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升能力

来源 :山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充分实践的机会,让他们与语言文字共舞,去亲历、去体验、去感悟、去收获、去提高。
  一、画课文内容,画出理解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所描述的,就是一幅幅多彩的图画。会读书的学生,随着阅读的深入,会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的画面,这些画面是他理解课文的前提。但文字是静止的,很多时候不太好理解,也难以产生画面感。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即使有所理解,也会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形。此时,我们不妨让学生的手也参与进来,画一画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例如,在教学《游园不值》一诗时,我先采用个人展示读、小组比赛读、全班齐读、师生跟读等形式,把诗歌读熟。但在理解诗意时,不少学生显得力不从心。此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我配乐朗诵这首诗,边听边把诗句想象成画面。读完两遍后,我让他们把刚才想到的画面画出来。然后挑选几名学生的画来展示,并让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画。我问其中一名学生:“你为什么把出墙的红杏画得这么明显?”学生回答:“虽然主人把门关着不让诗人进去赏景,但主人却关不住红杏。它要探出头来告诉诗人,春天在我这里,看见我,你就如同看见了院内的春色。”还有名学生也是着重突出红杏,他说:“诗人啊,进不进去都一样。我红杏不是出来了吗?我就是春色的代表,看到我了,还用得着进去吗?”学生画得不错,也说得精彩。更重要的是,他们由此理解了诗意。
  画课文内容,其实是另一种理解课文的形式。学生经历由“话”到“画”再到“话”的过程,理解力得以提升。
  二、演课文内容,演出感悟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很显然,重对话、重个性化的解读、重阅读实践才是语文教学应有的行为。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即时的理解情况,让学生把课文所描述的内容演出来。
  例如,在教学《荷叶圆圆》一课时,我让学生分别扮演“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朋友”等角色,他們动作到位,栩栩如生地再现了课文内容,不但自己理解了课文,而且还让其他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演,是一种实践,也是一种体验,是对理解的外化,同时也能深化理解。
  三、说生活场景,说出精彩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听说读写,是学生必备的语文基本功。低年级学生的语言积累还不丰富,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他们模仿性强的特点,把生活场景直观地再现在课堂上,让他们开展口语交际。这样的交际,贴近他们的生活,贴近他们的实际,学生积极性高,也能在这样的交际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将教室变成超市、医院等,让学生就购买东西,或是看病展开交际。也让一些学生把家里的书、文具、玩具等带到课堂上,模拟“买卖”的场景,让学生据此开展口语交际。在学习《桂林山水》一文后,我让学生写导游词,并现场扮演导游,其他学生扮演游客向“导游”发问。这些场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争相展示,听和说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学生的语文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教师只有为他们搭建好语文实践的平台,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盘龙小学)
  (责任编辑 岳 舒)
其他文献
听过一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公开课,感慨颇多。面对这样一篇语言和思想都“沉甸甸”的课文,“该教什么”“该怎么教”这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但是仅考虑这些是不够的。在我看来,除了要关注语言细节所传达的或细微、或精准、或宏大的文学景致,更要关注课堂是否在意外的生成中有额外的增值,文本中重新活起来的文化是否成就了师生最好的自己。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确解决了“该教什么”这个问题,抓住“
“先講后练,先教后学”的模式将“教”与“学”倒置,学生囿于接受、模仿,鲜有探究、尝试,学生的主体意识被抑制,难以产生创造的体验。教师不囿于知识的灌输,变“注入”为尝试,采取“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  一、以旧引新,设置支架  小学数学知识结构是呈螺旋式上升的,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根据知识的迁移规律,创设教学情境,以旧知引出新知,让学生在尝试中发