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应用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学习中最吃力的一部分内容。因此,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师应该重视的。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的教学策略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部分内容,学生普遍对应用题的解法感到迷茫,拿到题无从下手,找不到切入点。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进行应用题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下面仅就我个人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根本上讲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数学应用题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理念贯穿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运用风趣幽默的导入语;设计与生活相联系的情境;巧用学生爱玩的游戏等,充分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应用题并不难,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二、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
审题是解决应用题的基础步骤。细致的审题,弄明白题意,是准确解决应用题的先决条件。在教学中,应用题都是给出一段文字说明,其中蕴含着数学关系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先读懂题意,找到问题与条件,接着构建问题和条件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数量关系。读题时,学生要善于思考,不能机械的阅读,边读题边思考题目中的条件,能够准确找出隐含条件,学生可以标记不同的符号来进行区分;也可以借助图形来帮助建立数量关系。
学生的审题要细致,注重对不同题意的分析比较。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我们将相类似的问题放在一起进行归类和比较,让学生掌握其中的方法。例如:(1)小红家的苹果树和桃树共有300棵,苹果树的棵树是桃树的2/3,苹果树有多少棵?(2)小红家有桃树300棵,苹果树棵树是桃树的2/3,苹果树有多少棵?题1中的300棵为总数,题2中的300棵为苹果树的棵树,通过类似的比较,学生掌握了其中的计算方法不同,这样的教学和学习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
三、正确的解题方法,是学生灵活解题的关键
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对于平时反复讲过的应用题类型能够给出正确的解答,但是一旦遇到新题型,学生就又无从下手。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只是在模仿教师的解题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这是学生灵活解题的关键。
应用题常用的解题方法有分析法和综合法。
所谓分析法就是由题目问题入手,问要求这个问题,应知道什么条件,如果条件没有直接出现,再问要求这个条件,需知道什么条件,这样逐步推理,直到所需条件都能从题目中找到为止。例如:植树节,三(1)班植树200棵,三(2)班比三(1)班多植树20棵,两个班级一共植树多少棵?
运用分析法就是引导学生阅读题目,分析问题,分析问题与已知的关系,要求两个班级共植树多少棵,必须指导每个比那几的植树棵树,然后再相加。进而分析,题目已知条件,已经知道三(1)班植树200棵,只要求出三(2)班的即可,学生会自然站到解题的思路,弄明白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综合法是从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出发,把两个有关联的数量放在一起,提出能解决什么问题,再选择两个已知数量(所求出的数量这时就成为已知数量),又提出可以解决问题,一直到求出题目问题。
例如,对于上题,同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思考。运用综合法解题,就引导学生阅读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由已知让学生思考能求什么,进而一步一步的推荐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上一题,由第二个已知条件,可以求出三(2)班的植树220棵,因此,两个班级的植树总数为200 220=420。可见无论是哪种方法,都需要学生将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结合起来思考。
总之,对应用题的教学只有加强分析、综合、推理、判断、抽象、概括与具体化的思维训练,使学生有目的、有根据、不矛盾地分析数量关系,应用题这个“老大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县三十里康小学 333100)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部分内容,学生普遍对应用题的解法感到迷茫,拿到题无从下手,找不到切入点。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进行应用题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下面仅就我个人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根本上讲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数学应用题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理念贯穿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运用风趣幽默的导入语;设计与生活相联系的情境;巧用学生爱玩的游戏等,充分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应用题并不难,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二、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
审题是解决应用题的基础步骤。细致的审题,弄明白题意,是准确解决应用题的先决条件。在教学中,应用题都是给出一段文字说明,其中蕴含着数学关系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先读懂题意,找到问题与条件,接着构建问题和条件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数量关系。读题时,学生要善于思考,不能机械的阅读,边读题边思考题目中的条件,能够准确找出隐含条件,学生可以标记不同的符号来进行区分;也可以借助图形来帮助建立数量关系。
学生的审题要细致,注重对不同题意的分析比较。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我们将相类似的问题放在一起进行归类和比较,让学生掌握其中的方法。例如:(1)小红家的苹果树和桃树共有300棵,苹果树的棵树是桃树的2/3,苹果树有多少棵?(2)小红家有桃树300棵,苹果树棵树是桃树的2/3,苹果树有多少棵?题1中的300棵为总数,题2中的300棵为苹果树的棵树,通过类似的比较,学生掌握了其中的计算方法不同,这样的教学和学习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
三、正确的解题方法,是学生灵活解题的关键
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对于平时反复讲过的应用题类型能够给出正确的解答,但是一旦遇到新题型,学生就又无从下手。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只是在模仿教师的解题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这是学生灵活解题的关键。
应用题常用的解题方法有分析法和综合法。
所谓分析法就是由题目问题入手,问要求这个问题,应知道什么条件,如果条件没有直接出现,再问要求这个条件,需知道什么条件,这样逐步推理,直到所需条件都能从题目中找到为止。例如:植树节,三(1)班植树200棵,三(2)班比三(1)班多植树20棵,两个班级一共植树多少棵?
运用分析法就是引导学生阅读题目,分析问题,分析问题与已知的关系,要求两个班级共植树多少棵,必须指导每个比那几的植树棵树,然后再相加。进而分析,题目已知条件,已经知道三(1)班植树200棵,只要求出三(2)班的即可,学生会自然站到解题的思路,弄明白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综合法是从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出发,把两个有关联的数量放在一起,提出能解决什么问题,再选择两个已知数量(所求出的数量这时就成为已知数量),又提出可以解决问题,一直到求出题目问题。
例如,对于上题,同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思考。运用综合法解题,就引导学生阅读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由已知让学生思考能求什么,进而一步一步的推荐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上一题,由第二个已知条件,可以求出三(2)班的植树220棵,因此,两个班级的植树总数为200 220=420。可见无论是哪种方法,都需要学生将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结合起来思考。
总之,对应用题的教学只有加强分析、综合、推理、判断、抽象、概括与具体化的思维训练,使学生有目的、有根据、不矛盾地分析数量关系,应用题这个“老大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县三十里康小学 33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