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应重视备读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455029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学习语言的第一基本功,也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的教学法。朗读,能将课文入于眼,字音、字形、词语、句子、篇章结构一目了然,是为“目治”;出于口,吐珠喷玉,流利顺畅,口中自有情词芬芳,是为“口治”;入于耳,声韵合拍,抑扬顿挫,是为“耳治”;记于心,依心赋情,心旌摇荡,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是为“心治”。如此眼、口、耳、心并用,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读如此重要,然而现在的语文教学却越来越不重视,课堂上全然听不见读书的声音,致使许多学生学的是“哑巴”语文。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造成现在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老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要想学生重视读,首先我们的语文教师要重视备“读”,为学生作出表率。
  
  一、读通——加深理解
  
  说到对课文的理解,人们总是用眼用脑者多,用口用耳者少。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个“读”应该是有声的。
  叶圣陶在《文心》中说:“辞的情味可以从好几方面辨认,有的应从字面上去推敲,有的要从声音上去吟味。”的确如此,语言的内涵有的从字面上就可感知,有的还必须把语句变作有感情的声音去细细体味。例如学习古典诗词和散文,不去反复吟诵就很难获得真切的语感。
  当然,这并不是说现代文物朗读就不重要,叶圣陶早就注意到,“许多人对于白话仅用了心与眼,而没有在口与耳方面多用工夫”,明确指出了“白话是与文言一样需要吟诵的,白话和文言都是语文,要亲切体会白话与文言的种种的方面,都必须花一番功夫去吟诵”。
  多读有益,教师在备课时不妨拿出一定的精力,把教材认真“读”几篇,不但要轻读遐想,去感受事物的形象;还应当进入角色,表情朗读,去体会人物的性格,在读中品味文章特色,既是一种美的享受,又是积累知识的好办法,只要肯读,就定会有许多新的收获,定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读准——做好范读
  
  有人认为,只要理解了课文就能朗读好课文,是不全面的,理解固然是朗读的前提,但理解替代不了朗读,理解了课文并非就一定能朗读好课文。主观性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音语言是一次创作活动,也是一种技能,范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它要求语文教师掌握这门技能,要范读好课文,必须提前反复诵读并通过个人监听加强语感,纠正读音上的错误,克服丢字、添字、重复语气、不连贯等毛病,熟练运用停顿、重音、语气、节奏等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
  范读要求读准,不仅是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得有感情,力求进入情境、进入角色、叶圣陶向来十分重视朗读,还具体介绍其朗读方法:“大概文句之中的特别主眼,或者前后的词彼此关联照应的,发声都得高一点。就一句来说,如意义未完的文句,命令或呼叫的文句,疑问或惊讶的文句,都得前低后高;意义完整的文句,祈求或感激的文句,都得前高后低;表示悲壮、快活、叱责或慷慨的文句,句的头部宜加强;含有庄重、畏敬、谨慎、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情味的文句,须得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等情味的文句,须得急读。”这些经验之谈,很值得我们借鉴、吸收。
  有声语言的直观性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作用,除了讲解语言外,教师声情并茂、娓娓动人的高水平朗读,是使这一特殊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是高度情感化的活动,这种浓郁的情感性,自然更应当体现在课堂上教师的范读之中,通过读,使学生入情、移情、陶冶情操。
  范读时,教师应当让自己首先入情,进到特定的情境,然后融情入境,用一种极富感情色彩的语言,描绘出一种声情并茂的境界,进而移情于学生,使他们也深入到课文所描绘的境界中去,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去“悲伤你的悲伤,幸福你的幸福”,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分清不同文章体裁、不同的描写对象、不同的文章风格、不同主题思想,采用不同的情感、语速、语调,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实质和关键,极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的心力与神力,切实使之声声入耳动心。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这样一段:“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泠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难以描摹的音乐在诗人的生花妙笔之下得以艺术再现,令人拍案叫绝、旋律之美、富于变化。乐曲起初宛转流畅,继而变得冷涩艰难,接着声音愈来愈低,以至停顿,出现休止。乐曲似乎已近尾声,突然高潮迭起,乐声大作,最后在激越雄壮的乐曲中戛然而止、干净利落,然后又用景语衬托琵琶演奏的感人效果,诗人完全沉浸在琵琶声的创造的意境之中,久久不能复出。
  对这一段,我作了如下处理:“间关莺语花底滑”读得自然、圆润、连贯。“幽咽泉流冰下难”句中“冰”、“下”、“难”三字字字顿挫艰难。“凝绝不通声暂歇”句作适当停顿,以便体会曲中休止的作用,读“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感情饱满,以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再现琵琶女复杂的内心世界,多少情语尽在不言中。“银瓶乍破”“铁骑突出”二句语速突快,咏诵“东船西舫无言,唯见江心冷月白”,营造出了人弦俱寂,四顾无语、波心荡漾、冷月无声的艺术境界。读完后,教室里有片刻的寂静,然后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三、读妙——引导学生
  
  “读”要生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读”时应当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既是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又要灵活多变,避免程式经。绝不能一说读,就饱含常情地朗读课文,完全不顾学生,一味自我陶醉。
  有的朗读目的是正音、解决读音不准的问题,有的是为了加深对句子的理解,有的是为了体会意境、领悟感情,有的是为了启发想象、培养语感,有的则是为了巩固记忆、熟读成诵,还有的是为了领会文章的写作技巧等等。
  一般来讲,课前朗读多是了解性范读,宜给学生以整体印象,并展示文章的大体结构,讲解中常随机进行启发性范读,目的明确,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讲解后通常是总结范读和欣赏性范读,更要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充分领略文章的妙处。文章的写作特点要尽可能读出,让学生去感觉、去体会,这远比直接告知他们现成的结论强得多。
  既然目的不同、要求各异,备读时就要注意区别对待、有所侧重,还应合理安排试读,或个别读,或集体读,或分角色读,以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利于调动学生,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读妙不仅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而且应把激发学生兴趣作为一个重点。教师朗读水平再高,也替代不了学生的活动。只有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
  我曾经结合大部分学生喜爱电视文艺节目的特点,把一些优秀节目主持人的风格引进课堂,融入教学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讲到说明文,仿效赵忠祥的沉着稳重而又不乏风趣去读法布尔的《蝉》:
  ……这可怜的母亲一直一无所知。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不是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敌人不怀好意地呆在旁边。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它要轧啐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
  学生们个个屏气凝神,沉浸在神奇迷人的“动物世界”中。
  讲到诗歌,我又模仿朱军的声音动情吟诵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大堰河,含泪的去了!
  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
  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
  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土地,
  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灰,
  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
  沉甸甸的语言,浓郁的抒情,我读着鼻子也酸了,学生眼里早已噙满了泪水。
  朗读是最原生态的教学法,是学习语言的必经途径,我们不应该忽略他,应该把他作为法宝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621000四川省绵阳实验高中)
其他文献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主体内容,且是新教材改革力度很大的一章,下面就我在这一章的教学实践谈些体会。    一、与旧教材的对比    新教材与原教材对本章内容的安排有重大的变化,新教材增加了“一一映射”、“函数应用举例”及“实习作业”。同时删去了“幂函数及其图象”、“换底公式”、“简单的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由于教学要求的降低,新教材删去了“互为反函数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的证明”,只结合图象说明结论的正
期刊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再创造者,教师教学的中心应由主导转向引导,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留给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合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玩乐中,从而使学生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使数学知识技能生活化    要想数学知
期刊
【摘要】以开放性的情景问题替代原本封闭的事实性问题,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有效地对课堂学习进行生动的导引和贯穿,将会成功地诱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挑战问题的渴望,帮助学生有效学习学科内外的知识,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情景问题 未来教育    数学新课程与原来课程的重大区别,在于更广泛地发展学生创造生活的智慧与能力,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
期刊
一、理解记忆    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总结,找出内在联系及规律,然后记忆这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如:在记忆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必须在理解意义的前提下去记忆。    二、趣味记忆    为了分散难点,提高兴趣,要采用趣味记忆方法来记忆有关的化学知识。如: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操作要诀可用:“氢气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前者颠倒要爆炸,后者颠倒要氧化。”    三、重复记忆  
期刊
创造思维是以新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从学科的侧面进行创造思维培养,是造就创造性人才的重要且行之有效的途径,是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学科和课堂的必然结果。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科实验性强这一有利因素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发展学生自我创造力。加强物理实验研究,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多实验、多思维,提高实验效果,将学生从定位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引发学生发散思维,诱导学生创造思维和训练学生创造思
期刊
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人才。而传统教育(生物学教育也不例外)只注重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只注重发展学生运用知识、原理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往往忽视了教育教学中应涵盖的品德情感教育。品德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人的深层教育、人格教育。  中学生物学教育也蕴含丰富的品德情感教育,即通过中学生物学教育可使学
期刊
现代英语名家林语堂先生在其《开明英文读本》的卷首语《学习英语要诀》中提到“四到”——耳闻、目见、口讲、手到:“‘四到’中以口到为主要。英语便是英国话,如果不肯开口,如何学会说话?”而中小学英语口语的教学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对于生活在非英语环境的中国学生来说,要想在短期内就流利地说出英语实非一件易事。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呢?以下是笔者就自己的教学观察与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
期刊
概率是某个事件能够发生的次数与总次数之比,在我们的生活中,概率无处不在,比如太阳每天早晨从东方升起,对我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事情。从概率角度来讲,它是一个必然事件,P(必然事件)=1。再比如:小明每小时步行走80千米,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从概率上分析它是一个不可能事件,P(不可能事件)=0。现在各种彩票被炒作的沸沸扬扬,你今天花2元钱买一张体彩,可能中奖,也可能不中奖,从概率上说,它属于一个不确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全面阐述了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和任务,构建了新的语文教育目标体系。《课程标准》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外,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把综合性学习“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方式提出来,强调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其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是复杂的、整合的过程,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培养适应现
期刊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构成语言的基础,学生词汇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其理解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词汇教学是极其重要的。不过,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语音的教学方法    对于语音的教学,我认为有效的方法还是借助音标进行教学。如教单词ingredient时,可以先注上音标,再划分音节in/gre/dient,让学生自己读出单词。这样,不仅学生会读单词,而且能很快地记住单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