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语文阅读教学逐渐呈现出开放化、灵活化、个性化的特点,各种教学新方法、新思路精彩纷呈,蔚为大观。可是笔者发现,有些阅读教学实践背后却是对文本解读和感悟的严重不足。某些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要么就是引领学生做一些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式的肤浅问答,热闹过后很难令学生留下深刻、新颖的认识和感悟;要么就是紧扣教参或什么名师教案作定向探究,决不敢也不会越雷池一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荡然无存。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在笔者看来,阅读教学中师生对文本的解读也必须如此,既要深入文本、参透文本,在教参有限讲解的基础上向纵深处和细微处延伸;又要跳出文本,对文本进行新颖而巧妙的生发,向学生生活及社会生活多元延伸。以下结合本人教学实践浅谈一二。
一、深度赏析: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之上,“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学生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为此,我在教读课文时决不满足于仅让学生理解文本、读懂文本,也决不满足于仅把教参上讲解的知识点“贩卖”给学生,而是引导他们就文本的思想性、艺术性等作精深赏析,向“平芜尽处”和“春山外”挖掘探求。
(一)于魂牵处深挖
所谓魂牵处,是指文本着力表现的最令学生感动的核心思想或核心人物的精神内核。虽然这些内容在教参中也有相关论述,但教参的论述往往是面面俱到、粗而不精,文本的灵魂处尚需我们在课堂教学时反复研讨、深入探究,这样才能将作者灵魂深处的感动有效移植于学生的灵魂深处,并于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和增进学生的多种能力。
例如,教读《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一文,短文的主旨比较明显,即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但生命的尊严在于能够思想。在理解性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同学们已能够较准确地概括出这一主旨,但我并没有就此打住对短文主旨的探究。我根据漫画家方成的自画像剪裁加工了一幅新漫画:一位头发稀疏、戴着眼镜、学者模样的老者骑着一辆单车,车篮里装满了各色的画笔,后座上驮着高高的一沓书,老者边骑车,边自语“养生有秘方:读书、画画、写文章”。我让同学们细心揣摩漫画并结合学习的短文概括出这幅漫画的寓意。同学们兴趣盎然,讨论激烈,最终形成了一条对文本主旨成功升华的漫画寓意:只有通过读书、画画、写作等方式丰富、流传自己的思想方能使自己获得“长生”甚至“永生”。
再如,教学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一文,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我让同学们充分感受陶渊明的形象以“我心中的陶潜”或“永远的陶渊明”为题写一篇短文以加深对人物精神内核的感悟。
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你抖落沉重的官袍,抛却名利,悠然地拎起锄头,任菊香沾满青衫;你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寻幽探壑,徜徉于林间溪头,望霞光飞度;你登高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吟两三行抒情韵脚,风飘飘而吹衣。你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毅然地选择了归隐而不再为五斗米折腰。靖节是你,超然是你,诗的王国将永远铭记一个平静而高大的陶渊明!”
透过这段情深意浓、词采飞扬的文字,我们不难看出陶渊明其人、其事、其追求的人生境界已深入学生的灵魂,震撼着他,净化着他,为他构筑起纯美的精神家园。
(二)于最美处深挖
我们课堂上所教读的文章基本上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在艺术形式上皆有其独到的美。教读时,我并未依照教参条分缕析地讲解,而是选择每篇中最突出的美点和同学们一同进行深入的探究,形成比较深刻而细化的认知。这些认知的结论既来源于教参,又是对教参的细化和补充,更加具体深化,也更具借鉴功能。
如教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我让同学们在自读一遍课文后合上书本及时回忆文中所描述的情景。结果,一连十几个同学准确地说出了各不相同的细节,像“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大汗淋漓”等。此时,我顺势提出问题:我们为什么能够记得如此清楚呢?同学们回答:因为作者精选了梁任公先生演讲中最具特点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作了生动的描述。于是,那一节课我就引领同学们重点探究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和运用方法。为了使延伸更深入、更有效,我还给同学们布置了仿写任务:以“难忘的一节课”或“我总盼着那一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类文章,要求运用多种细节描写的手法。
再如教读《鹏之徙于南冥》(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一文,我抓住《庄子》艺术形象奇幻的特点,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其创造此类形象的手法,最终形成小论文《超绝人寰的艺术形象》,并发表在《新课程报·语文导刊》上。以下是该论文的首段及三个分论点——
首段:读庄子的文章,大量超绝人寰的艺术形象总是令我们目不暇接,拍案称绝。草虫树石、大鹏小雀、古今人物、神鬼幽灵,无奇不有,千汇万状。那么,这些诡奇的艺术形象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
分论点:一、奇谲的想象,无中生有;二、大胆的夸张,极度放大;三、绝妙的比喻,因理取譬。
(三)于精微处深挖
在阅读教学中,对那些言简意赅、表意丰富或表达特色鲜明、表达效果突出的词语和句段,我总是善于发现,找出来和同学们一起进行深入探究。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我就抓住文中几处极为精当巧妙的词语作为深度探究的内容,并以生动具体的形式有效加深了同学们对小说主题及主要人物形象的认识,这里仅举两例。
例1 原句再现: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
题目设计:如何理解几个丫头的“忙”“争”和“笑”?
探究结果:这是做下人的在争功邀宠、讨好献媚,因为她们都知道这位林姑娘是自己最大的主子(贾母)最疼爱的外孙女。在世俗势利的大染缸中,很难有一丝纯洁,即使是阅历不深的几个丫头,也难以挣脱名缰利锁的捆缚。这“忙”“争”和“笑”断不是农家妇女和山里女人的淳朴和热情,而是弥漫着世俗的味道。
例2 原句再现: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
题目设计:体会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探究结果:“响”也就是“声”,但是是比较大、比较有力的声音。这大而有力的脚步声,是宝玉性格的显现,内质的折射。从这一声响中我们看到了宝玉那颗充满朝气、年轻快乐的心,也看到了他尊重人性、追求平等的勇气和挣脱封建礼教束缚、向往自由的精神。这一“响”字,犹如神来之笔,顷刻间点亮了这个人物,并把对宝玉的喜爱之情传达给了读者。试想,在昏败、堕落、充斥着浊气的贾府里除了宝玉又有谁能有这样阳光的脚步声呢?
二、广角生发: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作为课堂教学蓝本的课文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它恰如深浅不一的池塘,做好立体种植和多种养殖,方能发挥其最大效用。在近几年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总是努力沿着这个方向积极引导学生就文本的某一点或多点进行多角度地拓展迁移、巧妙生发。
(一)向学生生活迁移
生活既是作者创作的源泉,也是读者对文本延伸的最实际、最生动的落脚点,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总是经常引导学生就文本中最容易触发联想的相关情节向广阔的生活空间拓展迁移。
如教学艾青的抒情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了加深同学们对诗歌主旨及大堰河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我就精心设计了下面两个教学环节。
例1 课文原句: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
题目设计:联系你的生活实际,以“妈妈的手”为话题写一篇短文。
迁移结果:到了晚上,妈妈一天的劳作终于划上了休止符。红红的灯光下,她伸出手背叫着我:“小雨,过来帮我上点药。”我抓起妈妈的手开始上药,可在那瞬间,我惊呆了:那是怎样的一双手啊!又红又肿的手背,纵横交错的血痕,一条条,一道道,像是被残暴的刀子深深地划过,现出红生生的血肉……“妈!”我一下子扑入妈妈的怀中泣不成声了。
以上这段文字节选自学生谢思雨的作文,该短文后经我润色加工后发表在《语文学习报》上。
例2 题目设计:根据诗中的相关细节,结合生活经验,发挥你的想象,给大堰河填写一份“档案”。
迁移结果:以下答案为精选同学们的答案所合成。
(二)向社会热点迁移
为了充分“发展学生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我总是善于借助文本与某些社会热点问题、热点事件的某种联系引导同学们从文本向社会热点迁移拓展。
例如教学《拿来主义》一文,我引用一则名为《山东禁止全文诵读〈三字经〉引争议》的时事新闻让同学们加以评论;教学《热爱生命》一文,我引述深圳富士康科技集团接连发生的坠楼事件(十三连跳),让同学们从“热爱生命”的角度写一段劝慰的话;教学《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我引入了“可持续发展”“绿色GDP”等最新术语以加深同学们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三)向高考考点迁移
高考毕竟是现阶段师生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常会从课文中精心挑选语料设计出一些契合高考题型的题目,让同学们将文本内容巧妙地迁移切入到新颖丰富的各类考题中。
例如,我有时将课文中用得非常贴切的词语、成语替换成它的同义词和易混成语编入练习题或测试卷中,有时将文中的疑似病句直接编入考题或是将本来正确通顺的句子改为病句后编入考题让同学们加以辨析。比如下面两个皆选自课文一字未动的疑似病句,我将其放入病句辨析的考题中让学生大胆质疑,结果还是有很多同学分析出了它们确实存在的病症。
例1 芦柴棒的喉咙早已哑了,用手做着手势,表示身体没力,请求他的怜悯。(人教课标必修1《包身工》第46页)
确诊病症:成分赘余(“用手”赘余)和偷换主语(第一个分句的主语中心语是“喉咙”,而不是“芦柴棒”。后几个分句没有主语承前,而是悄悄地将其主语偷换成了“芦柴棒”)。
例2 在举国欢庆“东方红”的时候,中国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提出一鼓作气载人飞天。(必修1《飞向太空的航程》第53页)
确诊病症:残缺宾语中心语(该句中“提出”一词是后一个分句的谓语中心语,“一鼓作气载人飞天”只是宾语中的定语部分,打住没说的是宾语部分的中心语)。
又如,在《小狗包弟》一文的教读中,我根据高考“变换句式”的题型让同学们以“我们一家人”开头重组“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同我们一家人处得很好”这个句子,可以改变词语顺序,增删个别虚词,但不得改变原意。
为了训练高考“语言表达与运用”这种题型,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的教学中,我说:假如现在需要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题写一条宣传标语,那么请你代劳拟写出标语的内容。
为了训练高考“新闻评论”这种题型,在《包身工》一文的教读中,我让同学们阅读一则题为“智障人沦为‘包身工’”的热点新闻,然后请他们就此加以评论。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有效实施对文本的延伸解读,教师自己首先必须具备对文本深度鉴赏、多角度生发的扎实功底,而这就要求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多阅读、多研究,努力将自己打造成学者型的教师,决不能只做知识的“二道贩子”, 也不能总想着借助什么最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来掩盖自己学养的不足。
[作者单位:安徽定远县第二中学]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在笔者看来,阅读教学中师生对文本的解读也必须如此,既要深入文本、参透文本,在教参有限讲解的基础上向纵深处和细微处延伸;又要跳出文本,对文本进行新颖而巧妙的生发,向学生生活及社会生活多元延伸。以下结合本人教学实践浅谈一二。
一、深度赏析: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之上,“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学生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为此,我在教读课文时决不满足于仅让学生理解文本、读懂文本,也决不满足于仅把教参上讲解的知识点“贩卖”给学生,而是引导他们就文本的思想性、艺术性等作精深赏析,向“平芜尽处”和“春山外”挖掘探求。
(一)于魂牵处深挖
所谓魂牵处,是指文本着力表现的最令学生感动的核心思想或核心人物的精神内核。虽然这些内容在教参中也有相关论述,但教参的论述往往是面面俱到、粗而不精,文本的灵魂处尚需我们在课堂教学时反复研讨、深入探究,这样才能将作者灵魂深处的感动有效移植于学生的灵魂深处,并于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和增进学生的多种能力。
例如,教读《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一文,短文的主旨比较明显,即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但生命的尊严在于能够思想。在理解性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同学们已能够较准确地概括出这一主旨,但我并没有就此打住对短文主旨的探究。我根据漫画家方成的自画像剪裁加工了一幅新漫画:一位头发稀疏、戴着眼镜、学者模样的老者骑着一辆单车,车篮里装满了各色的画笔,后座上驮着高高的一沓书,老者边骑车,边自语“养生有秘方:读书、画画、写文章”。我让同学们细心揣摩漫画并结合学习的短文概括出这幅漫画的寓意。同学们兴趣盎然,讨论激烈,最终形成了一条对文本主旨成功升华的漫画寓意:只有通过读书、画画、写作等方式丰富、流传自己的思想方能使自己获得“长生”甚至“永生”。
再如,教学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一文,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我让同学们充分感受陶渊明的形象以“我心中的陶潜”或“永远的陶渊明”为题写一篇短文以加深对人物精神内核的感悟。
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你抖落沉重的官袍,抛却名利,悠然地拎起锄头,任菊香沾满青衫;你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寻幽探壑,徜徉于林间溪头,望霞光飞度;你登高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吟两三行抒情韵脚,风飘飘而吹衣。你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毅然地选择了归隐而不再为五斗米折腰。靖节是你,超然是你,诗的王国将永远铭记一个平静而高大的陶渊明!”
透过这段情深意浓、词采飞扬的文字,我们不难看出陶渊明其人、其事、其追求的人生境界已深入学生的灵魂,震撼着他,净化着他,为他构筑起纯美的精神家园。
(二)于最美处深挖
我们课堂上所教读的文章基本上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在艺术形式上皆有其独到的美。教读时,我并未依照教参条分缕析地讲解,而是选择每篇中最突出的美点和同学们一同进行深入的探究,形成比较深刻而细化的认知。这些认知的结论既来源于教参,又是对教参的细化和补充,更加具体深化,也更具借鉴功能。
如教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我让同学们在自读一遍课文后合上书本及时回忆文中所描述的情景。结果,一连十几个同学准确地说出了各不相同的细节,像“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大汗淋漓”等。此时,我顺势提出问题:我们为什么能够记得如此清楚呢?同学们回答:因为作者精选了梁任公先生演讲中最具特点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作了生动的描述。于是,那一节课我就引领同学们重点探究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和运用方法。为了使延伸更深入、更有效,我还给同学们布置了仿写任务:以“难忘的一节课”或“我总盼着那一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类文章,要求运用多种细节描写的手法。
再如教读《鹏之徙于南冥》(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一文,我抓住《庄子》艺术形象奇幻的特点,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其创造此类形象的手法,最终形成小论文《超绝人寰的艺术形象》,并发表在《新课程报·语文导刊》上。以下是该论文的首段及三个分论点——
首段:读庄子的文章,大量超绝人寰的艺术形象总是令我们目不暇接,拍案称绝。草虫树石、大鹏小雀、古今人物、神鬼幽灵,无奇不有,千汇万状。那么,这些诡奇的艺术形象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
分论点:一、奇谲的想象,无中生有;二、大胆的夸张,极度放大;三、绝妙的比喻,因理取譬。
(三)于精微处深挖
在阅读教学中,对那些言简意赅、表意丰富或表达特色鲜明、表达效果突出的词语和句段,我总是善于发现,找出来和同学们一起进行深入探究。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我就抓住文中几处极为精当巧妙的词语作为深度探究的内容,并以生动具体的形式有效加深了同学们对小说主题及主要人物形象的认识,这里仅举两例。
例1 原句再现: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
题目设计:如何理解几个丫头的“忙”“争”和“笑”?
探究结果:这是做下人的在争功邀宠、讨好献媚,因为她们都知道这位林姑娘是自己最大的主子(贾母)最疼爱的外孙女。在世俗势利的大染缸中,很难有一丝纯洁,即使是阅历不深的几个丫头,也难以挣脱名缰利锁的捆缚。这“忙”“争”和“笑”断不是农家妇女和山里女人的淳朴和热情,而是弥漫着世俗的味道。
例2 原句再现: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
题目设计:体会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探究结果:“响”也就是“声”,但是是比较大、比较有力的声音。这大而有力的脚步声,是宝玉性格的显现,内质的折射。从这一声响中我们看到了宝玉那颗充满朝气、年轻快乐的心,也看到了他尊重人性、追求平等的勇气和挣脱封建礼教束缚、向往自由的精神。这一“响”字,犹如神来之笔,顷刻间点亮了这个人物,并把对宝玉的喜爱之情传达给了读者。试想,在昏败、堕落、充斥着浊气的贾府里除了宝玉又有谁能有这样阳光的脚步声呢?
二、广角生发: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作为课堂教学蓝本的课文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它恰如深浅不一的池塘,做好立体种植和多种养殖,方能发挥其最大效用。在近几年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总是努力沿着这个方向积极引导学生就文本的某一点或多点进行多角度地拓展迁移、巧妙生发。
(一)向学生生活迁移
生活既是作者创作的源泉,也是读者对文本延伸的最实际、最生动的落脚点,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总是经常引导学生就文本中最容易触发联想的相关情节向广阔的生活空间拓展迁移。
如教学艾青的抒情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了加深同学们对诗歌主旨及大堰河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我就精心设计了下面两个教学环节。
例1 课文原句: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
题目设计:联系你的生活实际,以“妈妈的手”为话题写一篇短文。
迁移结果:到了晚上,妈妈一天的劳作终于划上了休止符。红红的灯光下,她伸出手背叫着我:“小雨,过来帮我上点药。”我抓起妈妈的手开始上药,可在那瞬间,我惊呆了:那是怎样的一双手啊!又红又肿的手背,纵横交错的血痕,一条条,一道道,像是被残暴的刀子深深地划过,现出红生生的血肉……“妈!”我一下子扑入妈妈的怀中泣不成声了。
以上这段文字节选自学生谢思雨的作文,该短文后经我润色加工后发表在《语文学习报》上。
例2 题目设计:根据诗中的相关细节,结合生活经验,发挥你的想象,给大堰河填写一份“档案”。
迁移结果:以下答案为精选同学们的答案所合成。
(二)向社会热点迁移
为了充分“发展学生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我总是善于借助文本与某些社会热点问题、热点事件的某种联系引导同学们从文本向社会热点迁移拓展。
例如教学《拿来主义》一文,我引用一则名为《山东禁止全文诵读〈三字经〉引争议》的时事新闻让同学们加以评论;教学《热爱生命》一文,我引述深圳富士康科技集团接连发生的坠楼事件(十三连跳),让同学们从“热爱生命”的角度写一段劝慰的话;教学《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我引入了“可持续发展”“绿色GDP”等最新术语以加深同学们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三)向高考考点迁移
高考毕竟是现阶段师生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常会从课文中精心挑选语料设计出一些契合高考题型的题目,让同学们将文本内容巧妙地迁移切入到新颖丰富的各类考题中。
例如,我有时将课文中用得非常贴切的词语、成语替换成它的同义词和易混成语编入练习题或测试卷中,有时将文中的疑似病句直接编入考题或是将本来正确通顺的句子改为病句后编入考题让同学们加以辨析。比如下面两个皆选自课文一字未动的疑似病句,我将其放入病句辨析的考题中让学生大胆质疑,结果还是有很多同学分析出了它们确实存在的病症。
例1 芦柴棒的喉咙早已哑了,用手做着手势,表示身体没力,请求他的怜悯。(人教课标必修1《包身工》第46页)
确诊病症:成分赘余(“用手”赘余)和偷换主语(第一个分句的主语中心语是“喉咙”,而不是“芦柴棒”。后几个分句没有主语承前,而是悄悄地将其主语偷换成了“芦柴棒”)。
例2 在举国欢庆“东方红”的时候,中国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提出一鼓作气载人飞天。(必修1《飞向太空的航程》第53页)
确诊病症:残缺宾语中心语(该句中“提出”一词是后一个分句的谓语中心语,“一鼓作气载人飞天”只是宾语中的定语部分,打住没说的是宾语部分的中心语)。
又如,在《小狗包弟》一文的教读中,我根据高考“变换句式”的题型让同学们以“我们一家人”开头重组“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同我们一家人处得很好”这个句子,可以改变词语顺序,增删个别虚词,但不得改变原意。
为了训练高考“语言表达与运用”这种题型,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的教学中,我说:假如现在需要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题写一条宣传标语,那么请你代劳拟写出标语的内容。
为了训练高考“新闻评论”这种题型,在《包身工》一文的教读中,我让同学们阅读一则题为“智障人沦为‘包身工’”的热点新闻,然后请他们就此加以评论。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有效实施对文本的延伸解读,教师自己首先必须具备对文本深度鉴赏、多角度生发的扎实功底,而这就要求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多阅读、多研究,努力将自己打造成学者型的教师,决不能只做知识的“二道贩子”, 也不能总想着借助什么最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来掩盖自己学养的不足。
[作者单位:安徽定远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