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读到这样一则新闻:安徽和县打算斥资千万元改建因唐朝大文豪刘禹锡的《陋室铭》而闻名于世的“陋室”,为陋室新增“金经台”、“鸿儒阁”、“傍水楼台”等多处“人文景观”,将陋室打造成壮观的“陋室园”。闻此不由感慨系之,真乃“年年岁岁花相似,新闻年年不相同”矣。
《陋室铭》是什么?是中华千古名文!其之所以超越时空闻名于世,首先源于其室之陋。因室之陋,才有了刘禹锡这一传世名篇。《陋室铭》的灵魂和可贵之处,乃是作者不同凡响的人格魅力和广阔胸怀。如果刘禹锡住的不是陋室而是豪宅,世上也压根不会有这篇文学经典了。
刘禹锡,字梦得,公元772年生于洛阳,进士出身,才高八斗,官至监察御史。因参与王叔文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朗州司马,后又因《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触犯当局,降为连州刺史,再贬安徽和州刺史。
和州即今之和县,按当时体制,刘禹锡应在衙门内享有三间三厅居室。但和州知县策某认为,刘是被贬之人,有意刁难他,将其安排到县城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刘禹锡却不以为然,见住地风景不错,还写了幅“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于门首。策某闻知甚为恼火,遂将刘禹锡移居别处,面积缩减了一半。此房位于历阳镇德胜河边,周围倒也山清水秀。刘梦得仍怡然自得,又撰对联曰“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县令闻讯更是大怒,再下令将刘撵到城中—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小破房居住。
半年之内,刘禹锡被迫搬了三次“家”,明摆着是策某有意整人,心中当然如鲠在喉愤愤不平。于是,他有感而发一气写成《陋室铭》,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他还请人刻碑立于门外。今读《陋室铭》,仍觉其字字珠玑,句句深意,思想性与艺术性堪称“双高”,充分表达了作者高洁的操守和安贫乐道的人格魅力。
敢问,此番和县欲如此荒唐地按经济逻辑来进行“文化建设”,用豪华包装来诠释古代遗迹,其究竟意欲何为?是想篡改历史,还是要“还历史于真相”?抑或故意向刘禹锡开火,讽刺刘郎是在“作秀”?我想,和县的决策人总不至于糊涂到连是非曲直都分不清了吧?那么,只能理解为他们对刘禹锡的身世及胸怀太无知,太不识相,所以才做出如此焚琴煮鹤的“动议”吧!倘梦得先生地下有知,不知该如何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了!
说实话,近些年我国各地“造古”、“复古”之风可谓方兴未艾:诸葛“躬耕地”至少有三四处,“桃花源”起码有五六处,而“梁祝故里”居然有七八处——连缺山少水毫无风景可言的河南汝南县,竟也自称是“梁祝故里”。这些还倒情有可原,毕竟上述均属美丽传说,崇美之心人皆有之嘛!而和县在干什么?他们想把一间名人陋室打造成根本不存在的豪华别墅,让已经“靠边站”的刘禹锡变成一位土财主,岂不可气可悲又可笑乎?此举究竟无知抑或无聊?这笔巨额资金是靠上级拨款还是须向全县人民“集资”?笔者去过和县,那是一个财政收入仅为1.2亿元的贫穷小县,老百姓日子捉襟见肘,和县的群众会否乐见“陋室园”的修建,不是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吗?
但愿今天的官员能多读读《陋室铭》,从“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名言里汲取精神养分。刘禹锡还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等名句,但愿人们莫做“沉舟”与“病树”,争做“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晴空一鹤”!■
图:陆华 编辑:韩铁马
《陋室铭》是什么?是中华千古名文!其之所以超越时空闻名于世,首先源于其室之陋。因室之陋,才有了刘禹锡这一传世名篇。《陋室铭》的灵魂和可贵之处,乃是作者不同凡响的人格魅力和广阔胸怀。如果刘禹锡住的不是陋室而是豪宅,世上也压根不会有这篇文学经典了。
刘禹锡,字梦得,公元772年生于洛阳,进士出身,才高八斗,官至监察御史。因参与王叔文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朗州司马,后又因《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触犯当局,降为连州刺史,再贬安徽和州刺史。
和州即今之和县,按当时体制,刘禹锡应在衙门内享有三间三厅居室。但和州知县策某认为,刘是被贬之人,有意刁难他,将其安排到县城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刘禹锡却不以为然,见住地风景不错,还写了幅“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于门首。策某闻知甚为恼火,遂将刘禹锡移居别处,面积缩减了一半。此房位于历阳镇德胜河边,周围倒也山清水秀。刘梦得仍怡然自得,又撰对联曰“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县令闻讯更是大怒,再下令将刘撵到城中—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小破房居住。
半年之内,刘禹锡被迫搬了三次“家”,明摆着是策某有意整人,心中当然如鲠在喉愤愤不平。于是,他有感而发一气写成《陋室铭》,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他还请人刻碑立于门外。今读《陋室铭》,仍觉其字字珠玑,句句深意,思想性与艺术性堪称“双高”,充分表达了作者高洁的操守和安贫乐道的人格魅力。
敢问,此番和县欲如此荒唐地按经济逻辑来进行“文化建设”,用豪华包装来诠释古代遗迹,其究竟意欲何为?是想篡改历史,还是要“还历史于真相”?抑或故意向刘禹锡开火,讽刺刘郎是在“作秀”?我想,和县的决策人总不至于糊涂到连是非曲直都分不清了吧?那么,只能理解为他们对刘禹锡的身世及胸怀太无知,太不识相,所以才做出如此焚琴煮鹤的“动议”吧!倘梦得先生地下有知,不知该如何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了!
说实话,近些年我国各地“造古”、“复古”之风可谓方兴未艾:诸葛“躬耕地”至少有三四处,“桃花源”起码有五六处,而“梁祝故里”居然有七八处——连缺山少水毫无风景可言的河南汝南县,竟也自称是“梁祝故里”。这些还倒情有可原,毕竟上述均属美丽传说,崇美之心人皆有之嘛!而和县在干什么?他们想把一间名人陋室打造成根本不存在的豪华别墅,让已经“靠边站”的刘禹锡变成一位土财主,岂不可气可悲又可笑乎?此举究竟无知抑或无聊?这笔巨额资金是靠上级拨款还是须向全县人民“集资”?笔者去过和县,那是一个财政收入仅为1.2亿元的贫穷小县,老百姓日子捉襟见肘,和县的群众会否乐见“陋室园”的修建,不是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吗?
但愿今天的官员能多读读《陋室铭》,从“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名言里汲取精神养分。刘禹锡还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等名句,但愿人们莫做“沉舟”与“病树”,争做“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晴空一鹤”!■
图:陆华 编辑:韩铁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