩就还给积木区,明天自己会准备好的。在燕燕的协商下,亚东同意了。由于教师适时引导,孩子学会了及时变通,既让客人有凳子坐,又能学会用协商的办法说服了在建构区游戏的伙伴同意暂时借用,从而使区角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活动后,教师就此事作了进一步说明,因为要幼儿知晓,规则的变通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可行,而不是随意的乱变,否则会给幼儿一个错误的信号。此外,在区角活动规则的建立和执行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以下三点:
1.发挥孩子的主体性。在规则建立的过程中,教师应把幼儿当作主体来看待,把他们当作活动的主人,使他们有足够的机会运用个人的知识经验来制订并使用规则,因为规则制订的过程对幼儿来说也是一种学习。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探索与表达,在幼儿能够独立建立规则的时候,尽量听取和采纳他们的意见;当幼儿制订的规则不适宜时,应允许他们反复探索,而不要轻易否定;当幼儿建立的规则在执行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时候,教师可用演示、讨论、语言提示的方法引导幼儿完善已有规则。在有些情况下,孩子违反规则并非有意而为,而是因为他们对那些由成人制订的规则并不十分明了或者“忘性”大。醒目的标记能时时提醒规则的存在,强化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它的效果远远优于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可谓“无声胜有声”。
2.关注孩子的差异性。幼儿对规则的执行有一个反复的过程,教师要时时提醒。另外,规则问题较多地涉及了幼儿的心理感受与行为,教师要尊重幼儿个性但又不放纵。在区角活动中,一般来说,大多数幼儿对规则的认同感较高,规则的不遵守者往往是一些比较有个性的幼儿,对于任性而又有点叛逆的幼儿,教师既要了解他的性格,理解他的心理感受,又要找到他的兴趣关注点,并适时适度地运用一些对策,阻止某些不良行为的发生,避免情绪对抗。
3.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区角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组织和引导,需要教师来激发兴趣、协调关系、分享情感,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教师首先应该是善于观察的人,根据观察所知再采取措施。如当幼儿对出现的新游戏材料不感兴趣时,教师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和他一起玩,以激发孩子的游戏欲望,起到暗示引导的作用。教师应在因规则制订不完善而导致不算成功的活动中看到其中的教育契机,鼓励他们积极探索,不断寻找产生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解决矛盾冲突中学习,教师要允许他们犯错,这样孩子才会自己成长,在规则制订逐步趋于完善后,和孩子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区角活动;规则;建立;执行
中图分类号:G6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18-1
区角活动的设置为幼儿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为了让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就必须建立相应规则。如果没有规则,那么我们的区角活动只能成为幼儿随意游玩的场所,就不能体现出区角活动的有效性及教育性。
一、规则建立——渐进
第一步是铺垫准备。在每一个区角活动开展之前,都必须让幼儿丰富相关的知识准备,这样才能使活动开展更深入、更科学。教师根据幼儿的建议,创设了喜欢玩的“娃娃小吃店”。在活动准备过程中,为了让活动开展得更加丰富多彩,教师带幼儿去参观幼儿园门口的小吃店,丰富相关知识,并且与幼儿一起创设活动的环境,让幼儿对即将进行的区角活动有多方面的了解,并对活动产生期待,为幼儿自定区角活动规则做好前期的准备。
第二步是自定规则。活动规则的建立不是外部强加的,不是教师为幼儿制订的限制其行为的手段,而是幼儿为了活动顺利开展而自行制订的。区角活动规则来自于幼儿的讨论,而讨论往往是围绕着在区角活动所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而展开的,这种“问题”一般会影响到该活动正常进行,并且又是幼儿无法自行解决的。讨论的目的就是建立起相应的规则来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如活动区能容纳多少人?玩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在这里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适时、适度的加以引导,一方面启发幼儿把以往制订规则的经验迁移到新的区角活动规则制定中来;另一方面提醒幼儿注意该活动区的特征,使幼儿自定的规则更加切合实际。教师不是权威,即便是幼儿在讨论时规则制订的不完善,也不能过多干涉,只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让幼儿在自定规则的过程中获得一种被肯定、被尊重的愉快体验,使他们的自主权得到充分的展现。
第三步是试行规则。在自定规则中,总有不完善或没有想到的地方,随着幼儿活动的开展,肯定会暴露出许多问题,甚至会阻碍活动的顺利开展。如我们开展的“娃娃小吃店”区角活动,刚开始的时候场地布置不合理,厨房操作区和用餐区混在一起,导致幼儿挤在一起,混乱不堪;有的顾客不遵守规则,后来的顾客先取菜,导致先到排队的顾客意见纷纷等等,小吃店开张的第一天可以说是失败的。
第四步是完善规则。在试行规则的基础上,教师通过现场讨论的形式,请幼儿找问题,寻答案,引导幼儿讨论自定规则的合理性,并向幼儿征集改进的意见,进一步完善规则。同时,补充、修改已张贴的规则。如将小吃店进行合理布局,划分出厨房操作区、取菜等候区、用餐区等。
二、规则执行——灵活
活动规则一经建立就需要有一定的稳定性,但这并不等于说规则是一成不变的,灵活运用规则,能充分挖掘游戏规则中的社会性内涵,使游戏成为促进幼儿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
我们的区角活动有这样的规定,即一个区角里的物品不能随意拿到别的区角玩。这天娃娃家里来了三位小客人,可小板凳只有两个,有一个客人只能站在那,作为主人的燕燕就赶紧去建构区中取了块大积木作为小板凳给客人坐,正在建构区玩的亚东不乐意了,找来了老师,振振有辞地说了制订的规则,老师思考片刻,问燕燕该怎么办?燕燕想了想说和亚东借用一下,用玩就还给积木区,明天自己会准备好的。在燕燕的协商下,亚东同意了。由于教师适时引导,孩子学会了及时变通,既让客人有凳子坐,又能学会用协商的办法说服了在建构区游戏的伙伴同意暂时借用,从而使区角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活动后,教师就此事作了进一步说明,因为要幼儿知晓,规则的变通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可行,而不是随意的乱变,否则会给幼儿一个错误的信号。此外,在区角活动规则的建立和执行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以下三点:
1.发挥孩子的主体性。在规则建立的过程中,教师应把幼儿当作主体来看待,把他们当作活动的主人,使他们有足够的机会运用个人的知识经验来制订并使用规则,因为规则制订的过程对幼儿来说也是一种学习。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探索与表达,在幼儿能够独立建立规则的时候,尽量听取和采纳他们的意见;当幼儿制订的规则不适宜时,应允许他们反复探索,而不要轻易否定;当幼儿建立的规则在执行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时候,教师可用演示、讨论、语言提示的方法引导幼儿完善已有规则。在有些情况下,孩子违反规则并非有意而为,而是因为他们对那些由成人制订的规则并不十分明了或者“忘性”大。醒目的标记能时时提醒规则的存在,强化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它的效果远远优于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可谓“无声胜有声”。
2.关注孩子的差异性。幼儿对规则的执行有一个反复的过程,教师要时时提醒。另外,规则问题较多地涉及了幼儿的心理感受与行为,教师要尊重幼儿个性但又不放纵。在区角活动中,一般来说,大多数幼儿对规则的认同感较高,规则的不遵守者往往是一些比较有个性的幼儿,对于任性而又有点叛逆的幼儿,教师既要了解他的性格,理解他的心理感受,又要找到他的兴趣关注点,并适时适度地运用一些对策,阻止某些不良行为的发生,避免情绪对抗。
3.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区角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组织和引导,需要教师来激发兴趣、协调关系、分享情感,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教师首先应该是善于观察的人,根据观察所知再采取措施。如当幼儿对出现的新游戏材料不感兴趣时,教师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和他一起玩,以激发孩子的游戏欲望,起到暗示引导的作用。教师应在因规则制订不完善而导致不算成功的活动中看到其中的教育契机,鼓励他们积极探索,不断寻找产生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解决矛盾冲突中学习,教师要允许他们犯错,这样孩子才会自己成长,在规则制订逐步趋于完善后,和孩子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