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玩中,孩子喜欢破坏规则,甚至还会做出一些危险的举动。是“堵”还是“疏”? 唯“安全大旗”是瞻的教师常常为此伤透了脑筋。然而,无论如何考量,教师都应该正视这种“危险需求”的合理性,而不应刻意回避。
又到了下午的游戏时间,孩子们开心地到户外自主选择运动器械进行游戏。他们有的选择了五颜六色的圈,进行“好玩的圈”游戏,有的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起了拍皮球的游戏,还有的小朋友来到了滑滑梯前面,一个接一个地进行滑梯游戏。这时,牛牛突然满头大汗地跑过来:“王老师,小博倒着玩滑滑梯,很危险的,你看!”我一看,果然发现小博到了滑梯的顶部,头朝下,正准备倒着滑下来。看到这样的情况,我立马过去制止道:“小博,赶快下来,如果你再这样倒着玩滑梯,那么只能取消你玩滑梯的资格了。”小博一下从刚才神采奕奕的样子变得愁眉不展,耷拉着小脑袋,重新调整了自己滑梯的姿势,开始正着身体滑下来。平稳落地后,小博小声地抱怨着:“真没劲,下次我让爷爷带我到游乐场,我自己一个人玩。”很快,滑滑梯的小插曲在孩子们的欢笑声中逐渐烟消云散,但小博那句“真没劲”却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不能消散。
聆听孩子的心声
为什么孩子们喜欢变着花样玩滑梯呢?是不是孩子们已经厌倦了千篇一律的滑梯游戏呢?我回忆了一下近阶段的游戏场景,确实,随着游戏器械的增加,孩子们对滑梯的喜爱程度不如以前,而且,那些平时爱探索、活泼好动的孩子,如小博、牛牛等更愿意尝试一些新添置的游戏材料。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价值。要让幼儿通过亲身感知、实际操作来扩展知识和生活经验”。滑梯游戏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但孩子的天性是好动的,如果教师仅仅为了安全,强制规定玩滑梯整齐划一的标准姿势,而不允许孩子自主探索,确实会让幼儿产生厌倦和不耐烦的情绪。通过观察,我发现班里不止小博一个小朋友有倒着玩滑梯的现象,也有一部分孩子会趁老师不注意时进行倒滑、侧滑或躺着滑。这个现象也引起了我的反思:为什么孩子们明明都知道要顺着滑梯的方向滑,但还是要违反规则呢?
为了了解孩子们喜欢倒着滑的原因,我决定走进孩子内心,聆听他们的心声。一次晨间谈话中,我和孩子们一起就“倒着滑”的现象进行了讨论。我问道:“孩子们,你们喜欢玩滑梯吗?”很多孩子异口同声地说:“喜欢。”我又问道:“是真的喜欢吗?我听一个小朋友说他觉得没劲,你们觉得呢?”这时,孩子们开始窃窃私语了。柔柔说:“有的时候会觉得没劲,老是这样滑下去,而且有时还要排很长的队伍才能滑下来一次,没意思。”在和孩子们的对话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于一直以来排好队按次序滑的行为开始产生了“审美疲劳”,开始厌倦了这样的游戏。那可不可以让孩子们尝试一下他们感兴趣的倒着滑呢?在安全与挑战之间,我该如何进行选择呢?不言而喻,倒着滑相比原先顺着滑,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更具挑战性,而且倒着滑对孩子们的动作技能要求更高,由此带给孩子们的挑战感也更为强烈。思前想后,我觉得与其让孩子们“钻空子”倒着滑,不如在做好安全防范工作的前提下,光明正大地让孩子们体验一把倒着滑的乐趣。
支持孩子的游戏
于是,我决定顺应孩子们游戏的天性,开展一次“花样滑梯”游戏活动。游戏前,我和保育阿姨预先到游戏场地检查滑梯周围的环境。我们仔细检查了滑梯的每个角落,确保滑梯周围没有凸起的物体,并在滑梯落脚处铺设好软垫,保证幼儿从高处滑下时有个缓冲。当然,游戏的主角是孩子,在客观条件确保安全的同时,我决定把规则的制定权从老师转移给孩子,让孩子自身成为滑梯规则的制定者。
活动开始时,我问道:“很多小朋友想尝试倒着玩滑梯,老师觉得很有意思,也想来试试看,可是如果倒着滑,怎样才能不发生危险呢?”问题一抛出,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讨论起来。柔柔说:“要排好队,一个接一个滑,因为倒着滑,眼睛看不到前面,所以后面的小朋友一定要等前面的小朋友滑下去以后再滑。”琪琪说:“滑的时候要专心,不能想其他的事情,手要扶好两旁的扶手。”牛牛说:“一定要穿运动鞋,皮鞋容易打滑。”……瞧,孩子们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很快总结出了玩滑梯的规则、要求和一些简单的动作要领。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能力超乎我们的想象,我们大人总是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来对孩子的发展加以诸多限制。其实,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只要我们稍稍加以放手,孩子们往往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精彩!
体验别样的精彩
孩子们制定好规则后,我们就开始了“花样滑梯”的游戏。由于规则是孩子们自己制定的,他们都乐于遵守,一个个都自主、有序地排队进行游戏。而且,孩子们还探索了很多不同的滑梯方法:小博不仅迫不及待地双手扶好扶手倒着滑,而且还把脸侧向一旁,体验了侧着滑的方法;柔柔在滑之前,神气地对后方的小朋友说:“现在我要潜入到灰太狼那里,你们不要发出声音哦!”后方的孩子互相用竖起的食指做出了“嘘”的动作,而柔柔则轻轻地“猫”着身子滑了下去;牛牛滑下后,还用两只手围成两个圆圈,变成了一个望远镜的形状,回应柔柔道:“柔柔,前方不远处就有灰太狼,我们要小心了……”
看,没有了老师的干预,孩子们在自主的花样游戏中,得到了更多的大运动量的锻炼。在倒着滑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孩子的大肌肉,也让孩子的平衡能力得到了有效发展。而且,在游戏中,孩子们还大胆发挥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给自己的滑梯游戏设置了“灰太狼”这样一个形象,小伙伴之间相互合作,在角色扮演中拓展了单一的滑梯游戏,丰富了游戏的情景性。当然,教师还是要时刻密切关注孩子,做好保育工作。当发现有孩子过于兴奋时,我会适时地和他谈一会儿话,问问他有了什么样的精彩探索,以让兴奋的孩子有个“缓冲”,因为孩子身体在疲惫状态下,动作灵敏性、协调性及反应速度都会大幅度降低。我还给他们分享的时间,以让他们在分享中适量休息。
孩子的天性是好动的,相比于千篇一律的游戏,他们更愿意尝试、选择一些带有不确定性因素或冒险的游戏。游戏中的这些不确定性激发了幼儿进行探索、征服的欲望。教师仅仅因为安全考虑就限制孩子们的探索,反而体现出很大的局限性。教师应相信孩子、顺应孩子,创设支持孩子游戏的环境,满足孩子探索的欲望。其实有时候,“放手”也是一种很大的教学智慧!P
又到了下午的游戏时间,孩子们开心地到户外自主选择运动器械进行游戏。他们有的选择了五颜六色的圈,进行“好玩的圈”游戏,有的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起了拍皮球的游戏,还有的小朋友来到了滑滑梯前面,一个接一个地进行滑梯游戏。这时,牛牛突然满头大汗地跑过来:“王老师,小博倒着玩滑滑梯,很危险的,你看!”我一看,果然发现小博到了滑梯的顶部,头朝下,正准备倒着滑下来。看到这样的情况,我立马过去制止道:“小博,赶快下来,如果你再这样倒着玩滑梯,那么只能取消你玩滑梯的资格了。”小博一下从刚才神采奕奕的样子变得愁眉不展,耷拉着小脑袋,重新调整了自己滑梯的姿势,开始正着身体滑下来。平稳落地后,小博小声地抱怨着:“真没劲,下次我让爷爷带我到游乐场,我自己一个人玩。”很快,滑滑梯的小插曲在孩子们的欢笑声中逐渐烟消云散,但小博那句“真没劲”却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不能消散。
聆听孩子的心声
为什么孩子们喜欢变着花样玩滑梯呢?是不是孩子们已经厌倦了千篇一律的滑梯游戏呢?我回忆了一下近阶段的游戏场景,确实,随着游戏器械的增加,孩子们对滑梯的喜爱程度不如以前,而且,那些平时爱探索、活泼好动的孩子,如小博、牛牛等更愿意尝试一些新添置的游戏材料。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价值。要让幼儿通过亲身感知、实际操作来扩展知识和生活经验”。滑梯游戏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但孩子的天性是好动的,如果教师仅仅为了安全,强制规定玩滑梯整齐划一的标准姿势,而不允许孩子自主探索,确实会让幼儿产生厌倦和不耐烦的情绪。通过观察,我发现班里不止小博一个小朋友有倒着玩滑梯的现象,也有一部分孩子会趁老师不注意时进行倒滑、侧滑或躺着滑。这个现象也引起了我的反思:为什么孩子们明明都知道要顺着滑梯的方向滑,但还是要违反规则呢?
为了了解孩子们喜欢倒着滑的原因,我决定走进孩子内心,聆听他们的心声。一次晨间谈话中,我和孩子们一起就“倒着滑”的现象进行了讨论。我问道:“孩子们,你们喜欢玩滑梯吗?”很多孩子异口同声地说:“喜欢。”我又问道:“是真的喜欢吗?我听一个小朋友说他觉得没劲,你们觉得呢?”这时,孩子们开始窃窃私语了。柔柔说:“有的时候会觉得没劲,老是这样滑下去,而且有时还要排很长的队伍才能滑下来一次,没意思。”在和孩子们的对话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于一直以来排好队按次序滑的行为开始产生了“审美疲劳”,开始厌倦了这样的游戏。那可不可以让孩子们尝试一下他们感兴趣的倒着滑呢?在安全与挑战之间,我该如何进行选择呢?不言而喻,倒着滑相比原先顺着滑,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更具挑战性,而且倒着滑对孩子们的动作技能要求更高,由此带给孩子们的挑战感也更为强烈。思前想后,我觉得与其让孩子们“钻空子”倒着滑,不如在做好安全防范工作的前提下,光明正大地让孩子们体验一把倒着滑的乐趣。
支持孩子的游戏
于是,我决定顺应孩子们游戏的天性,开展一次“花样滑梯”游戏活动。游戏前,我和保育阿姨预先到游戏场地检查滑梯周围的环境。我们仔细检查了滑梯的每个角落,确保滑梯周围没有凸起的物体,并在滑梯落脚处铺设好软垫,保证幼儿从高处滑下时有个缓冲。当然,游戏的主角是孩子,在客观条件确保安全的同时,我决定把规则的制定权从老师转移给孩子,让孩子自身成为滑梯规则的制定者。
活动开始时,我问道:“很多小朋友想尝试倒着玩滑梯,老师觉得很有意思,也想来试试看,可是如果倒着滑,怎样才能不发生危险呢?”问题一抛出,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讨论起来。柔柔说:“要排好队,一个接一个滑,因为倒着滑,眼睛看不到前面,所以后面的小朋友一定要等前面的小朋友滑下去以后再滑。”琪琪说:“滑的时候要专心,不能想其他的事情,手要扶好两旁的扶手。”牛牛说:“一定要穿运动鞋,皮鞋容易打滑。”……瞧,孩子们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很快总结出了玩滑梯的规则、要求和一些简单的动作要领。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能力超乎我们的想象,我们大人总是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来对孩子的发展加以诸多限制。其实,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只要我们稍稍加以放手,孩子们往往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精彩!
体验别样的精彩
孩子们制定好规则后,我们就开始了“花样滑梯”的游戏。由于规则是孩子们自己制定的,他们都乐于遵守,一个个都自主、有序地排队进行游戏。而且,孩子们还探索了很多不同的滑梯方法:小博不仅迫不及待地双手扶好扶手倒着滑,而且还把脸侧向一旁,体验了侧着滑的方法;柔柔在滑之前,神气地对后方的小朋友说:“现在我要潜入到灰太狼那里,你们不要发出声音哦!”后方的孩子互相用竖起的食指做出了“嘘”的动作,而柔柔则轻轻地“猫”着身子滑了下去;牛牛滑下后,还用两只手围成两个圆圈,变成了一个望远镜的形状,回应柔柔道:“柔柔,前方不远处就有灰太狼,我们要小心了……”
看,没有了老师的干预,孩子们在自主的花样游戏中,得到了更多的大运动量的锻炼。在倒着滑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孩子的大肌肉,也让孩子的平衡能力得到了有效发展。而且,在游戏中,孩子们还大胆发挥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给自己的滑梯游戏设置了“灰太狼”这样一个形象,小伙伴之间相互合作,在角色扮演中拓展了单一的滑梯游戏,丰富了游戏的情景性。当然,教师还是要时刻密切关注孩子,做好保育工作。当发现有孩子过于兴奋时,我会适时地和他谈一会儿话,问问他有了什么样的精彩探索,以让兴奋的孩子有个“缓冲”,因为孩子身体在疲惫状态下,动作灵敏性、协调性及反应速度都会大幅度降低。我还给他们分享的时间,以让他们在分享中适量休息。
孩子的天性是好动的,相比于千篇一律的游戏,他们更愿意尝试、选择一些带有不确定性因素或冒险的游戏。游戏中的这些不确定性激发了幼儿进行探索、征服的欲望。教师仅仅因为安全考虑就限制孩子们的探索,反而体现出很大的局限性。教师应相信孩子、顺应孩子,创设支持孩子游戏的环境,满足孩子探索的欲望。其实有时候,“放手”也是一种很大的教学智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