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课标对词语教学的目标定位是: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词语教学,应从学科本位出发,引导学生在词、句、段、篇之间深入浅出、自由穿梭,探寻语言文字的魅力,促进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一、词与词联动
语言是横向的组合关系和纵向的聚合关系的合成。文本中的词语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关注词语与词语之间的联系,进行勾连或组块,发挥整体效应,有利于形成阅读合力,促进学生理解词语,进而读懂句段。
如《北大荒的秋天》教学片段:
师:看看“缕”的部首和什么
有关。
生:丝线。
师:是的,这个字表示丝线,在这里是量词,比如一缕云、一缕头发。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用法吗?
生:一缕花香、一缕线、一缕烟……
师:请你联系“缕”这个字展开想象,傍晚的天空是一幅怎样的
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几缕五彩斑斓的流云,就像彩色的锦缎。
生:我眼前出现的景象是:一
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像五彩斑斓的锦缎。
师:如果把“一道”去掉,好吗?
生:不好,去掉就看不出流云的形态了。
生:这几个“一道”和“几缕”是一致的。
生:去掉“一道”就不准确了。
阅读活动中的“理解”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解码”,实际上就是识字、识词能力;第二个层面是“解释”,有三种状态——表层编码、篇章格局、情景模型。上述片段,教师通过巧妙点拨,使学生注意到了两个词语内容上的关联性,表达上的准确性,学生得到的信息不再是零散的、碎片化的,而是整体教学引发的情感推动和思维触动。学生从阅读文字中进行解码,形成初步的解释,意随文生,言意兼得。
二、词与句联动
每个词语都有它描述的对象,这对象就是它的外延。了解了词语的外延,其一可让学生知道词语可使用的对象、范围。其二可让学生顺着外延由表及里深入到词语内涵。
如《骑牛比赛》教学片段:
师:“技艺高超”是什么意思?
生:技术很高。
师:仔细读读这段话,有个地方就告诉了我们“技艺高超”的
意思。
生:尽管公牛疯狂地上下蹦跳,他还是牢牢地骑在牛背上。
师:其他骑手也是这样吗?
生:好几个骑手骑在野性大发的公牛背上,只两三秒钟就摔了
下来。
师:两三秒是多长时间?听——(播放秒针走动的声音)
师:现在你知道什么是“技艺高超”了吗?
生:“技艺高超”就是别的骑手很快就被公牛摔下来了,而这名骑手能牢牢地骑在牛背上。
生:“技艺高超”就是公牛再疯狂,这名骑手也不会掉下来。
生:“技艺高超”就是骑牛技术比别的骑手要厉害很多。
王荣生教授认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语文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引导学生合适地阅读——理解、解释、感受、欣赏。对于“技艺高超”的学习,学生不是浮光掠影地了解,而是徜徉在字里行间,从词语的表面意思深入到词语的语境中去。在语境中不断丰富感性知识,抽象的词语逐渐成为可感知的对象,语言文字被激活了,文本中的景、物、人已然成为学生眼前景,心中语。
三、词与文联动
对于那些关乎课文理解和情感价值,或是隐含思想主旨的关键词语,不但要引导学生体验词语本身所具有的质感,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学会整体观照,从未尽之言读出无穷之意。
如特级教师薛法根教学《卧薪尝胆》这篇课文,其中最为精彩的环节:
师:如果勾践仅仅晚上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先尝尝苦胆的滋味,算不算真正的“卧薪尝胆”?
生:不算。他要亲自下田耕种,使自己的国家富裕起来。
生:他要训练士兵,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
生:他还要召集人才,为国家的强大出谋划策。
师:这就叫“发愤图强”。
师:如果勾践仅仅坚持了几天,或者几个月,算不算真正的“卧薪尝胆”?
生:不算!因为“卧薪尝胆”需要很长时间。
生:课文中讲勾践“卧薪尝胆”了二十几年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师:这叫“坚持不懈”!现在你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了吗?
生:“卧薪尝胆”是说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要忍辱负重、发愤图强、坚持不懈!
师:读一读这三个詞语——忍辱负重、发愤图强、坚持不懈。(生读)
师:勾践需要卧薪尝胆,我们要不要卧薪尝胆?
生:不需要。因为我们不需要报仇雪恨。我们的生活很幸福。
师: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的这句话: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中国科学家卧薪尝胆几十年,终于成功登陆太空。你说,中国科学家有仇恨吗?他们的生活不幸福吗?他们是否每天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都要尝一下苦胆?
生:老师,我觉得我们需要卧薪尝胆。比如,中国足球队要成为世界冠军,就必须卧薪尝胆。
生:我将来要考上清华大学,现在就要卧薪尝胆,刻苦学习。
师: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也需要卧薪尝胆的精神!古人将这种卧薪尝胆的精神蕴藏在这么一副对联里,老师把它写下来,看谁能背下来。(板书: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语言,一定要让词语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中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片段中,教师重视对“卧薪尝胆”内涵的挖掘。通过不断追问“算不算真正的卧薪尝胆”,制造思维的矛盾,让学生去思考何为“卧薪尝胆”,启发学生从课文中再走一个来回,将理解从字面的浅义引向内涵的领悟,使得词语对勾践内心世界的表现力显现出来。教师更重视词语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与生活联系,使学生加强了对词语的内化和积累。至此,“卧薪尝胆”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四、篇与篇联动
教师要站在课程的角度,从编者的视角去探寻单元中一篇课文和另一篇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学生语文能力进阶的教学点,达成系统思维、整体把握。
《学棋》和《“黑板”跑了》具有共同的“主题”——做事专心。所不同的是,《学棋》通过两个学生学棋的对比,得出学习要“专心致志”的结论。《“黑板”跑了》则是通过安培散步这件事,反映了安培做科学研究“聚精会神”的态度。学完课文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1.搜集表示专心的词语,制作成书签。
2.填空:安培研究科学( ),所以成为( );拜秋为师的一个学生学棋时( ),所以成为( );我们读书学习时一定要( ),才能成为( )。
3.比较两篇课文中对“专心”的描写。
4.你专心做过什么事?当你专心做这件事的时候,有什么样的动作和表现?请你用几句话写一写。
张志公在《语文教学论集》中提出:“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学习词汇。一个人,如果知道的词有限,或者知道不少的词却不知道怎么用,他的语言能力一定不高……‘词不达意’往往也是词不够用的结果。”以上作业中,笔者在充分把握两篇课文主旨的基础上,将它们置于同一主题下进行对比,寻求两者间的意义联系。学生对“专心”的认识从“非常认真”上升到“忘乎所以”,对“专心”的词汇积累拓展为“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等,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积极表达,达到词语教学价值的最大化。
当词语教学遵循语文课程特点,彰显语文学科本质,就会拥有一种向上的张力。“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这是词语教学最美好的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浦口区实验小学万江分校)
责任编辑 郝 帅
一、词与词联动
语言是横向的组合关系和纵向的聚合关系的合成。文本中的词语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关注词语与词语之间的联系,进行勾连或组块,发挥整体效应,有利于形成阅读合力,促进学生理解词语,进而读懂句段。
如《北大荒的秋天》教学片段:
师:看看“缕”的部首和什么
有关。
生:丝线。
师:是的,这个字表示丝线,在这里是量词,比如一缕云、一缕头发。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用法吗?
生:一缕花香、一缕线、一缕烟……
师:请你联系“缕”这个字展开想象,傍晚的天空是一幅怎样的
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几缕五彩斑斓的流云,就像彩色的锦缎。
生:我眼前出现的景象是:一
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像五彩斑斓的锦缎。
师:如果把“一道”去掉,好吗?
生:不好,去掉就看不出流云的形态了。
生:这几个“一道”和“几缕”是一致的。
生:去掉“一道”就不准确了。
阅读活动中的“理解”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解码”,实际上就是识字、识词能力;第二个层面是“解释”,有三种状态——表层编码、篇章格局、情景模型。上述片段,教师通过巧妙点拨,使学生注意到了两个词语内容上的关联性,表达上的准确性,学生得到的信息不再是零散的、碎片化的,而是整体教学引发的情感推动和思维触动。学生从阅读文字中进行解码,形成初步的解释,意随文生,言意兼得。
二、词与句联动
每个词语都有它描述的对象,这对象就是它的外延。了解了词语的外延,其一可让学生知道词语可使用的对象、范围。其二可让学生顺着外延由表及里深入到词语内涵。
如《骑牛比赛》教学片段:
师:“技艺高超”是什么意思?
生:技术很高。
师:仔细读读这段话,有个地方就告诉了我们“技艺高超”的
意思。
生:尽管公牛疯狂地上下蹦跳,他还是牢牢地骑在牛背上。
师:其他骑手也是这样吗?
生:好几个骑手骑在野性大发的公牛背上,只两三秒钟就摔了
下来。
师:两三秒是多长时间?听——(播放秒针走动的声音)
师:现在你知道什么是“技艺高超”了吗?
生:“技艺高超”就是别的骑手很快就被公牛摔下来了,而这名骑手能牢牢地骑在牛背上。
生:“技艺高超”就是公牛再疯狂,这名骑手也不会掉下来。
生:“技艺高超”就是骑牛技术比别的骑手要厉害很多。
王荣生教授认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语文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引导学生合适地阅读——理解、解释、感受、欣赏。对于“技艺高超”的学习,学生不是浮光掠影地了解,而是徜徉在字里行间,从词语的表面意思深入到词语的语境中去。在语境中不断丰富感性知识,抽象的词语逐渐成为可感知的对象,语言文字被激活了,文本中的景、物、人已然成为学生眼前景,心中语。
三、词与文联动
对于那些关乎课文理解和情感价值,或是隐含思想主旨的关键词语,不但要引导学生体验词语本身所具有的质感,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学会整体观照,从未尽之言读出无穷之意。
如特级教师薛法根教学《卧薪尝胆》这篇课文,其中最为精彩的环节:
师:如果勾践仅仅晚上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先尝尝苦胆的滋味,算不算真正的“卧薪尝胆”?
生:不算。他要亲自下田耕种,使自己的国家富裕起来。
生:他要训练士兵,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
生:他还要召集人才,为国家的强大出谋划策。
师:这就叫“发愤图强”。
师:如果勾践仅仅坚持了几天,或者几个月,算不算真正的“卧薪尝胆”?
生:不算!因为“卧薪尝胆”需要很长时间。
生:课文中讲勾践“卧薪尝胆”了二十几年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师:这叫“坚持不懈”!现在你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了吗?
生:“卧薪尝胆”是说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要忍辱负重、发愤图强、坚持不懈!
师:读一读这三个詞语——忍辱负重、发愤图强、坚持不懈。(生读)
师:勾践需要卧薪尝胆,我们要不要卧薪尝胆?
生:不需要。因为我们不需要报仇雪恨。我们的生活很幸福。
师: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的这句话: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中国科学家卧薪尝胆几十年,终于成功登陆太空。你说,中国科学家有仇恨吗?他们的生活不幸福吗?他们是否每天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都要尝一下苦胆?
生:老师,我觉得我们需要卧薪尝胆。比如,中国足球队要成为世界冠军,就必须卧薪尝胆。
生:我将来要考上清华大学,现在就要卧薪尝胆,刻苦学习。
师: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也需要卧薪尝胆的精神!古人将这种卧薪尝胆的精神蕴藏在这么一副对联里,老师把它写下来,看谁能背下来。(板书: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语言,一定要让词语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中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片段中,教师重视对“卧薪尝胆”内涵的挖掘。通过不断追问“算不算真正的卧薪尝胆”,制造思维的矛盾,让学生去思考何为“卧薪尝胆”,启发学生从课文中再走一个来回,将理解从字面的浅义引向内涵的领悟,使得词语对勾践内心世界的表现力显现出来。教师更重视词语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与生活联系,使学生加强了对词语的内化和积累。至此,“卧薪尝胆”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四、篇与篇联动
教师要站在课程的角度,从编者的视角去探寻单元中一篇课文和另一篇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学生语文能力进阶的教学点,达成系统思维、整体把握。
《学棋》和《“黑板”跑了》具有共同的“主题”——做事专心。所不同的是,《学棋》通过两个学生学棋的对比,得出学习要“专心致志”的结论。《“黑板”跑了》则是通过安培散步这件事,反映了安培做科学研究“聚精会神”的态度。学完课文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1.搜集表示专心的词语,制作成书签。
2.填空:安培研究科学( ),所以成为( );拜秋为师的一个学生学棋时( ),所以成为( );我们读书学习时一定要( ),才能成为( )。
3.比较两篇课文中对“专心”的描写。
4.你专心做过什么事?当你专心做这件事的时候,有什么样的动作和表现?请你用几句话写一写。
张志公在《语文教学论集》中提出:“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学习词汇。一个人,如果知道的词有限,或者知道不少的词却不知道怎么用,他的语言能力一定不高……‘词不达意’往往也是词不够用的结果。”以上作业中,笔者在充分把握两篇课文主旨的基础上,将它们置于同一主题下进行对比,寻求两者间的意义联系。学生对“专心”的认识从“非常认真”上升到“忘乎所以”,对“专心”的词汇积累拓展为“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等,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积极表达,达到词语教学价值的最大化。
当词语教学遵循语文课程特点,彰显语文学科本质,就会拥有一种向上的张力。“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这是词语教学最美好的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浦口区实验小学万江分校)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