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色彩词的运用看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文字美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blackja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语言为媒介的中国古典诗歌要具体描摹对色彩的感知时,经常会使用一些语言手段来激活色彩词语感性经验的联系,生成栩栩如生的语言文字美,让人充满艺术的回味。本文主要从色彩词运用的情状及意义写色彩词的运用是如何表现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文字美。
  关键词:中国古诗歌;色彩词;语言文字
  色彩原本在绘画中只能通过视觉来判断,作为诗歌的语言,却能够通过色彩词的运用是读者在想象中产生色彩感受,从而再造一个色彩空间。以语言为媒介的中国古典诗歌要具体描摹对色彩的感知时,经常会使用一些语言手段来激活色彩词语感性经验的联系,生成栩栩如生的语言文字美,让人充满艺术的回味。许多诗人会去搜索一些富有色彩的词语,用多彩多姿的画面来抒发内心情感,揭示生活的哲理。
  本文主要侧重于列述色彩词运用的几种情况以及色彩词运用的各种意义。
  一.色彩词运用的情状
  语言的色彩美主要指语言文字对万物色泽的描绘和情感色彩,而情感色彩又是附着在语言文字描绘的色彩美上。如地理环境不同,色调也不同,塞内常是绿水青山、红花碧草;塞外则是云黄草白,黑山白水。不同的季节各有不同的色彩,春天多用有生气的词语:鹅黄、嫣红;秋天则变为凝碧、衰红、暗绿等。不同的色彩词,各有不同的表达效果,白色象征着纯洁、高雅,黑色则显得庄严、肃穆等等。本文讲色彩词的运用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冷色的运用
  冷色通常指亮度比较低的颜色,比如:黑、青、紫等,给人一种暗淡、低沉、朴素、含蓄、清雅的感觉。
  杜甫诗歌中常用冷色词。“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峰烟白人骨”(《悲青坂》),用青色、白色将惨绝人寰的场面勾画出来,营造了一种暗淡、抑郁的氛围。在这些悲歌中,用暗冷的色调来写,总给人以沉郁凄楚的悲感。
  一句诗中出现几种冷色同为冷色,也可形成强烈的对比。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青”与“白”就形成对比,早上乌黑的头发,傍晚就成了白色,夸张写出时间之快,流露出诗人感叹人生短暂,应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
  2.暖色的运用
  暖色通常是指亮度较高的颜色,比如红、黄、橙等,给人一种活泼、兴奋、喜悦、欢快的感受。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停下前进的脚步,看满山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一个“红”字,把秋天写得比春天还要可爱,扫去悲秋之感,表现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跃出墙的一枝红杏,道尽了无限的春光,清新的笔调中透露出诗人的情态志趣。
  但色彩的运用不能一概而定。人们对色彩的运用往往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其象征意义并不固定。比如,同样是红色,并不只是积极、欢快之感。“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无限愁绪随着春的离去而不断漫延;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物是人非的苦痛之感没至周身。“飞红”、“寂寞红”、“乱红”,哪有喜悦?哪有欢快?都是悲和愁。
  3.冷暖的相衬
  在许多诗歌中,没有全用冷色或全用暖色,而是冷暖相衬。因为冷色与暖色的使用,没有绝对的界限。全用冷色往往给人以深沉、冷静之感,全用暖色往往给人以热烈、华美之感,而冷暖相衬,则取长补短,对比鲜明。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的词《忆江南》),红与绿,一暖一冷,形成对比,色彩鲜明,描绘出了江南春景如诗如画。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白、红、青、绿交织在一起,颜色鲜丽,景色显得柔和宁静,但又不失春天的生机和活力,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闲适与飘逸。
  诸如此类的冷暖对比,在古诗词中屡见不鲜,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嗽黄鹏”(王维《积雨辆川庄作》),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曲》),这些冷暖色彩的搭配运用,丰富了形象,感染力强。
  二.色彩词运用的魅力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色彩词与诗人的情感紧密联系。通过诗歌,我们也可以看到色彩在诗人的笔下变幻出神奇的魅力。
  1.绘画性的美感
  揣摩诗人笔下的色彩词,我们看到得不仅仅是诗歌的图画美,还要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去探访那隐藏着的情绪。“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在他的《绝句二首》中写出了一幅清丽的风景画: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显露白翎的水鸟,飞掠江面,令人神怡;满山的青翠,夺夺鲜花红艳无比,绮丽灿烂。四景:江、鸟、山、花,分別附碧绿、洁白、青葱、火红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以江之碧衬鸟之白,以山之青衬山之红,交相辉映,互为竞丽。
  捕捉色彩鲜明的形象,能激发读者丰富的色彩美感,从而唤起欣赏着潜在的审美意识。色彩在诗歌中呈现的图画美不是消极孤立的,它能够充实诗歌的内容美。
  2.象征性的寓意
  色彩本身没有思想感想,因为诗人的情感融入,使得色彩词明显带上了感情因素,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古人写诗常借色生情,借色言志,形成一个独特新颖的色彩世界。“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黄巢《菊花》),“黄”字带有双重意思。表面指士兵的盔甲,实际指“皇”,以此自喻,决心推翻唐皇朝,充满了豪情。抽象的思想转化为具体的可以被视觉感受到的色彩。
  由于色彩词在诗歌中的不断运用,它对于艺术形象的象征意义在人们心灵深处长期积淀,使得人们对它有一种共同的感悟。出现一种颜色词,便会体会出它象征着什么。比如李商隐在《风雨》中写“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通过写风雨飘摇中的黄叶,按时自己不幸的遭遇,“黄”象征着衰败、没落。
  色彩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诗人运用色彩词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抒发情感,具有打动人心的审美效果。美学中提到,“人不仅在思维中,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中国古典诗歌以丰富鲜明的色彩来塑造形象,并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给人印象深刻。恰当地运用色彩词,恰恰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独特的语言文字美。
  参考文献:
  [1] 袁行霖.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J].北京大学学报.1993(2).
  [2] 郭预衡,张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湖南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摘要: 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文分析了学生提问能力的现状及成因,指出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应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 并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对学生提问能力进行系统培养。在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实现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在教育改革逐步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今天,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界及全社会的共识。物理学研究始于问题,提出问题对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促进教学活动开展、创设和谐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善用激励评价方式,提升学生学习信心几方面探究了高职英语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关键词:高职英语;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高技能的高素质的生产、服务、管理的人才,学生的英语能力对他们将来的就业和个人的发展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高
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过程。它既是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更是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师生交流、互动探究的平台,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怀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学习,合作探究,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和发展。课堂教学中蕴含着无限的可能。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就像激情燃烧的动感。因此,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利用课堂教学把学生从文本引向生活,从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联合黄榆膏包敷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符合要求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60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
非谓语动词包括不定式(to do)、动名词(-ing)、现在分词(-ing)与过去分词(-ed)。它们不受主语人称和数的限制,在句子中不能充当谓语,但可以充当句子的其他成分,并且有时态和语态的变化。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动词是最具特色的一块。动词在句子中出现多,使用的机会大,而且跟动词关联的短语很多,跟动词关联的语法也比较丰富。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丰富的动词运用是一个教学重点,而非谓语动词在句子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