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在时事现场

来源 :轻兵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b7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直播新闻、直播演出,甚至到直播“9.11”,无孔不入的电视镜头左右着人们的眼球和神经,哪怕是硝烟弥漫的战场,也已经赤裸裸地实时呈现在观众面前。敏锐寻求商机的游戏设计者也开始从电视直播中寻找灵感,将游戏的设计紧随时事的步伐,使游戏更具时效性和吸引力……
  
  
  游戏设计紧跟时事
  
  把电视上曾经报道过的真实战事改编为电子游戏倒不是什么新鲜事,如以美军在索马里摩加迪沙的经历为题材的《三角洲特种部队:黑鹰坠落》就是一例,然而这款游戏上市时距离这一事件的发生已经有10年之久,自然谈不上什么时效性了。
  即使按照一般的方式制作一款游戏,通常也需要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完成后若要增加新内容还得再花上好几个月——其时效性依然大打折扣。
  鉴于此,一家名为“酷玛真实游戏”(Kuma Reality Games)的开发公司就力图缩短从新闻时事转化成互动游戏的时间差,以现场影像资料为蓝本,利用电脑3D制作技术迅速重现整个冲突事件,使观众在收看到战事新闻之后不久,就能以当事人的身份进入到模拟的真实环境中,去体验紧张激烈的战斗过程,而且还可以像定期播出的系列报道或电视连续剧那样,紧跟战事的发展,及时向玩家提供最新的任务设定。
  为此,酷玛公司专门设立了一个包括新闻从业者和军事观察员在内的专家小组,随时搜集各种媒体对战争的最新报道,分析哪些事件可用作游戏素材,并研究当地的地理环境以及交战各方的实力和作战方式,以此作为编制具体任务的基本要素。与此同时,游戏开发人员预先制作出人物、武器、地形、建筑物等各种3D模型,并根据专家小组提供的资料进行组合与调整,制作出一些复杂模块,如携带特殊装备的士兵或位于沙漠地带的村庄等。
  当然,搭起一个框架显然还远远不够,要让玩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还必须补充大量的细节。为了掌握冲突事件的完整资料,专家小组除了借助媒体及时获取现场报道外,还通过美国国防部、前线司令部等军事单位了解更深入具体的信息。在掌握了照片、录像、战报、访问等大量第一手素材后,就能基本掌握事发地点的环境特征、建筑布局和敌对双方的行动路线、交火位置、所用武器装备等相关数据。游戏设计师在军事专家的协助下将这些细节充实到现有模块中,从而模拟出整个事件的全貌,这就为游戏的最终成型节省了大量时间。
  《酷玛战争:反恐作战》(以下简称《反恐作战》)就是根据上述理念及运作模式开发的主视角射击游戏(FPS)。其以近几年持续成为新闻热点的美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作战行动为主题,并随时间推移,根据战事的发展,不断增加新的任务设定。
  
  
  真实背景 任务多样
  
  《反恐作战》里的每一项任务都附带了详尽的参考资料,不仅包括真实的事件背景、发展进程、双方的兵力部署和武器装备以及战术运用特点等文字说明,还包括间谍卫星图片、新闻报道甚至是当事人的访谈,让玩家在投入战斗前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此外,一段特别制作的视频也会以播报新闻的方式作任务简报,由退役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少将或前中央情报局官员担任军事专家亲自讲解双方态势、行动步骤、可能遭遇的抵抗等注意事项,还有一位游戏顾问会帮你分析任务要点以及制定作战方案——由此可见,制作这款游戏所耗费的成本与心智。当一切准备就绪进入实战场景后,你会发现自己成了新闻的主角,身处似曾相识的战场,有着更为真实的感受。
  自面世以来,《反恐作战》根据战场形势的发展,不断增加新任务供玩家下载。在目前已有的80多个任务中,玩家可以加入到美军第10山地师、第101空降师、海军陆战队或英国特别空勤团等作战单位,面对的敌人可能是伊拉克共和国卫队、阿富汗塔利班游击队及基地恐怖组织等。除个别任务是装甲部队之间的交锋外,更多的还是小分队规模的短兵相接。其中既有搜查伊拉克城镇抓捕萨达姆父子、辗转阿富汗山区追寻本·拉登的行踪,或远赴非洲塞拉利昂解救俘虏等近几年备受瞩目的热点,也有历史上的真实战例,比如1980年伊朗人质危机期间美国那次中途失败的营救行动,以及前美国总统候选人约翰·克里在1969年越战中获得银星勋章的战斗经历等等,这些时间跨度较大的历史事件都在游戏中得以重现。而在投入危机四侠的真实战场之外,你还可以选择SWAT特警对抗演练和冬季两项越野障碍赛这类同样颇具挑战性的非作战任务。
  与许多题材相似的游戏作品一样,《反恐作战》同样体现出美国惯于充当“世界警察”的做派。在之前伊朗核危机处于紧张胶着的关口,酷玛公司就“适时”推出了一项新任务“攻击伊朗”,内容是美军特种兵渗透到伊朗腹地的核基地,窃取核武器情报并破坏离心机等关键设备的假想情节。这自然激起了伊朗方面的强烈不满,一个名为“伊斯兰学生联合会”的组织宣称要抗击美国推行的“反伊数字化战争”,并针锋相对地开发出类似的动作游戏《拯救核科学家》,让伊朗军队进入伊拉克,解救被美军抓走的伊朗核科学家并夺回秘密核资料。
  由此可见,虚拟空间已不再是单纯地供人们娱乐休闲,已然变成了上演现实中国际争端的新舞台。
  
  
  深入现场 亲历战火
  
  《反恐作战》采用流行的FPS操作方式,具有真实的临场感,容易上手,也允许切换到第三人称视角下运行,以便观察全局。当然玩家最好先进入训练场中,按照提示逐步掌握游戏的操作指令,包括走、跑、蹲、卧等基本动作和各种轻、重武器的使用方式,以免在“枪林弹雨”中手忙脚乱。
  在实战任务中,每位队员可随身携带主要武器、辅助武器以及匕首、望远镜/夜视仪和急救包等多种装备。根据任务要求和兵种的不同,主要武器可能是M16A2步枪、下挂M203榴弹发射器的M4卡宾枪、M249班用机枪、M82A1狙击步枪、AT-4反坦克导弹等,辅助武器有手枪或手雷等。除了单兵武器,必要时还可搭乘M1A1主战坦克、步兵战车、“悍马”等战斗车辆,利用车载武器摧毁坚固目标。
  不论是城市巷战还是山地伏击,战斗玩家都要与2~3名队友配合行动,根据战场形势,下达跟随、警戒、掩护等命令,共同达成清剿残敌、保护车队、搜捕要犯等任务目标。如果随身弹药用尽,还可捡起敌方遗留的武器继续战斗。不过在单机模式中,队友的反应有些差强人意,有时需要在多个队员之间来回切换,控制好行动路线以避开死角和陷阱,才能有效发挥全队的火力。而在联网模式下,玩家可以与其他玩家合作完成特定任务,或者展开更刺激的分组对抗。是否熟悉环境、战术是否合理、配合是否默契,都将决定胜负的归属。
  在FPS类游戏泛滥的今天,不少作品以突出新奇的背景和声光特效作为卖点,不过虚构得再好的情节也不如现实中的真人真事更富有挑战性和吸引力。《反恐作战》直接取材于广受关注的热点新闻,以此为素材,在电视画面背后为观众兼玩家创造出更大的发挥空间。并且“与时俱进”地添砖加瓦,持续保持新鲜感。虽然其画面不算出色,整体上也缺乏深度,但在众多竞争者中仍可谓独树一帜。
  如果你觉得只看电视新闻还不过瘾的话,不妨来动手试试这样的“真实游戏”吧——这正是游戏设计者的用意!
  
  编辑 王晓西
其他文献
对于喜爱轻武器的读者来说,对柯尔特、HK、FN等这样的大公司肯定熟烂于心了,但要说起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麦格普军事工业公司(MagPul Mili-tary Industries Corp),恐怕就不太为众人所熟悉了。这家由美国前海军陆战队两栖侦察部队军士理查德·菲茨帕特里克于1998年创办的枪械公司,当年还是一家专门生产步枪配件、附件的小公司。其产品大多是AR系枪族的周边产品,例如枪托、握把、弹
M1934 9mm手枪由伯莱塔公司于1934年研制成功,同年被意大利陆军正式列装,成为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主要单兵自卫武器。该枪是伯莱塔M1915手枪(意军一战中的制式手枪)的改进型,同时也集中了M1921和M1923手枪的优点,发射勃朗宁9mm手枪短弹(又称9×17mm手枪弹、0.380英寸ACP弹)。
孙耀峰 编译  夜鹰(Nighthawk)公司称其新式紧凑型T3手枪是“终极”随身手枪。如果抛开其重量和价格不论,这样称呼毫不为过。T3手枪延续M1911的设计,但在很多细节方面都有改进,其较短的套筒座使手枪容易隐蔽在衣服下面,但威力和精度并没有降低。总体上T3是一支很优秀的手枪,适合警用执法及民用。    青出于蓝的设计    T3手枪来自于M1911手枪,套筒座取自M1911警官型(Offic
ZB26轻机枪采用活塞长行程导气方式,枪机偏转式闭锁方式。该枪发射7.92×57mm枪弹,弹匣设在机匣正上方,容弹量为20发。该枪结构简单紧凑,质量小,但枪管升温较快,需配备备用枪管,一般每射击200发,需更换一次枪管,如果射击频率较慢,可以射击250发再更换枪管。(详见本期“名枪名弹”栏目)
《轻兵器》2009年第三季度“读者评刊”获奖名单
AA-52坦克机枪是法国MAS武器公司于1952年研制生产,一直服役至今。该枪采用杠杆的后座系统,发射7.5×54mm枪弹。全枪质量9.75kg,全枪长1080mm,枪管长600mm,初速830m/s为安装在法国雷克勒主战坦克上的AA-52坦克机枪。
阿富汗及伊拉克局势仍不稳定,保证前线士兵的需求是军工部门的首要任务,下一代武器/弹药的更新换代有待当前军事行动的停止……    稀有的新亮点    在过去的一年中,参加军事行动的一些主要国家的军队装备都没有新变化。那么,新发展从何谈起呢?  在过去的一年中,最重要的发展是俄罗斯发射无壳弹(战斗部与药筒是一个整体,不需要抛壳机构)的“巴尔干”(Balkan)40mm自动榴弹发射器,其外形与已经服役3
20世纪60年代,英国军方换装小口径步枪之后,中口径步枪曾一度置于“被遗忘的角落”,但口径之争并未停息,近年来,中口径步枪重新得到英国军方的关注。在这种背景下,美国颇负名望的富尔顿兵工厂与最大的步枪生产商DPMS公司共同联手,推出了一款真正根据用户需求量身定做、装配一流附件的高品质步枪——FAR-308“泰坦”突击步枪。    “泰坦”:强强联手的产物    0.308英寸温彻斯特AR10突击步枪
随着武器威力的不断增大,各种防护装置也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现在,战场上几乎所有能“动”地目标,无论是士兵还是运输、战斗工具,都不得不穿上各种能够抵御攻击的装(护)甲来掩护自己。装甲材料从最初的钢材逐步发展到铝合金、复合材料、陶瓷等高科技材料。那么,到底这些新材料有何等神通,能够抵御枪/炮弹的攻击呢?    分解能量还是吸收能量    在介绍装甲材料的性能之前,先来了解一下装甲材料的防护原理。装甲材料
“穿插”与“渗透”是军事上常用的两种战术。这两个词看似简单,然而在很多场合却存在着混淆使用的情况,甚至有不少人受西方观点影响,将两者不加区分统称“渗透”。作个形象比喻,穿插可以看作一柄分割敌部署的“利剑”,而渗透则是一支直接攻击目标的“投枪”。本文试从二者的概念入手,对两种战术的异同作一探讨……      穿插战术及战例    在美军和苏军的战术手册中,都看不到“穿插”一词,相接近的概念有渗透和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