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学习语言的第一基本功,也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的教学法。朗读,能将课文入于眼,字音、字形、词语、句子、篇章结构一目了然,是为“目治”;出于口,吐珠喷玉,流利顺畅,口中自有情词芬芳,是为“口治”;入于耳,声韵合拍,抑扬顿挫,是为“耳治”;记于心,依心赋情,心旌摇荡,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是为“心治”。如此眼、口、耳、心并用,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读如此重要,然而现在的语文教学却越来越不重视,课堂上全然听不见读书的声音,致使许多学生学的是“哑巴”语文。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造成现在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老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要想学生重视读,首先我们的语文教师要重视备“读”,为学生作出表率。
一、读通——加深理解
说到对课文的理解,人们总是用眼用脑者多,用口用耳者少。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个“读”应该是有声的。
叶圣陶在《文心》中说:“辞的情味可以从好几方面辨认,有的应从字面上去推敲,有的要从声音上去吟味。”的确如此,语言的内涵有的从字面上就可感知,有的还必须把语句变作有感情的声音去细细体味。例如学习古典诗词和散文,不去反复吟诵就很难获得真切的语感。
当然,这并不是说现代文物朗读就不重要,叶圣陶早就注意到,“许多人对于白话仅用了心与眼,而没有在口与耳方面多用工夫”,明确指出了“白话是与文言一样需要吟诵的,白话和文言都是语文,要亲切体会白话与文言的种种的方面,都必须花一番功夫去吟诵”。
多读有益,教师在备课时不妨拿出一定的精力,把教材认真“读”几篇,不但要轻读遐想,去感受事物的形象;还应当进入角色,表情朗读,去体会人物的性格,在读中品味文章特色,既是一种美的享受,又是积累知识的好办法,只要肯读,就定会有许多新的收获,定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读准——做好范读
有人认为,只要理解了课文就能朗读好课文,是不全面的,理解固然是朗读的前提,但理解替代不了朗读,理解了课文并非就一定能朗读好课文。主观性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音语言是一次创作活动,也是一种技能,范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它要求语文教师掌握这门技能,要范读好课文,必须提前反复诵读并通过个人监听加强语感,纠正读音上的错误,克服丢字、添字、重复语气、不连贯等毛病,熟练运用停顿、重音、语气、节奏等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
范读要求读准,不仅是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得有感情,力求进入情境、进入角色、叶圣陶向来十分重视朗读,还具体介绍其朗读方法:“大概文句之中的特别主眼,或者前后的词彼此关联照应的,发声都得高一点。就一句来说,如意义未完的文句,命令或呼叫的文句,疑问或惊讶的文句,都得前低后高;意义完整的文句,祈求或感激的文句,都得前高后低;表示悲壮、快活、叱责或慷慨的文句,句的头部宜加强;含有庄重、畏敬、谨慎、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情味的文句,须得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等情味的文句,须得急读。”这些经验之谈,很值得我们借鉴、吸收。
有声语言的直观性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作用,除了讲解语言外,教师声情并茂、娓娓动人的高水平朗读,是使这一特殊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是高度情感化的活动,这种浓郁的情感性,自然更应当体现在课堂上教师的范读之中,通过读,使学生入情、移情、陶冶情操。
范读时,教师应当让自己首先入情,进到特定的情境,然后融情入境,用一种极富感情色彩的语言,描绘出一种声情并茂的境界,进而移情于学生,使他们也深入到课文所描绘的境界中去,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去“悲伤你的悲伤,幸福你的幸福”,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分清不同文章体裁、不同的描写对象、不同的文章风格、不同主题思想,采用不同的情感、语速、语调,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实质和关键,极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的心力与神力,切实使之声声入耳动心。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这样一段:“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泠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难以描摹的音乐在诗人的生花妙笔之下得以艺术再现,令人拍案叫绝、旋律之美、富于变化。乐曲起初宛转流畅,继而变得冷涩艰难,接着声音愈来愈低,以至停顿,出现休止。乐曲似乎已近尾声,突然高潮迭起,乐声大作,最后在激越雄壮的乐曲中戛然而止、干净利落,然后又用景语衬托琵琶演奏的感人效果,诗人完全沉浸在琵琶声的创造的意境之中,久久不能复出。
对这一段,我作了如下处理:“间关莺语花底滑”读得自然、圆润、连贯。“幽咽泉流冰下难”句中“冰”、“下”、“难”三字字字顿挫艰难。“凝绝不通声暂歇”句作适当停顿,以便体会曲中休止的作用,读“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感情饱满,以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再现琵琶女复杂的内心世界,多少情语尽在不言中。“银瓶乍破”“铁骑突出”二句语速突快,咏诵“东船西舫无言,唯见江心冷月白”,营造出了人弦俱寂,四顾无语、波心荡漾、冷月无声的艺术境界。读完后,教室里有片刻的寂静,然后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三、读妙——引导学生
“读”要生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读”时应当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既是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又要灵活多变,避免程式经。绝不能一说读,就饱含常情地朗读课文,完全不顾学生,一味自我陶醉。
有的朗读目的是正音、解决读音不准的问题,有的是为了加深对句子的理解,有的是为了体会意境、领悟感情,有的是为了启发想象、培养语感,有的则是为了巩固记忆、熟读成诵,还有的是为了领会文章的写作技巧等等。
一般来讲,课前朗读多是了解性范读,宜给学生以整体印象,并展示文章的大体结构,讲解中常随机进行启发性范读,目的明确,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讲解后通常是总结范读和欣赏性范读,更要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充分领略文章的妙处。文章的写作特点要尽可能读出,让学生去感觉、去体会,这远比直接告知他们现成的结论强得多。
既然目的不同、要求各异,备读时就要注意区别对待、有所侧重,还应合理安排试读,或个别读,或集体读,或分角色读,以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利于调动学生,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读妙不仅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而且应把激发学生兴趣作为一个重点。教师朗读水平再高,也替代不了学生的活动。只有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
我曾经结合大部分学生喜爱电视文艺节目的特点,把一些优秀节目主持人的风格引进课堂,融入教学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讲到说明文,仿效赵忠祥的沉着稳重而又不乏风趣去读法布尔的《蝉》:
……这可怜的母亲一直一无所知。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不是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敌人不怀好意地呆在旁边。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它要轧啐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
学生们个个屏气凝神,沉浸在神奇迷人的“动物世界”中。
讲到诗歌,我又模仿朱军的声音动情吟诵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大堰河,含泪的去了!
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
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
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土地,
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灰,
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
沉甸甸的语言,浓郁的抒情,我读着鼻子也酸了,学生眼里早已噙满了泪水。
朗读是最原生态的教学法,是学习语言的必经途径,我们不应该忽略他,应该把他作为法宝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621000四川省绵阳实验高中)
一、读通——加深理解
说到对课文的理解,人们总是用眼用脑者多,用口用耳者少。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个“读”应该是有声的。
叶圣陶在《文心》中说:“辞的情味可以从好几方面辨认,有的应从字面上去推敲,有的要从声音上去吟味。”的确如此,语言的内涵有的从字面上就可感知,有的还必须把语句变作有感情的声音去细细体味。例如学习古典诗词和散文,不去反复吟诵就很难获得真切的语感。
当然,这并不是说现代文物朗读就不重要,叶圣陶早就注意到,“许多人对于白话仅用了心与眼,而没有在口与耳方面多用工夫”,明确指出了“白话是与文言一样需要吟诵的,白话和文言都是语文,要亲切体会白话与文言的种种的方面,都必须花一番功夫去吟诵”。
多读有益,教师在备课时不妨拿出一定的精力,把教材认真“读”几篇,不但要轻读遐想,去感受事物的形象;还应当进入角色,表情朗读,去体会人物的性格,在读中品味文章特色,既是一种美的享受,又是积累知识的好办法,只要肯读,就定会有许多新的收获,定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读准——做好范读
有人认为,只要理解了课文就能朗读好课文,是不全面的,理解固然是朗读的前提,但理解替代不了朗读,理解了课文并非就一定能朗读好课文。主观性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音语言是一次创作活动,也是一种技能,范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它要求语文教师掌握这门技能,要范读好课文,必须提前反复诵读并通过个人监听加强语感,纠正读音上的错误,克服丢字、添字、重复语气、不连贯等毛病,熟练运用停顿、重音、语气、节奏等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
范读要求读准,不仅是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得有感情,力求进入情境、进入角色、叶圣陶向来十分重视朗读,还具体介绍其朗读方法:“大概文句之中的特别主眼,或者前后的词彼此关联照应的,发声都得高一点。就一句来说,如意义未完的文句,命令或呼叫的文句,疑问或惊讶的文句,都得前低后高;意义完整的文句,祈求或感激的文句,都得前高后低;表示悲壮、快活、叱责或慷慨的文句,句的头部宜加强;含有庄重、畏敬、谨慎、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情味的文句,须得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等情味的文句,须得急读。”这些经验之谈,很值得我们借鉴、吸收。
有声语言的直观性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作用,除了讲解语言外,教师声情并茂、娓娓动人的高水平朗读,是使这一特殊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是高度情感化的活动,这种浓郁的情感性,自然更应当体现在课堂上教师的范读之中,通过读,使学生入情、移情、陶冶情操。
范读时,教师应当让自己首先入情,进到特定的情境,然后融情入境,用一种极富感情色彩的语言,描绘出一种声情并茂的境界,进而移情于学生,使他们也深入到课文所描绘的境界中去,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去“悲伤你的悲伤,幸福你的幸福”,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分清不同文章体裁、不同的描写对象、不同的文章风格、不同主题思想,采用不同的情感、语速、语调,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实质和关键,极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的心力与神力,切实使之声声入耳动心。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这样一段:“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泠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难以描摹的音乐在诗人的生花妙笔之下得以艺术再现,令人拍案叫绝、旋律之美、富于变化。乐曲起初宛转流畅,继而变得冷涩艰难,接着声音愈来愈低,以至停顿,出现休止。乐曲似乎已近尾声,突然高潮迭起,乐声大作,最后在激越雄壮的乐曲中戛然而止、干净利落,然后又用景语衬托琵琶演奏的感人效果,诗人完全沉浸在琵琶声的创造的意境之中,久久不能复出。
对这一段,我作了如下处理:“间关莺语花底滑”读得自然、圆润、连贯。“幽咽泉流冰下难”句中“冰”、“下”、“难”三字字字顿挫艰难。“凝绝不通声暂歇”句作适当停顿,以便体会曲中休止的作用,读“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感情饱满,以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再现琵琶女复杂的内心世界,多少情语尽在不言中。“银瓶乍破”“铁骑突出”二句语速突快,咏诵“东船西舫无言,唯见江心冷月白”,营造出了人弦俱寂,四顾无语、波心荡漾、冷月无声的艺术境界。读完后,教室里有片刻的寂静,然后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三、读妙——引导学生
“读”要生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读”时应当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既是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又要灵活多变,避免程式经。绝不能一说读,就饱含常情地朗读课文,完全不顾学生,一味自我陶醉。
有的朗读目的是正音、解决读音不准的问题,有的是为了加深对句子的理解,有的是为了体会意境、领悟感情,有的是为了启发想象、培养语感,有的则是为了巩固记忆、熟读成诵,还有的是为了领会文章的写作技巧等等。
一般来讲,课前朗读多是了解性范读,宜给学生以整体印象,并展示文章的大体结构,讲解中常随机进行启发性范读,目的明确,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讲解后通常是总结范读和欣赏性范读,更要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充分领略文章的妙处。文章的写作特点要尽可能读出,让学生去感觉、去体会,这远比直接告知他们现成的结论强得多。
既然目的不同、要求各异,备读时就要注意区别对待、有所侧重,还应合理安排试读,或个别读,或集体读,或分角色读,以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利于调动学生,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读妙不仅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而且应把激发学生兴趣作为一个重点。教师朗读水平再高,也替代不了学生的活动。只有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
我曾经结合大部分学生喜爱电视文艺节目的特点,把一些优秀节目主持人的风格引进课堂,融入教学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讲到说明文,仿效赵忠祥的沉着稳重而又不乏风趣去读法布尔的《蝉》:
……这可怜的母亲一直一无所知。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不是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敌人不怀好意地呆在旁边。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它要轧啐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
学生们个个屏气凝神,沉浸在神奇迷人的“动物世界”中。
讲到诗歌,我又模仿朱军的声音动情吟诵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大堰河,含泪的去了!
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
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
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土地,
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灰,
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
沉甸甸的语言,浓郁的抒情,我读着鼻子也酸了,学生眼里早已噙满了泪水。
朗读是最原生态的教学法,是学习语言的必经途径,我们不应该忽略他,应该把他作为法宝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621000四川省绵阳实验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