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善问,要问得巧。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活动方式,是知识传授、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只有利用好这条渠道,才能摸准学生的脉搏,遵循他们的需要展开教学。因此要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师就必须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
问在学生的愤悱之处
有效性提问是指老师提出问题的时间是在学生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即愤悱状态)的时候。这种心理状态下的提问能驱使学生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村居》这首诗时,学生在学到“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一句的时候,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无赖怎么会让人觉得喜欢呢?教师这时提问就可以激发学生深入的思考。
师:我们都知道“无赖”是指那些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这里的“无赖”是说那个小孩是“坏”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
(学生努力思考)
师:(提示)古诗中的词和现在的词能一样理解吗?我们不妨采用“拆字法”来试着理解一下。
(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思考)
生:我知道了,这里两个字要分开来理解。“无”就是没有,“赖”才是“无赖”。这样连起来就是没有像无赖一样,那当然是可爱了。
师:好!说得好!理解了“无赖”,那这个孩子怎么“无赖”了呢?
(学生在诗中寻找依据)
……
这样的提问设计非常巧妙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从而对“无赖”一词产生疑问。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对“无赖”这个词的理解会更加深刻,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联系生活实际寻找问题的方法。
问得要有层次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的力度,切合学生当时的思维状态,即要注意所问问题的层次性,要让学生“顺着台阶走”。
要使问题具有层次性,教师应该从整节课、整篇课文上来谋划,设计出一组系统化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使学生乐于接受。以下是笔者在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时的局部。
师:自读课文,请你提一个你认为很重要的问题。
(学生自学课文,笔者指导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
……
师:刚才,好多同学提到这样一个问题: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一个伟大的人?下面,就请同学们各自在文中寻找依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好吗?
(学生在文中找资料)
师:谁能从爱因斯坦的穿着上来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讨论交流)
师:谁又能从爱因斯坦的言行上来谈谈你的看法?
……
上面的例子中,笔者将一个较难、范围较广、思维强度大的大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引入学生的思维过程。这样的问题设计,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都有话可说,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得到锻炼,获得知识与能力。
因此,笔者认为,教师有层次的提问是促进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追问要更合理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提问效果的好坏,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恰到好处地追问,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营造积极、热烈的课堂气氛,激发出学生的灵感,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二泉映月》一文中的重点段落的局部。
师:如果你们就是那邻家的少年,你扶着阿炳来到了二泉,你听听阿炳想通过这琴声告诉你什么?
(学生自由读三、四小节)
学生(甲):他想告诉我他坎坷的经历。
师:怎么坎坷,你能具体告诉大家吗?
学生(甲):双目失明,卖艺度日,穷困和疾病折磨着他。
师:你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甲):我从资料上得知,阿炳由于受别人的陷害,而失去了当家道士的资格,并且被自己的堂弟赶出了道观,由此阿炳就开始以卖艺为生。
师:你能想象一下阿炳卖艺的情境吗?
学生(甲):在严寒的冬季,阿炳在风雪中,虽然手指冻僵了,但是他仍旧操着二胡。二胡发出凄惨的声音,像是哭泣。
师:你说得真好,那么谁来说说在炎热的夏季阿炳怎样卖艺的?
学生(乙):在炎热的夏季,原先坐在树荫下的阿炳被一群无赖赶出了树荫,在烈日下拉着二胡,汗水浸透了破衣,可是也没有换来几个钱,换来的只是一些不屑的驱赶声和白眼。
师:说得好,那么他还有怎样坎坷的经历呢?
学生(乙):还有他唯一的亲人——师父也离他而去。
师:是啊,可怜的阿炳,被穷困和病魔折磨着,无依无靠。
……
由此可见,选择一个独特的切入口,提出一个适于追问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解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连串的追问让学生带着邻家少年的身份加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拉近了他们与阿炳的距离;还可以让学生的思维不致断裂;也便于更好地走入阿炳的生活,了解阿炳创作的动机。所以,合理有效的追问可以让学生进入情境,从而使教学更加有效而实在。
综上,在学生愤悱之处的提问,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营造积极、热烈的课堂气氛;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可以很好地为学生理解问题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合理的追问则可以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从而更好地激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出灵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港口学校小学部)
问在学生的愤悱之处
有效性提问是指老师提出问题的时间是在学生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即愤悱状态)的时候。这种心理状态下的提问能驱使学生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村居》这首诗时,学生在学到“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一句的时候,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无赖怎么会让人觉得喜欢呢?教师这时提问就可以激发学生深入的思考。
师:我们都知道“无赖”是指那些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这里的“无赖”是说那个小孩是“坏”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
(学生努力思考)
师:(提示)古诗中的词和现在的词能一样理解吗?我们不妨采用“拆字法”来试着理解一下。
(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思考)
生:我知道了,这里两个字要分开来理解。“无”就是没有,“赖”才是“无赖”。这样连起来就是没有像无赖一样,那当然是可爱了。
师:好!说得好!理解了“无赖”,那这个孩子怎么“无赖”了呢?
(学生在诗中寻找依据)
……
这样的提问设计非常巧妙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从而对“无赖”一词产生疑问。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对“无赖”这个词的理解会更加深刻,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联系生活实际寻找问题的方法。
问得要有层次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的力度,切合学生当时的思维状态,即要注意所问问题的层次性,要让学生“顺着台阶走”。
要使问题具有层次性,教师应该从整节课、整篇课文上来谋划,设计出一组系统化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使学生乐于接受。以下是笔者在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时的局部。
师:自读课文,请你提一个你认为很重要的问题。
(学生自学课文,笔者指导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
……
师:刚才,好多同学提到这样一个问题: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一个伟大的人?下面,就请同学们各自在文中寻找依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好吗?
(学生在文中找资料)
师:谁能从爱因斯坦的穿着上来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讨论交流)
师:谁又能从爱因斯坦的言行上来谈谈你的看法?
……
上面的例子中,笔者将一个较难、范围较广、思维强度大的大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引入学生的思维过程。这样的问题设计,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都有话可说,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得到锻炼,获得知识与能力。
因此,笔者认为,教师有层次的提问是促进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追问要更合理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提问效果的好坏,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恰到好处地追问,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营造积极、热烈的课堂气氛,激发出学生的灵感,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二泉映月》一文中的重点段落的局部。
师:如果你们就是那邻家的少年,你扶着阿炳来到了二泉,你听听阿炳想通过这琴声告诉你什么?
(学生自由读三、四小节)
学生(甲):他想告诉我他坎坷的经历。
师:怎么坎坷,你能具体告诉大家吗?
学生(甲):双目失明,卖艺度日,穷困和疾病折磨着他。
师:你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甲):我从资料上得知,阿炳由于受别人的陷害,而失去了当家道士的资格,并且被自己的堂弟赶出了道观,由此阿炳就开始以卖艺为生。
师:你能想象一下阿炳卖艺的情境吗?
学生(甲):在严寒的冬季,阿炳在风雪中,虽然手指冻僵了,但是他仍旧操着二胡。二胡发出凄惨的声音,像是哭泣。
师:你说得真好,那么谁来说说在炎热的夏季阿炳怎样卖艺的?
学生(乙):在炎热的夏季,原先坐在树荫下的阿炳被一群无赖赶出了树荫,在烈日下拉着二胡,汗水浸透了破衣,可是也没有换来几个钱,换来的只是一些不屑的驱赶声和白眼。
师:说得好,那么他还有怎样坎坷的经历呢?
学生(乙):还有他唯一的亲人——师父也离他而去。
师:是啊,可怜的阿炳,被穷困和病魔折磨着,无依无靠。
……
由此可见,选择一个独特的切入口,提出一个适于追问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解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连串的追问让学生带着邻家少年的身份加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拉近了他们与阿炳的距离;还可以让学生的思维不致断裂;也便于更好地走入阿炳的生活,了解阿炳创作的动机。所以,合理有效的追问可以让学生进入情境,从而使教学更加有效而实在。
综上,在学生愤悱之处的提问,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营造积极、热烈的课堂气氛;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可以很好地为学生理解问题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合理的追问则可以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从而更好地激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出灵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港口学校小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