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生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正气,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为祖国的崛起再创辉煌。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优秀传统 大学生 理想道德
作者简介:陈静学,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8-180-02
胡锦涛同志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全面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上深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一是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所有大学生都明白,党和人民对当代大学生寄予殷切期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奋斗,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才能闪闪发光。二是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三是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四是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一、五千年文明史承前启后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强烈的文化认同。比如中华民族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意识,孔子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知荣明耻”与传统的“言而有信”的价值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爱”、“谦虚谨慎”的为人之道,“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修养等,这些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都应该为当代大学生所继承和弘扬,以此来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学习中华文化传统知识,学生们不仅能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而且会在学习中不断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
然而,遗憾的是目前我们一些人认为,教育只是谋生的唯一出路,这些偏见使正常的教育通道形成拥挤状态,大家都往所谓的名校挤,从小学到中学,进而到大学,一切都围绕着升学、就业的现行教育体制。使学校重视的是“成材”教育,从而忽视了人之为人的“素质”教育。与此同时,社会上一些用人单位也择校选人。我们之前确定的教育目标——培养“四有新人”中的“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当今一些大学生那里,理想正在失落、道德正在失范、有知识却没文化、所谓的“纪律”,也正在被潜规则所取代。所有这些太可怕了,一个民族的兴起,是多少生命和热血换来的。
纵观如今的大千世界,物质生活比过去更丰富了,大学生精神生活确实贫乏了;引以为戒的就是这一点,我们不能只顾拉车,不看路。目前,一些人的道德品质都丧失沉沦了,什么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是存在的,也是不争的事实,辛勤劳动者从某程度上讲不再受到尊重。和谐社会不可缺乏凝聚力,崇尚消费和娱乐的大背景下,如何让大学生们重修道德,追求理想,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就变得异常艰巨,任重而道远。倘若他们失去了精神信仰,失去了道德与理想,我们这个社会将彻底无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一代又一代大学生健康成长,我们的祖国才能充满蓬勃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才能成为美好的现实。因此,对大学生强化理想道德的相关教育为当务之急。如何使我们的教育能够切实有效,使之真正能够滋养我们的下一代,使他们重修道德,重树信仰,关键在于能否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经过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规范、思想追求,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几千年的文明史证明: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生存之根,也是中华民族的发展之根。因此,对于大学生开展理想道德与信仰的教育,非常必要。实践证明五千年文明史承前启后既往开来。
二、优秀文化传统是兴国之魂
我们在拥抱现代文明的同时,就必须丢掉我们的传统吗?决不能如此。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历经五千多年而不曾中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凝聚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几千年来,国人处事先学会做人,这就是典型的仁义道德,如:天道、孝道、妇道、师道;小到行业操守,“士农工商”各阶层都有各自不同的规范和标准,几千年来,已经形成了一套崇高的价值体系,中华民族围绕这个体系,健康运转,生生不息。所以大学生要成为国家之栋梁就必须重修这一课。
对于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中华民族有着共同恒定的理念,对于这种理念的传达与教育渗透至社会的每个角落,作为个人来讲,接受这种理念的教化是贯穿一生的事,从幼年就开始了。比如蒙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幼学琼林》等。实践证明,这些教育无论从内容到手段,对于青少年乃至大学生都有着极大的教化作用。悠悠几千年,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多出于此。
“仁”是指同情、爱护和乐于助人的思想感情,有谓“仁爱之心”、“仁慈之心”。《孟子》里说的是“侧隐之心”。现在通俗的说法就是“爱心”。应该教育我们的大学生从我做起。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家庭。爱同学、爱自己的师长,尊老爱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试想,一个连父母,同学、老师都不爱的人,能够爱国吗?爱国并不是一种空洞的说教,它是有实质性内容的。比如传统文化中的“忠”,便是以“孝”为基础的,“国”则是以“家”为基础的,所谓“国破家难圆”。 总之,要培养大学生有爱国之心,先要培养他们有爱人之心——仁者之心。假设药家鑫有爱人之心,人们看不到沾有血腥的刀具。通过这一事件,我们应该培养大学生有爱国、爱家、爱人之心。这是做人的基础,也是培养爱心的基础,更是培养爱国的基础。
三、加强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势在必行
如何挽救大学生的信仰危机?如何高举道德旗帜?在我们看来,在继承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重铸道德伦理,重树理想信仰,才是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没有这样的基础。文明中国的社会公德便无法建立,现代社会的良好新秩序便无从谈起。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孔子言:“朝闻道,夕死可矣”、“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执干戈以卫社稷”。孟子说:“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两千年来,这些闪光的语言哺育了多少仁人志士。
有人在《论语》中寻求治理天下的法宝,并总结出半部《论语》治天下”,两千年的史实证明,《论语》中所宣扬的种种理念,将现实中可能出现的纷乱均纳入到某种秩序之中,对于社会冲突的防范从人心做起——从童心做起,把人们的邪念与恶念扼制在内心的萌芽之中,它能使人们都处在某种道德规范的控制之中。
人一旦拜金、享乐。俗话叫:“人家不打自已倒”。药家鑫案件虽然说是个案,但教训深刻。如果,其家人或学校,在为药家鑫提供优良的钢琴学习条件的同时,让他在关注一下佛教的多修善行因果报应的学说,或者温习一下道教“人命最重”,“寿最为善”的生命观——这比学钢琴的花费省多了——我想他是不会那么轻易便对一个被他开车撞倒的妇孺再起杀心的,这一错葬送了两条人命。由此可见,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非常重要。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孔孟之道,更是把“仁”放到至尊的地位上。何谓“仁”?仁者,爱人也。当前社会学界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爱的反面不是恨,善的反面也未必是恶,这一切的反面都是冷漠。怎么来医治大学生内心世界这种可怕的冷漠呢?从个体到群体,我们一定不能忽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心灵美化、社会安定的巨大作用,优秀文化传统应该成为当今大学生的必修课。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道文化的思想更为深邃,在处理人际关系、建立人生理想、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应当学习《道德经》中“上善若水”的生存艺术。做人也是一样的,要用谦卑、虚心的心态面对身边人及身边事。生活中到处充满着各种的诱惑,面对人性中的欲望,要有知足的心态,克服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物欲膨胀等不良恶习。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生态文明的宝贵传统文化资源。从个人修养而言,老子“道法自然”的价值观,把人们从名缰利锁中解脱出来,从欲火情海中解救出来,实现精神自由,保养自然生命有重要意义。是建设核心价值,修养个体人格,提升精神境界的宝贵资源。
四、传承优秀文化传统营造美好的社会氛围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根,是大学生的精神家园,为大学生理想道德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在对这种宝贵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同时,对其进行现代转型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当然,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单纯的“拿来主义”,传统文化中,长短并存,瑕瑜互见。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等等,便属于糟粕一类。我们在继承的同时,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扬弃和提炼。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通过电视与网络我们要向大学生生动演绎中国的历史,要让中国的传统文明之光照耀他们前进的方向。通过学习中国优秀文化传统,要让他们分清善恶与美丑。退一万步说,绝不能让他们以邪为正、以是为非。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要重树信仰重铸道德,在大学生中普及优秀文化传统,刻不容缓。
在大学生中间重树信仰重铸道德要想真正行之有效,不仅要同传统接轨,更重要的是要同现实接轨。当今社会,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亟待改善。对于大学生道德理想的教育最重要的支撑乃是他们周围每日每时发生的事情。只有这些事情中,善行大于恶行,大学生对当下教给他们的道德理想方能真正认可。事实强于雄辩。不在于我们给大学生讲了多少正面道理,而在于社会向他们展示了多少正面现实。如果他们观察到的社会现实能给他们更多的正面启示,他们在社会实践中,能获得更多的正面体验。我们的正面教育方能取得正向的实质性的效果,积极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打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从当代大学生做起,使他们能够继承优秀文化传统、重树理想道德信仰。“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我们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培养和造就一批又一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切实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尽快形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大合力,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才能保证当代中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优秀传统 大学生 理想道德
作者简介:陈静学,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8-180-02
胡锦涛同志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全面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上深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一是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所有大学生都明白,党和人民对当代大学生寄予殷切期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奋斗,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才能闪闪发光。二是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三是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四是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一、五千年文明史承前启后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强烈的文化认同。比如中华民族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意识,孔子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知荣明耻”与传统的“言而有信”的价值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爱”、“谦虚谨慎”的为人之道,“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修养等,这些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都应该为当代大学生所继承和弘扬,以此来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学习中华文化传统知识,学生们不仅能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而且会在学习中不断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
然而,遗憾的是目前我们一些人认为,教育只是谋生的唯一出路,这些偏见使正常的教育通道形成拥挤状态,大家都往所谓的名校挤,从小学到中学,进而到大学,一切都围绕着升学、就业的现行教育体制。使学校重视的是“成材”教育,从而忽视了人之为人的“素质”教育。与此同时,社会上一些用人单位也择校选人。我们之前确定的教育目标——培养“四有新人”中的“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当今一些大学生那里,理想正在失落、道德正在失范、有知识却没文化、所谓的“纪律”,也正在被潜规则所取代。所有这些太可怕了,一个民族的兴起,是多少生命和热血换来的。
纵观如今的大千世界,物质生活比过去更丰富了,大学生精神生活确实贫乏了;引以为戒的就是这一点,我们不能只顾拉车,不看路。目前,一些人的道德品质都丧失沉沦了,什么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是存在的,也是不争的事实,辛勤劳动者从某程度上讲不再受到尊重。和谐社会不可缺乏凝聚力,崇尚消费和娱乐的大背景下,如何让大学生们重修道德,追求理想,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就变得异常艰巨,任重而道远。倘若他们失去了精神信仰,失去了道德与理想,我们这个社会将彻底无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一代又一代大学生健康成长,我们的祖国才能充满蓬勃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才能成为美好的现实。因此,对大学生强化理想道德的相关教育为当务之急。如何使我们的教育能够切实有效,使之真正能够滋养我们的下一代,使他们重修道德,重树信仰,关键在于能否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经过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规范、思想追求,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几千年的文明史证明: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生存之根,也是中华民族的发展之根。因此,对于大学生开展理想道德与信仰的教育,非常必要。实践证明五千年文明史承前启后既往开来。
二、优秀文化传统是兴国之魂
我们在拥抱现代文明的同时,就必须丢掉我们的传统吗?决不能如此。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历经五千多年而不曾中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凝聚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几千年来,国人处事先学会做人,这就是典型的仁义道德,如:天道、孝道、妇道、师道;小到行业操守,“士农工商”各阶层都有各自不同的规范和标准,几千年来,已经形成了一套崇高的价值体系,中华民族围绕这个体系,健康运转,生生不息。所以大学生要成为国家之栋梁就必须重修这一课。
对于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中华民族有着共同恒定的理念,对于这种理念的传达与教育渗透至社会的每个角落,作为个人来讲,接受这种理念的教化是贯穿一生的事,从幼年就开始了。比如蒙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幼学琼林》等。实践证明,这些教育无论从内容到手段,对于青少年乃至大学生都有着极大的教化作用。悠悠几千年,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多出于此。
“仁”是指同情、爱护和乐于助人的思想感情,有谓“仁爱之心”、“仁慈之心”。《孟子》里说的是“侧隐之心”。现在通俗的说法就是“爱心”。应该教育我们的大学生从我做起。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家庭。爱同学、爱自己的师长,尊老爱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试想,一个连父母,同学、老师都不爱的人,能够爱国吗?爱国并不是一种空洞的说教,它是有实质性内容的。比如传统文化中的“忠”,便是以“孝”为基础的,“国”则是以“家”为基础的,所谓“国破家难圆”。 总之,要培养大学生有爱国之心,先要培养他们有爱人之心——仁者之心。假设药家鑫有爱人之心,人们看不到沾有血腥的刀具。通过这一事件,我们应该培养大学生有爱国、爱家、爱人之心。这是做人的基础,也是培养爱心的基础,更是培养爱国的基础。
三、加强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势在必行
如何挽救大学生的信仰危机?如何高举道德旗帜?在我们看来,在继承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重铸道德伦理,重树理想信仰,才是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没有这样的基础。文明中国的社会公德便无法建立,现代社会的良好新秩序便无从谈起。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孔子言:“朝闻道,夕死可矣”、“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执干戈以卫社稷”。孟子说:“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两千年来,这些闪光的语言哺育了多少仁人志士。
有人在《论语》中寻求治理天下的法宝,并总结出半部《论语》治天下”,两千年的史实证明,《论语》中所宣扬的种种理念,将现实中可能出现的纷乱均纳入到某种秩序之中,对于社会冲突的防范从人心做起——从童心做起,把人们的邪念与恶念扼制在内心的萌芽之中,它能使人们都处在某种道德规范的控制之中。
人一旦拜金、享乐。俗话叫:“人家不打自已倒”。药家鑫案件虽然说是个案,但教训深刻。如果,其家人或学校,在为药家鑫提供优良的钢琴学习条件的同时,让他在关注一下佛教的多修善行因果报应的学说,或者温习一下道教“人命最重”,“寿最为善”的生命观——这比学钢琴的花费省多了——我想他是不会那么轻易便对一个被他开车撞倒的妇孺再起杀心的,这一错葬送了两条人命。由此可见,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非常重要。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孔孟之道,更是把“仁”放到至尊的地位上。何谓“仁”?仁者,爱人也。当前社会学界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爱的反面不是恨,善的反面也未必是恶,这一切的反面都是冷漠。怎么来医治大学生内心世界这种可怕的冷漠呢?从个体到群体,我们一定不能忽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心灵美化、社会安定的巨大作用,优秀文化传统应该成为当今大学生的必修课。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道文化的思想更为深邃,在处理人际关系、建立人生理想、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应当学习《道德经》中“上善若水”的生存艺术。做人也是一样的,要用谦卑、虚心的心态面对身边人及身边事。生活中到处充满着各种的诱惑,面对人性中的欲望,要有知足的心态,克服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物欲膨胀等不良恶习。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生态文明的宝贵传统文化资源。从个人修养而言,老子“道法自然”的价值观,把人们从名缰利锁中解脱出来,从欲火情海中解救出来,实现精神自由,保养自然生命有重要意义。是建设核心价值,修养个体人格,提升精神境界的宝贵资源。
四、传承优秀文化传统营造美好的社会氛围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根,是大学生的精神家园,为大学生理想道德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在对这种宝贵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同时,对其进行现代转型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当然,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单纯的“拿来主义”,传统文化中,长短并存,瑕瑜互见。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等等,便属于糟粕一类。我们在继承的同时,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扬弃和提炼。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通过电视与网络我们要向大学生生动演绎中国的历史,要让中国的传统文明之光照耀他们前进的方向。通过学习中国优秀文化传统,要让他们分清善恶与美丑。退一万步说,绝不能让他们以邪为正、以是为非。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要重树信仰重铸道德,在大学生中普及优秀文化传统,刻不容缓。
在大学生中间重树信仰重铸道德要想真正行之有效,不仅要同传统接轨,更重要的是要同现实接轨。当今社会,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亟待改善。对于大学生道德理想的教育最重要的支撑乃是他们周围每日每时发生的事情。只有这些事情中,善行大于恶行,大学生对当下教给他们的道德理想方能真正认可。事实强于雄辩。不在于我们给大学生讲了多少正面道理,而在于社会向他们展示了多少正面现实。如果他们观察到的社会现实能给他们更多的正面启示,他们在社会实践中,能获得更多的正面体验。我们的正面教育方能取得正向的实质性的效果,积极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打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从当代大学生做起,使他们能够继承优秀文化传统、重树理想道德信仰。“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我们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培养和造就一批又一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切实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尽快形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大合力,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才能保证当代中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