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分类法:G633.33
写作文是最令老师与学生头疼的问题。对学生来说——作文难写;对老师来说——作文难教难批。长期以来,在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下,作文教学成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夹生饭”,难以有什么成效,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也成了一句空话。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作文教学过程是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过程。而作文的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实,本人认为,师生不应把作文教学当成孤立的个体,而应把它作为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促成师生沟通交流的阵地,只有激发学生的思想动力,才能实现学生作文水平真正的提高。
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七——九年级)提出要求中学生写作“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自我检查,自我批改,以改促写是当今作文教学的一个重大任务,同时笔者认为它也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师生互动交流。作文批改不仅实现了师生之间思想的沟通与情感的交流,更满足了学生对作文的期待心理,因为自己写出来的作文能够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这会大大增强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叠加教师教授作文方法,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也就是水到渠成了。
(一)在作文批改中教师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情感交流
教师评价学生作文,要把评文(章法技巧)和评人(写作态度、感情状态、历史发展)结合起来,不仅要对文章的表达技巧进行评价指点,更要对学生在作文中流露出来的感情或肯定、或鼓励、或引导,师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这样,才能把学生内心深处哪怕一点点进步的火种燃烧起来,逐步把他们推向作文的半自动化和自动化轨道,使学生真心喜欢语文,热爱写作。一个“阅”字,没有给学生提供任何关于这篇作文的信息,“阅”与“不阅”一样,使不得。一“阅”了之(也不排除根本就没阅),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消失殆尽。而学生的信心、兴趣、热情被消磨掉,则是教育最大的失误!
十四五岁的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阶段,他们自以为是大人了,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见解了,但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又不免流于肤浅或片面。这在作文中便能很大程度的体现出来。记得一次半命题作文“我再次感受到了----”,有个同学写的是“我再次感受到了虚伪的可鄙”,内容是前不久为迎接市区卫生学校检查学校所做的某些工作。文中把为迎接验收,老师精心备课,学校全面打扫卫生等写的虚伪可鄙至极,表现出了极大的厌恶,措辞相当激烈。他在自批中写道:“本文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很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受,我就是看不惯学校的这种弄虚作假……”而在学生小组互批中这样写:“本文取材于实际,很有真情实感,但说话欠妥当,一个学生不应该用这种口气批评自己的学校,其实这一切都是为我们好。”看来,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反面素材”学生在思想上有很大分歧。于是教师在批语中写道:“你能够抓住身边的事,善于观察,巧妙入文,抒发了真情实感,很好。但我还希望你能深入的思考一下,将学校平时的工作和验收时的工作做个比较,那次的工作是否是彻底的虚假?难道老师平时就没精心备课?学校平时就不打扫卫生?总之,我们应该学会全面深刻的去分析某一现象,而不能简单地草率地把一事物定为好或坏……”。那次作文之后,我曾作过追踪调查,我发现那个学生的思想认识已渐趋成熟,待人接物也较缓和了,一次贴心的评语交流,使其免于思想上误入歧途,我感到很欣慰。
(二)在作文批改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
指点学生写完回头看,写清楚“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到底要表达我什么样的感情?哪些地方写得最为精彩,用了什么方法?哪些地方感到不太满意,但一时又改不了;我在语言运用上最有特色的一句或一段是在哪里,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我需要别人(同伴、老师)给予怎样的帮助,对自己的书写满意吗?”经过一段时间后,教师指导学生可以有意识地阅读与自己作文相关的或类似的文章,从优秀的文章中汲取营养丰富情感。学习别人的构思、立意、语言等方面的技巧,然后修改。
初中生经过几年的写作训练之后,有时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况。就是说,经过几年的写作训练之后,各种文体的模式套路已基本成型了,但有时对一些具体的写法却把握不住,明知道这样写不妥,却又不知该如何修改,这时教师就应该给与学生适当的点拨与指导,引导他们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例如在有一次的写作训练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我故意布置了一片老掉牙的作文题——我眼中的冬天。其中有一个同学在作文自批中这样写道:“本文围绕冬天写了几场冬天特有的景象,如冬天的天空的朦胧与昏暗,冬天的银妆素裹,冬天的洁白无暇,但又写到了冬天滋润与明艳,似与要求不符,但这确实是我的所观所感。”而在学生小组互批中也这样写:“本文抓住秋写了不少景象,语言很优美让人读后仿佛跟随作者也走进了那洁白的世界里。但本次作文要求写冬天,文中却出现了不少的滋润明艳,好似给人以春天的感觉。”从学生的批语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此类作文的写作方法认识有误差,竟以为写冬天时颜色必然是白的,而不能用红的绿的。于是教师在批语中写道:“其实,冬天时写写红花绿叶、滋润明艳未尝不可,关键是写出冬天中江南的红花绿叶、滋润明艳与春天中红花绿叶、明媚娇艳的不同之处来。例如,春天中的红花绿叶是姹紫嫣红、灿烂多彩,冬天中的红花绿叶是单调的,是雪的陪衬。所以写景作文重点是把握住景物特征,把看似相似的东西写出一个与众不同来。”如此以来,既纠正了学生批改中的失误,又指导了写作方法,正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二、师生互动,以改促写,小组合作,教师点评总结
以改促写,篇数增多,学生自然要找“米”下锅。这就促使学生去阅读,课内的课外的都要广泛涉猎,从章法、内容、观点甚至语言上都需要借鉴积累,但最重要的是阅读满足了学生这个年龄的心理需要,接受书籍熏陶,对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个性至关重要,通过阅读的心智活动,能培养人的专注力和观察力,触发联想力和想象力,增进思维力和创造力,在阅读中形成的这些能力又反过来作用于写作,其作用比章法、技巧、语言的提高要大得多。因为写作水平的提高要素很多,学生的认识水平的提高,悟性强和理解深刻是作文立意成功的关键。
第一阶段:主动探究-——议评阶段。一般以前后桌四人或六人一组,由一名同学主持进行讨论,找出例文好在什么地方,有没有不足之处,包括选材、布局、结构语言、行文书写等,讨论大约5-10分钟,由小组主持人或中心发言人汇报讨论情况。比如我们最喜欢的一篇作文及其好处,我们认为最不成功的一篇作文及原因等,大约也要用5-10分钟。在此期间,教师可根据情况适当点拨或组织集体讨论。这实际上是对后面批改手中作文的一次演练,并让学生进行充分的知识准备,使学生改有依据,批有准绳。同学之间面对面讨论周围其他同学的习作的形式也大大促进了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第二阶段:巩固运用——自主评改阶段。用大约5-10分钟,结合刚才同学读的讲义和讨论的内容对照手中的作文自主评改,针对审题、立意、构思、表达等写出百字评语,并且对文章作局部修改或全面修改,如:调整结构、理清层次、修改病句、纠正错别字等。这一步骤看似难度很大但因有前面步骤的认知准备,学生能够批的中肯,评的到位,改的合理,顺利完成课时训练目标。这一阶段是学生巩固运用所学,进行知识迁移训练的重要阶段,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而改的方式可据实际情况实行自改、同桌交换改、分组改或班级调换改几种办法。
第三阶段,展示批改——反馈交流阶段。有两种方法,一改完交给教师,教师浏览批改情况,发现问题进行反馈,二同学交换批改的作文,发现问题,交流反馈,这样就确保了作文批改的质量。
学生自主参与修改评价作文,其积极性很高,久而久之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的整体素质就会得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一定会得到培养和强化。
这几年作文教学实践的效果是明显的。有52%的同学又不喜欢写作文转变为按照老师要求去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有20%的同学按照老师布置的书目比较自觉做读书笔记课后练笔,作文水平提高很快;有15%的同学较喜欢课后写小作文,在全国大赛中多次获奖,有成就感。
写作文是最令老师与学生头疼的问题。对学生来说——作文难写;对老师来说——作文难教难批。长期以来,在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下,作文教学成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夹生饭”,难以有什么成效,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也成了一句空话。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作文教学过程是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过程。而作文的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实,本人认为,师生不应把作文教学当成孤立的个体,而应把它作为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促成师生沟通交流的阵地,只有激发学生的思想动力,才能实现学生作文水平真正的提高。
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七——九年级)提出要求中学生写作“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自我检查,自我批改,以改促写是当今作文教学的一个重大任务,同时笔者认为它也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师生互动交流。作文批改不仅实现了师生之间思想的沟通与情感的交流,更满足了学生对作文的期待心理,因为自己写出来的作文能够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这会大大增强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叠加教师教授作文方法,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也就是水到渠成了。
(一)在作文批改中教师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情感交流
教师评价学生作文,要把评文(章法技巧)和评人(写作态度、感情状态、历史发展)结合起来,不仅要对文章的表达技巧进行评价指点,更要对学生在作文中流露出来的感情或肯定、或鼓励、或引导,师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这样,才能把学生内心深处哪怕一点点进步的火种燃烧起来,逐步把他们推向作文的半自动化和自动化轨道,使学生真心喜欢语文,热爱写作。一个“阅”字,没有给学生提供任何关于这篇作文的信息,“阅”与“不阅”一样,使不得。一“阅”了之(也不排除根本就没阅),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消失殆尽。而学生的信心、兴趣、热情被消磨掉,则是教育最大的失误!
十四五岁的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阶段,他们自以为是大人了,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见解了,但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又不免流于肤浅或片面。这在作文中便能很大程度的体现出来。记得一次半命题作文“我再次感受到了----”,有个同学写的是“我再次感受到了虚伪的可鄙”,内容是前不久为迎接市区卫生学校检查学校所做的某些工作。文中把为迎接验收,老师精心备课,学校全面打扫卫生等写的虚伪可鄙至极,表现出了极大的厌恶,措辞相当激烈。他在自批中写道:“本文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很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受,我就是看不惯学校的这种弄虚作假……”而在学生小组互批中这样写:“本文取材于实际,很有真情实感,但说话欠妥当,一个学生不应该用这种口气批评自己的学校,其实这一切都是为我们好。”看来,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反面素材”学生在思想上有很大分歧。于是教师在批语中写道:“你能够抓住身边的事,善于观察,巧妙入文,抒发了真情实感,很好。但我还希望你能深入的思考一下,将学校平时的工作和验收时的工作做个比较,那次的工作是否是彻底的虚假?难道老师平时就没精心备课?学校平时就不打扫卫生?总之,我们应该学会全面深刻的去分析某一现象,而不能简单地草率地把一事物定为好或坏……”。那次作文之后,我曾作过追踪调查,我发现那个学生的思想认识已渐趋成熟,待人接物也较缓和了,一次贴心的评语交流,使其免于思想上误入歧途,我感到很欣慰。
(二)在作文批改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
指点学生写完回头看,写清楚“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到底要表达我什么样的感情?哪些地方写得最为精彩,用了什么方法?哪些地方感到不太满意,但一时又改不了;我在语言运用上最有特色的一句或一段是在哪里,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我需要别人(同伴、老师)给予怎样的帮助,对自己的书写满意吗?”经过一段时间后,教师指导学生可以有意识地阅读与自己作文相关的或类似的文章,从优秀的文章中汲取营养丰富情感。学习别人的构思、立意、语言等方面的技巧,然后修改。
初中生经过几年的写作训练之后,有时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况。就是说,经过几年的写作训练之后,各种文体的模式套路已基本成型了,但有时对一些具体的写法却把握不住,明知道这样写不妥,却又不知该如何修改,这时教师就应该给与学生适当的点拨与指导,引导他们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例如在有一次的写作训练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我故意布置了一片老掉牙的作文题——我眼中的冬天。其中有一个同学在作文自批中这样写道:“本文围绕冬天写了几场冬天特有的景象,如冬天的天空的朦胧与昏暗,冬天的银妆素裹,冬天的洁白无暇,但又写到了冬天滋润与明艳,似与要求不符,但这确实是我的所观所感。”而在学生小组互批中也这样写:“本文抓住秋写了不少景象,语言很优美让人读后仿佛跟随作者也走进了那洁白的世界里。但本次作文要求写冬天,文中却出现了不少的滋润明艳,好似给人以春天的感觉。”从学生的批语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此类作文的写作方法认识有误差,竟以为写冬天时颜色必然是白的,而不能用红的绿的。于是教师在批语中写道:“其实,冬天时写写红花绿叶、滋润明艳未尝不可,关键是写出冬天中江南的红花绿叶、滋润明艳与春天中红花绿叶、明媚娇艳的不同之处来。例如,春天中的红花绿叶是姹紫嫣红、灿烂多彩,冬天中的红花绿叶是单调的,是雪的陪衬。所以写景作文重点是把握住景物特征,把看似相似的东西写出一个与众不同来。”如此以来,既纠正了学生批改中的失误,又指导了写作方法,正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二、师生互动,以改促写,小组合作,教师点评总结
以改促写,篇数增多,学生自然要找“米”下锅。这就促使学生去阅读,课内的课外的都要广泛涉猎,从章法、内容、观点甚至语言上都需要借鉴积累,但最重要的是阅读满足了学生这个年龄的心理需要,接受书籍熏陶,对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个性至关重要,通过阅读的心智活动,能培养人的专注力和观察力,触发联想力和想象力,增进思维力和创造力,在阅读中形成的这些能力又反过来作用于写作,其作用比章法、技巧、语言的提高要大得多。因为写作水平的提高要素很多,学生的认识水平的提高,悟性强和理解深刻是作文立意成功的关键。
第一阶段:主动探究-——议评阶段。一般以前后桌四人或六人一组,由一名同学主持进行讨论,找出例文好在什么地方,有没有不足之处,包括选材、布局、结构语言、行文书写等,讨论大约5-10分钟,由小组主持人或中心发言人汇报讨论情况。比如我们最喜欢的一篇作文及其好处,我们认为最不成功的一篇作文及原因等,大约也要用5-10分钟。在此期间,教师可根据情况适当点拨或组织集体讨论。这实际上是对后面批改手中作文的一次演练,并让学生进行充分的知识准备,使学生改有依据,批有准绳。同学之间面对面讨论周围其他同学的习作的形式也大大促进了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第二阶段:巩固运用——自主评改阶段。用大约5-10分钟,结合刚才同学读的讲义和讨论的内容对照手中的作文自主评改,针对审题、立意、构思、表达等写出百字评语,并且对文章作局部修改或全面修改,如:调整结构、理清层次、修改病句、纠正错别字等。这一步骤看似难度很大但因有前面步骤的认知准备,学生能够批的中肯,评的到位,改的合理,顺利完成课时训练目标。这一阶段是学生巩固运用所学,进行知识迁移训练的重要阶段,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而改的方式可据实际情况实行自改、同桌交换改、分组改或班级调换改几种办法。
第三阶段,展示批改——反馈交流阶段。有两种方法,一改完交给教师,教师浏览批改情况,发现问题进行反馈,二同学交换批改的作文,发现问题,交流反馈,这样就确保了作文批改的质量。
学生自主参与修改评价作文,其积极性很高,久而久之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的整体素质就会得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一定会得到培养和强化。
这几年作文教学实践的效果是明显的。有52%的同学又不喜欢写作文转变为按照老师要求去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有20%的同学按照老师布置的书目比较自觉做读书笔记课后练笔,作文水平提高很快;有15%的同学较喜欢课后写小作文,在全国大赛中多次获奖,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