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创空间的概念
关于众创空间理论,清华大学的两位教授在2014年联合提出了一个概念。当时他们觉得越来越多的有着类似功能的不同名称的空间出现在我们周围,因此创造了GIS (集思)的术语,称为“群体创作空间”,我个人认为众创空间来自这个理论基础。它以松散群体参与创新活动为特征,提供想法到实现所需要的材料、设备和设施,并具备社交功能的物理空间。一个完美的、可持续发展的GIS,还应该包括合理的空间布局,给初学者设计的课程、鼓励创新的制度、丰富的项目、各类项目导师、有负责任的管理和专业的设施设备等要素。
GIS的设计原则,主要是指利用空间来支持创新,这里面有三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这个空间是活的,甚至是移动的;第二个原则是去中心和去结构化;第三个原则是支持创新视觉化和触摸化。这就是GIS里面一些基本的概念。
我个人将众创空间分为三个层级,1.0版本是提供物理空间,比如现在在我们周围出现了很多的众创空间,大部分都是1.0版本,就是一个联合办公的二房东角色;2.0版本是除了空间以外,要加服务,包括金融服务等多种服务;3.0版本还要加上生态的社区,现在有非常多的众创空间,没有解决好入口和出口的问题。我觉得,没有入口和出口,众创空间就没有生命力。将来在众创空间里面,众多的利益相关者成为交易结构的一员,形成交易高效、成本低廉和协调共赢的关系,单频交易变为多频交易,买卖关系变成伙伴交易,使所有的活动更有价值,也就是说它在建立一个创业的生态系统之中。
近来,我走访了非常多的众创空间,有两个众创空间给我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一个是在深圳福田体育中心里面,叫“科技寺”。它的理念是“做事先做人”“创业即修行,你修行到了,创业就成功了”。1500平方米的一层楼,做了200个工位,都是开放式的,没有封闭的,由3个人员进行管理。在那里人是平等的,天使投资基金也好,A轮、B轮基金也罢,有钱人和这些创客在一个区域办公,大家都是平等的,创业氛围非常好。
第二个是在深圳华侨城的LOFT里面,叫“柴火创客空间”,取意“众人拾柴火焰高”。70多平方米的空间,正是小空间、大能量。我去的时候遇到厦门大学的两个老师,带着一个儿子、一个女儿慕名而去。我跟她们聊,她们也是通过宣传渠道知道这么一个地方,来了这里以后小女孩不敢动手,小男孩拿起电烙铁就动手,那个小男孩才9岁。那里实现会员制,很多家长周末把小孩送到那里去,就相当于我们学生时代的课外兴趣小组一样,把小孩课外的创意、时间利用起来,给你提供了很多的条件,传统工具不用说,激光切割机、3D打印机里面都有,你要用的话马上可以给你,不会用还可以教你。
众创空间案例
1.清华大学的创客空间
依托清华大学工业基础训练中心,这是一个重资产的创客空间,但是这个创客空间非常有生命力。有很多年轻人,甚至是搞文科的人都在这里通过手工DIY的方式,做灯罩、挂钟。此外,清华大学的“创新社”工作室也坐落于此。在狭小的空间里,一台台紫晶立方3D打印机尤为引人注目。标价7000元的平价3D打印机,可以实现很多立体打印功能。况且,30多台3D打印机一起打印,那气势可以想见。还有一个叫幻腾智能的空间设计方案,可以使室内告别电线,全部通过触摸式实现操控。我们准备把这些创意都运用在启迪科技城里面。
2.启迪K栈
所谓“启迪K栈”,是指众创空间的目标客群是创客maker、杰克geek、骇客hacker,他们里面都有字母“K”,加之客栈的“客”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也是“K”,所以就叫“K栈”了。“启迪K栈”的特征包括4个方面:第一是生态体系,第二是产业接口,第三是自有资源,第四是家庭式的服务。我们有创业大赛,跟芬兰SLUSH合作,从训练营到K栈,再到科技园、科技城,形成生态链。
清华、启迪旗下的科技产业入口,构成了产业支撑体系,比如桑德环境、清华阳光、亚都等,有十几家上市公司。现在很多的众创空间没有产业支撑,所以找不到入口。我们希望K栈及社会上众多的众创空间能把启迪科技城当做他们的出口。
启迪教育、培训资源,成为服务保障体系,启迪教育集团、启迪传媒、启迪创新研究院、启迪商学院,还有依托清华大学教育和学科资源。今后这些软实力将是众创空间的核心竞争能力。
我给“K栈”设计了五种类型。
第一种就是在一二线城市做的独立K栈。
第二种是给科技园、科技城做配套的一种业态。
第三种是与开发商合作,作为住宅的配套项目合作建K栈。相信未来,众创空间也会像幼儿园、商业配套一样,成为刚需。
第四种是与国家有关部门接触,结合地方的创业服务中心,联合做K栈。另外,我们现在还在探讨一些主题类的众创空间,比如农业类的、民艺类的、餐饮文化类的。
第五种是尝试做针对蓝领的众创空间。希望通过我们的K栈,摸索出一套返乡青年的创业培训和服务体系,项目正好有8000平方米的商业街,设想拿出400平方米做K栈,针对蓝领的培训和创业辅导、孵化,然后将商铺免费租给他们做创业的场地。
作者系启迪科技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执行总裁
关于众创空间理论,清华大学的两位教授在2014年联合提出了一个概念。当时他们觉得越来越多的有着类似功能的不同名称的空间出现在我们周围,因此创造了GIS (集思)的术语,称为“群体创作空间”,我个人认为众创空间来自这个理论基础。它以松散群体参与创新活动为特征,提供想法到实现所需要的材料、设备和设施,并具备社交功能的物理空间。一个完美的、可持续发展的GIS,还应该包括合理的空间布局,给初学者设计的课程、鼓励创新的制度、丰富的项目、各类项目导师、有负责任的管理和专业的设施设备等要素。
GIS的设计原则,主要是指利用空间来支持创新,这里面有三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这个空间是活的,甚至是移动的;第二个原则是去中心和去结构化;第三个原则是支持创新视觉化和触摸化。这就是GIS里面一些基本的概念。
我个人将众创空间分为三个层级,1.0版本是提供物理空间,比如现在在我们周围出现了很多的众创空间,大部分都是1.0版本,就是一个联合办公的二房东角色;2.0版本是除了空间以外,要加服务,包括金融服务等多种服务;3.0版本还要加上生态的社区,现在有非常多的众创空间,没有解决好入口和出口的问题。我觉得,没有入口和出口,众创空间就没有生命力。将来在众创空间里面,众多的利益相关者成为交易结构的一员,形成交易高效、成本低廉和协调共赢的关系,单频交易变为多频交易,买卖关系变成伙伴交易,使所有的活动更有价值,也就是说它在建立一个创业的生态系统之中。
近来,我走访了非常多的众创空间,有两个众创空间给我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一个是在深圳福田体育中心里面,叫“科技寺”。它的理念是“做事先做人”“创业即修行,你修行到了,创业就成功了”。1500平方米的一层楼,做了200个工位,都是开放式的,没有封闭的,由3个人员进行管理。在那里人是平等的,天使投资基金也好,A轮、B轮基金也罢,有钱人和这些创客在一个区域办公,大家都是平等的,创业氛围非常好。
第二个是在深圳华侨城的LOFT里面,叫“柴火创客空间”,取意“众人拾柴火焰高”。70多平方米的空间,正是小空间、大能量。我去的时候遇到厦门大学的两个老师,带着一个儿子、一个女儿慕名而去。我跟她们聊,她们也是通过宣传渠道知道这么一个地方,来了这里以后小女孩不敢动手,小男孩拿起电烙铁就动手,那个小男孩才9岁。那里实现会员制,很多家长周末把小孩送到那里去,就相当于我们学生时代的课外兴趣小组一样,把小孩课外的创意、时间利用起来,给你提供了很多的条件,传统工具不用说,激光切割机、3D打印机里面都有,你要用的话马上可以给你,不会用还可以教你。
众创空间案例
1.清华大学的创客空间
依托清华大学工业基础训练中心,这是一个重资产的创客空间,但是这个创客空间非常有生命力。有很多年轻人,甚至是搞文科的人都在这里通过手工DIY的方式,做灯罩、挂钟。此外,清华大学的“创新社”工作室也坐落于此。在狭小的空间里,一台台紫晶立方3D打印机尤为引人注目。标价7000元的平价3D打印机,可以实现很多立体打印功能。况且,30多台3D打印机一起打印,那气势可以想见。还有一个叫幻腾智能的空间设计方案,可以使室内告别电线,全部通过触摸式实现操控。我们准备把这些创意都运用在启迪科技城里面。
2.启迪K栈
所谓“启迪K栈”,是指众创空间的目标客群是创客maker、杰克geek、骇客hacker,他们里面都有字母“K”,加之客栈的“客”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也是“K”,所以就叫“K栈”了。“启迪K栈”的特征包括4个方面:第一是生态体系,第二是产业接口,第三是自有资源,第四是家庭式的服务。我们有创业大赛,跟芬兰SLUSH合作,从训练营到K栈,再到科技园、科技城,形成生态链。
清华、启迪旗下的科技产业入口,构成了产业支撑体系,比如桑德环境、清华阳光、亚都等,有十几家上市公司。现在很多的众创空间没有产业支撑,所以找不到入口。我们希望K栈及社会上众多的众创空间能把启迪科技城当做他们的出口。
启迪教育、培训资源,成为服务保障体系,启迪教育集团、启迪传媒、启迪创新研究院、启迪商学院,还有依托清华大学教育和学科资源。今后这些软实力将是众创空间的核心竞争能力。
我给“K栈”设计了五种类型。
第一种就是在一二线城市做的独立K栈。
第二种是给科技园、科技城做配套的一种业态。
第三种是与开发商合作,作为住宅的配套项目合作建K栈。相信未来,众创空间也会像幼儿园、商业配套一样,成为刚需。
第四种是与国家有关部门接触,结合地方的创业服务中心,联合做K栈。另外,我们现在还在探讨一些主题类的众创空间,比如农业类的、民艺类的、餐饮文化类的。
第五种是尝试做针对蓝领的众创空间。希望通过我们的K栈,摸索出一套返乡青年的创业培训和服务体系,项目正好有8000平方米的商业街,设想拿出400平方米做K栈,针对蓝领的培训和创业辅导、孵化,然后将商铺免费租给他们做创业的场地。
作者系启迪科技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执行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