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破了传统的课程与教学的概念框架,以深邃而又高远的理念超越了原有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大规模课程改革的浪潮下,作为课程实施主体和教学主体的教师,要积极回应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在教育改革中展示自我、表现自我。本文从教师的角度,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分析与解读,旨在为提高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效率与途径进行改进,以期使其更加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满足课程改革的目标。
【关键词】教师;课改;教学方式;教学效率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是课程教学计划的执行者,又是课程内容的实施者。在推进课程改革方面教师起着重要性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设法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就谈不上提升教学质量;如果无法采取良好的措使来激励教师的主动发展,学生的主动发展也无从谈起。由此,教师整个新课程改革中的地位与作用就凸显出来。本文从初中美术教师的角度,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分析与解读,旨在为提高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效率与途径上进行改进,以期使其更加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满足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教师由传统的技巧传授者转化为美的传递者
首先,美术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美术是通过视觉产生的一种“审美趣味欣赏”,给人以愉悦感,教学过程本身比教学结果更为重要,更为愉快和轻松。正是这种审美性以及自身具有的强大的艺术感召力赋予了美术教育能够潜移默化的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技能知识是短暂的,而艺术教学给学生造成的影响则是永恒的,是贯彻学生人生发展规划的始终的一种审美活动,能够让学生终生受益。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争取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审美教育氛围,并通过这一教学形式唤起他们的审美兴趣。
二、教师由指挥者转化为导航者
美术的学科特性决定了美术教育的知识结构特点具有极强的内涵与外延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将目的定位在提高每个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的基础上。在这里,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技能知识的讲授者,学生也不再是教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课程也不再是单纯层面上的教材内容,而是成为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与调动学习动机的海洋。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便要求教师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学习美术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喜欢什么、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并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因势利导,将手中的“指挥棒”变成引领学生去探索美妙的美术世界的“引路石”。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才能够使教师和学生真正变成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现。
三、教师由教学权威转化到互相交流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太注重“备教材”,而置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于不顾,往往把自身的对课本知识教学目标的解读强加给学生。毋庸置疑,学生与老师在情感体验方面同样都有着对现实生活的丰富体验,学生在对事物的接受过程中,也不可能是单纯的接受方,而是也持有某种情感态度在里面。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学生这方面的情感体验,允许学生对艺术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和不同见解,合理的因势利导,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感染感召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成为现代化教学能手
在传统美术教学环节中,教师大多仅仅依靠一块黑板以及一些简单的教具,通过自身的口传亲授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方式不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着发生的这一变化,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来满足不断增长的教学手段的需要。通过这些现代化教学媒体的运用,将会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美术课的爱好,使美术学习的过程更加愉悦、轻松、有趣。
教师作为美术基础课程改革中的真实参与者,自身的知识结构以及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对教材的理解状况等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素质的培养与发展。而课程改革又恰好给教师提供了一种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机遇。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充电与学习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加强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学习,确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恰当好处的解决艺术教学材料,自主选择艺术教学行为,精心设计艺术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等教学环节,真正使自身由“施教者”变为“研究者”。争取顺利地完成在美术基础课程改革中的教师的地位与教学方式的转换以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来为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完成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并不断丰富与发展着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的资源。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四[M] .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 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教师;课改;教学方式;教学效率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是课程教学计划的执行者,又是课程内容的实施者。在推进课程改革方面教师起着重要性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设法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就谈不上提升教学质量;如果无法采取良好的措使来激励教师的主动发展,学生的主动发展也无从谈起。由此,教师整个新课程改革中的地位与作用就凸显出来。本文从初中美术教师的角度,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分析与解读,旨在为提高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效率与途径上进行改进,以期使其更加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满足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教师由传统的技巧传授者转化为美的传递者
首先,美术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美术是通过视觉产生的一种“审美趣味欣赏”,给人以愉悦感,教学过程本身比教学结果更为重要,更为愉快和轻松。正是这种审美性以及自身具有的强大的艺术感召力赋予了美术教育能够潜移默化的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技能知识是短暂的,而艺术教学给学生造成的影响则是永恒的,是贯彻学生人生发展规划的始终的一种审美活动,能够让学生终生受益。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争取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审美教育氛围,并通过这一教学形式唤起他们的审美兴趣。
二、教师由指挥者转化为导航者
美术的学科特性决定了美术教育的知识结构特点具有极强的内涵与外延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将目的定位在提高每个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的基础上。在这里,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技能知识的讲授者,学生也不再是教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课程也不再是单纯层面上的教材内容,而是成为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与调动学习动机的海洋。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便要求教师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学习美术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喜欢什么、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并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因势利导,将手中的“指挥棒”变成引领学生去探索美妙的美术世界的“引路石”。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才能够使教师和学生真正变成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现。
三、教师由教学权威转化到互相交流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太注重“备教材”,而置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于不顾,往往把自身的对课本知识教学目标的解读强加给学生。毋庸置疑,学生与老师在情感体验方面同样都有着对现实生活的丰富体验,学生在对事物的接受过程中,也不可能是单纯的接受方,而是也持有某种情感态度在里面。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学生这方面的情感体验,允许学生对艺术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和不同见解,合理的因势利导,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感染感召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成为现代化教学能手
在传统美术教学环节中,教师大多仅仅依靠一块黑板以及一些简单的教具,通过自身的口传亲授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方式不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着发生的这一变化,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来满足不断增长的教学手段的需要。通过这些现代化教学媒体的运用,将会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美术课的爱好,使美术学习的过程更加愉悦、轻松、有趣。
教师作为美术基础课程改革中的真实参与者,自身的知识结构以及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对教材的理解状况等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素质的培养与发展。而课程改革又恰好给教师提供了一种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机遇。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充电与学习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加强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学习,确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恰当好处的解决艺术教学材料,自主选择艺术教学行为,精心设计艺术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等教学环节,真正使自身由“施教者”变为“研究者”。争取顺利地完成在美术基础课程改革中的教师的地位与教学方式的转换以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来为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完成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并不断丰富与发展着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的资源。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四[M] .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 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